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田汉的友情佳话
2015-10-29黄禹康
□ 黄禹康
郭沫若与田汉的友情佳话
□ 黄禹康
田汉
在中国革命漫长艰难的岁月里,郭沫若和田汉用笔作武器,先后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鸿篇长诗《凤凰涅》和呼唤中华民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义勇军进行曲》等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世人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戏剧领域两颗辉煌耀眼的巨星。自1920年他们在日本相识之后,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留下了动人的佳话。
一
1914年底,22岁的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并开始了新诗的创作。1918年,他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了新诗,以后又在该报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当时,《时事新报》的主编是宗白华。因投稿的关系,宗白华认识了郭沫若,并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抒情的天才,一个诗的天才,因此对郭沫若的来稿很重视,尽量发表。郭沫若的著名长诗《凤凰涅》就是那时发表的。
1916年,田汉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由校长徐特立推荐,并经舅父易梅臣安排,东渡日本作进一步的深造。1919年,田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在《少年中国》创刊号上发表了《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积极从事宣传和文学活动。这年暑假,他由东京乘船到上海,特地拜访了宗白华。1920年初,宗白华写信告诉田汉,说他“结识了一个像你一样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并希望田汉和郭沫若通信,“做诗伴”,了解郭沫若的“为人和诗才”。
1920年2月9日,田汉致信郭沫若:“我是先看了你的长诗(指《凤凰涅》),我便先要和你订交。”2月15日,郭沫若回信说:“我从前读过你在《少年中国》上介绍惠特曼的一篇文章和几篇自由豪放的新体诗,我早已渴望和你订交了。”订交以后,郭沫若、田汉、宗白华3人意气相投,书信往返,倾诉衷肠。
1920年3月,田汉利用春假由东京到福冈访问郭沫若。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田汉在福冈逗留了7天,他们同游了名胜地太宰府、西公园,还一起参观了“工业博览会”。在游太宰府时,两人“还照了一张相,并立着,手拉着手,作歌德和席勒的铜像状”。在这7天内,田汉还把他和郭沫若、宗白华3人的通信收拢、整理成书,命名为《三叶集》。“三叶”象征着3个年轻人真挚、纯洁的友情。《三叶集》由3篇序言(作者每人一篇)、20封书信组成。田汉称它为“中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2年9月,田汉偕妻子由日本回国,居住在上海哈同路民厚北里406号,任职于中华书局编辑所文化部,开始了他文学戏剧的启蒙工作。次年4月,郭沫若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归国,住上海哈同路民厚南里泰东图书局编辑所,与田汉家相距不远。从此,两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然而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因发表讨蒋檄文,遭到蒋介石通缉。1928年后,郭沫若因环境所迫,逃亡日本长达近10年。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田汉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加了“左联”的成立大会,并被选为7名执行委员之一。“左联”成立时,正在日本的郭沫若把他所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版税全部捐作“左联”的活动基金,以表示他对“左联”的坚决支持。从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与田汉这对亲密的战友,虽天各一方,但为文学的启蒙,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共同的旗帜下忘我奋斗。
二
1937年7月,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了上海,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斗争中。阔别了近10年,两位亲密战友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一起。从此,两位文坛健将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血与火的战斗之中。
8月,郭沫若主办的《救亡日报》在上海正式创刊,田汉积极为《救亡日报》撰文。11月,田汉到长沙,积极筹办宣传抗日救亡的《抗战日报》,并得到了徐特立和周恩来的资助。《抗战日报》在《代发刊词》中声明:它与郭沫若主办的《救亡日报》是“姊妹刊”,它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报纸……
1938年2月,郭沫若因不满国民党当局的种种阴谋手段,拒绝就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职务,由武汉避往长沙田汉处。田汉为了欢迎郭沫若,特作《长沙迎沫若》:“十年城郭曾相识,千古湖南未可臣。此处尚多雄杰气,登高振臂待诗人。”郭沫若即用原韵和诗:“洞庭落木余霜叶,楚有湘累汉逐臣。苟与吕伊同际遇,何因憔悴做诗人。”
郭沫若2月7日到长沙,在长沙一共生活了20多天。田汉陪郭沫若看京剧、湘剧,讨论改编传统戏为抗敌宣传服务的问题。此外,更多的是劝慰。当时,周恩来要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并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主任,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田汉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郭沫若进行多方劝慰。
与18年前的福冈之游相比,这次的长沙之游时间更长,谈话内容更广泛。18年前,他们谈理想,谈文学,谈歌德,谈席勒。这次,更多的是谈民族的危机、历史的沧桑,以及当前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抗日斗争。长沙之行给郭沫若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在《长沙哟,再见》一文中,抒写了来长沙20多天的感受,充满了对长沙的眷念,对友情的珍惜。
28日,在田汉的陪同下,郭沫若回到了武汉。4月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为第三厅厅长,田汉为第六处处长,掌管艺术宣传工作。在周恩来、郭沫若的直接领导下,田汉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抗敌宣传队,到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了提高演出水平,增强宣传效果,郭沫若和田汉还主办了“田汉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郭沫若担任班主任,田汉担任教务长,对700余名楚剧、汉剧、京剧、评剧和杂耍等各类艺人进行了培训。
民族的期待,战友的勉励,使郭沫若创作热情奔放,在1941年至1943年间,郭沫若创作了6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这批风格独具的历史剧作的出现,标志着郭沫若继“五四”《女神》以来,创作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此时的田汉也新作纷呈,话剧方面的代表作有《卢沟桥》《最后的胜利》《秋声赋》《黄金时代》等;京剧方面的代表作有《江汉渔歌》《新雁门关》《岳飞》《新儿女英雄传》《潘金莲》;湘剧方面的代表作有《新会桥缘》;电影方面的代表作有《胜利进行曲》。
三
1948年冬,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田汉前往北平看望徐悲鸿先生,希望他留下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同年11月,郭沫若也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化名丁汝常,秘密乘船离开香港北上,于次年2月抵达北平。从此,两位老朋友又相聚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沫若、田汉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当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响起时,可以想象郭沫若、田汉这对老友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与兴奋!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和田汉都身担要职,他们开会见面的机会多了,推心置腹谈话的机会却少了。1958年,田汉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关汉卿》,郭沫若读了剧本后,高兴地写信称赞说“这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并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读完郭沫若的来信,田汉激情满怀,给郭沫若写了回信。田汉回顾了他们两人近40年来的友谊交往及其文学活动和革命生涯,特别提到了他们青年时代以“歌德和席勒暗自期待”的心情……郭沫若和田汉的通信,正如田汉所说,是他们青春时代友谊的继续与发展。
郭沫若
1962年,郭沫若写了历史剧《武则天》,力主为长期遭受歪曲的武则天翻案,从而达到挖掘历史文化精髓的目的。而在1961年,田汉将碗碗腔《女巡按》改编为13场京剧本《谢瑶环》。改编本褒扬了武则天一贯与豪门贵族斗争的精神,对武则天作了充分的肯定。可见,在看待武则天这一长期有争议的人物方面,郭沫若与田汉的心是相通的。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康生、江青之流给田汉加上“叛徒”“文艺黑线祖师爷”“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罪名,并将田汉送进牢狱。这时的郭沫若身处逆境,欲救无能。田汉最终被迫害致死。
“四人帮”垮台后,郭沫若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曙光,但他未能等到为田汉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便告别了人世。这两位亲如兄弟、气质相近的诗人、戏剧家兼革命斗士,虽然先后告别了他们奋斗一生的政治文化舞台,但他们留下的《凤凰涅》《义勇军进行曲》等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将永远响彻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