芝贝欧文化中心分析
2015-10-29黄华
黄华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芝贝欧文化中心分析
黄华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阐述了伦佐·皮亚诺的作品芝贝欧文化中心的环境、技术等方面的特点,并就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芝贝欧文化中心;建筑;环境;空间;设计
前言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是一位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师,他在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一个建筑商世家,因而对建筑产生兴趣深造学习。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他这种亲近自然贴合自然的态度使得其作品不仅仅适合发达国家同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他重视时代精神,而又更多地尊重建筑的场所特性和文化传统;他关注技术工艺,而又能使建筑与自然相映相融。本文就分析伦佐·皮亚诺的作品芝贝欧文化中心来探索其设计方法。
1 建筑与环境
注重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强调建筑的场所特性,是伦佐·皮亚诺设计理念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他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基本场地环境构建了场所,它一如既往地被镌刻在其位置上,如同浅浮雕一般。这个部分通常很宏大,不透明,而且很沉重。然后,你制作一个轻巧的、透明的甚至是临时性的建筑作品放于其上。在这样的组合中,沉重的部分是永久性的,轻巧部分是临时性的。”这段话完全反应了他对自然与地域的尊重。
图1
芝贝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建造的一所高耸入云的木棚状文化中心。在那里,通过煞费苦心地了解当地的习俗、信仰与审美情趣,他的建筑最终赢得了对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长老们的支持。
建筑群总共有十座雕塑性极强的棚屋,在结构上采用了交合木结构,并以木材覆面。从平面上来看,十座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房子”看上去更像一个标准的土著村落。同时由于其坐落于太平洋沿岸,立面上微弧的构造使得芝贝欧文化中心像10个鼓满风的船帆,带领着努美阿的人民,准备重新起航。
图2
而建筑的所有语言都蕴含了当地土著文化情节的特性,并贯彻了它的主题:土著棚屋、棕榈森林、景观编织。
图3
皮亚诺所吸收的最主要的民间技术就是棚屋的构成方式:在当地建造语汇中,棚屋结构的主要肋架是有棕榈树苗所承担并被编织牢固。反应在建筑体便是:棕榈树苗被胶合层板与镀锌钢材所置换,形成更为坚固并微弧的桶装勒柱;外表面横向呈百叶状的木板可能源于当地民间的编织工艺。皮亚诺曾大量收集当地民居技术中各种编织方式作标本,再将它们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作为建筑的表皮,编织出一种全新的工艺景观,同时也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的开放与透明。最后,为反应当地信仰,中心虽然仅有一层,却用最高到28m的竖向肋结构加高,这仿佛是释放了建筑中被压抑了很久的象征性。这种巨大的尺度与高耸的姿态,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也释放了土著长久被压迫的灵魂与尊严。
这样的建筑不仅仅是融入了当地的景观,同时是当地文化的一种承接,一种延续,也使对未来的一种期盼。
2 建筑与技术
图4
伦佐·皮亚诺曾因蓬皮社文化中心被归以“高技派”之列。但在接下来的建筑设计中,人生的经历使他明白了技术与场所的共生性。从而真正理解了技术的运用,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多地是一种技术性的思维。好的技术运用是需要融化在创作过程之中的,它不是有形而是无形的。在芝贝欧文化中心的设计及其建造中,技术从始至终的贯彻着,成为设计的过程。
芝贝欧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的热带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这里气候炎热潮湿,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成为适应当地气候、注重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但常年多风,且由于临近海边,海风成为自然通风的切入点和风荷载较大的问题。
图5
皮亚诺由此出发,设计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动通风系统,其原理是采用双层结构,背对夏季主导风向,使空气可以自由的弓形表面与垂直表面之间流通,建筑外壳上的开口用于吸纳海风、引导建筑所需要的空气对流。最初,“棚屋”呈封闭的圆锥状,木肋的尽端交汇于顶部,外观更接近于当地传统住宅。但为了更利于热带地区的自然通风和减小风荷载,“棚屋”变得更加通透和开敞,这也是编织的表皮在技术上的体现。而28m的竖向肋结构加高不仅仅符合热空气上升的热力学原理,这一形式的构筑也可以强迫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拔高,从而增强其通风效果。而本身在材料上选择木材成为主要材料位于建筑内外,充分运用了其吸湿性的良好特质成功的对高技派进行了软化,最终人工技术所表达“科技感”与当地文化得到了共生,无形的技术融合在建筑之间。皮亚诺的作品总能贴切的反映当地的历史和传统,由此,他完成了从重金属的高技派到文化的高技派的转变,使自己的作品更纯净、平和、生活化。
3 空间与功能
图6
图7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从而产生新的建筑功能。而新的功能需求就要求适当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功能需求一直是皮亚诺进行建筑创作的出发点。他所进行的技术原理的选择与科技的施展都是在确定功能需求后进行的。
芝贝欧文化中心所处的新喀里多尼亚是一个原生态的岛国,而这个文化中心的建造空间极其广阔,所以皮亚诺给予了我们一个新的设计准则。完全抛弃了功能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现代主义信条,更多地是由精神上而不是功能上去构造它。
4 形式与空间(如图8)
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相反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部相同的方形公告空间(如一座560m2的大厅、旅馆、露天剧场、泊车位等),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一处,其间错落处,院落出现,继而庭园也随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建筑在都市中丧失的家园逐一得到复苏。在道路的另一侧。一群被称为“棚屋”的圆形盒体簇拥并朝向道路开放。它们各相独立,却以微差的聚散间距被建筑师划分为3、3、4的三组“村落”,分别容纳着:画廊展览;图书馆、多媒体;青年中心、学校资源等空间。
图8
与其说它们像是三簇“村落”,倒毋宁说是沿着路径展开的圣龛,它们像是将罗马万神庙展开后的描述:在展开中,向心的纪念性空间变成发散性的漫步通道,祈祷的静默化为朝圣路径的欢愉。原先在万神庙的厚厚墙壁作为结构剩余的一个个圣龛,挣脱束缚,欣欣然拥列于路径一侧,并被漫不经心的编织成希腊雅典卫城般的岛屿景观。
5 设计技巧与方法
表1 典型作品创作思路分析表
伦佐·皮亚诺便是一位能在每一建筑中使环境与技术能够相互促进至极点的建筑大师。他习惯从他所设计的建筑中选取一个核心矛盾,再以此为出发点寻求解决方法。
皮亚诺并不刻意去追求建筑的外观,而是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建筑外观通常是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在后现代逐一注重文脉的大氛围中,他开始注重技术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他一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确定形式的需求,从而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他既强调让技术发挥最大效益去实现功能,又强调建筑对于环境的依赖。他在分析功能需求后,确定技术原理,选择构造方式,同时由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形式需求对构造方式进行制约,筛选,最后达到功能需求与形式需求的平衡。
图9
运用科学的原理,以高信息、低能耗、可循环性和自调节性的建设理念去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能与自然共生,这就是皮亚诺建筑的宗旨吧。
芝贝欧文化中心就是在这种设计方法下完成的既烂漫又理性的建筑作品。它的浪漫在于当人们看到他时很有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当地传统的取材天然的棚屋,与各种各样的用精美材料编织而成的器具与工艺品;又可能会令人产生某种近似于土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而它的理性则在于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和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是如此的匹配协调。
6 后记
文化中心的建立,无疑唤起人们对这个南太平洋的特殊文化的兴趣。同时,它也在帮助这里的人们有了展现自己文化的舞台,而不在这个现代化席卷而来的世界中迷失自我,在文化大融合中丢掉根源。通过它与自然地契约,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失于现代化同时走进自然的建筑。并为今后的设计提出了新的可能。
TU-80
A
1673-0038(2015)10-0152-03
2015-1-19
黄华(1987-),女,设计师,本科,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