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体成分的影响
2015-10-29曹家凌
曹家凌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体成分是体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机体营养状况、健康水平、肥胖程度和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生理指标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体成分主要是指人体内的脂肪和非脂肪组织在人体中的分布、含量及其所占比例,与人体体质强弱,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该研究通过对比运动训练前后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体成分的变化,探讨运动训练对其存在的影响,分析训练效果,为乒乓球训练更加科学合理化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男性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12名,平均年龄(22.35±1.08)岁;身高(170.35±1.91)cm;体重(70.19±1.42)kg,之前并未参加过系统的体育训练,所有测试对象均身体健康,无器质性疾病,符合实验要求。
表1 训练后和训练前体成分指标比较(-χ±s)
表2 训练后与训练前体成分指标比较(-χ±s)
表3 训练后与训练前体脂百分比评价与分布表
表4 训练后与训练前体成分指标比较(-χ±s)
1.2 研究方法
测试地点位于华南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实验室, 仪器选用INBODY3.0型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测试。运动训练前测一次,8周运动训练结束后测一次,时间统一。
1.3 通过制定运动训练方案来进行测试
训练周期:共8周
训练频率:3次/周
训练时间:周一至周四 19 :30~21:00 间隔、任选2次
周六 09:00-11: 00 全体在训队员
训练内容:卧拉 25~30 kg 1分钟 x 4~6组 计时
负重深蹲 40~50 kg 15次 x 4 组
仰卧举腿收腹 15次 x 4组 2人/组
俯卧背起 15次 x 4组
软地蛙跳 15次 x 4组
步法 15次 x 4组
1.4 统计方法
选用Ex cel2003和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实验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χ±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
2 研究结果
2.1 训练前后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变化
(1)训练后与训练前机体内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但蛋白质、矿物质含量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呈升高变化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如表1所示。
(2)训练后与训练前学生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8周的运动训练使机体总脂肪含量和体脂百分降低,瘦体重升高且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运动训练对男性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体重构成成分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其实结构更加合理化。
2.2 训练前后受试者体脂百分比(BF%)的变化
BF%是身体脂肪总量在人体总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它能够客观、充分地反映身体脂肪的分布情况。BF%判定标准为:BF%<18%为低脂肪,18%≤BF%≤28%为标准,BF%>28%为超重或肥胖。该研究结果显示如表3和表4所示,经过8周训练后体脂百分比在正常范围内的有9人,较之训练前增加3人,占测试人数的比例由50%增加至75%;体脂百分比大于或等于28%的人数由训练前的5人(占测试人数的42%)减少为零人;低脂肪含量的人数由1人增加至3人,所占测试人数的比例由8%增加至25%。由此可见,运动后体脂肪含量普遍较低或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前超重和肥胖人数明显多于运动后(见表3)。体脂百分率在训练后明显降低。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8周乒乓球项目运动训练后,体重较之训练前并无明显变化,但机体内蛋白质、矿物质含量均高于训练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体脂量和体脂百分率比训练前均呈降低变化,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运动训练可以促进体内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合成速率加快,含量相对提高。该实验的训练方案是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为辅,所以使机体内脂肪酶活性增强,动员体内脂肪组织分解代谢供能,维持机体运动时能量的消耗。因此,运动训练使体内脂肪含量减少,体脂百分比下降,去脂体质量增加,促进体成分结构更加合理化。
在一定范围内瘦体重越高,肌肉力量越大,运动能力越强,即瘦体重越高越理想。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使机体的瘦体重由训练前的41.05 kg增加至训练后的42.52 kg,并且差异水平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运动训练可能使机体内骨骼肌肌纤维数量增多,增截面积增粗,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从而瘦体重增加。运动员保持较高的瘦体重,对提高有氧耐力和运动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该实验表明8周的运动训练可以增强乒乓球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达到运动训练的效果,提高运动成绩。因此,体成分的结构和比例的构成是否合理,对有效控制体质量、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保持最佳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4 结语
8周乒乓球运动训练能较好的降低大学生龙舟运动员的体重、BMI,改善其体成分。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0-421.
[2]高春刚,宋淑华,韩雨梅.BF%和BMI法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营养状况评价的效度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112-114.
[3]黄津虹,齐玉刚,王洪泱.大学生体脂率与BMI指数的相关分析[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4):64-67.
[4]浦钧宗,高崇玄,冯炜权.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5]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周小平,刘睿.系统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