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好,有这样的遇见

2015-10-28王璐

中国教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利益改革数学

王璐

《大象之舞·中国课改:一个教育记者的思想笔记》是一本很有分量和品质的教育类好书,让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情不自禁地连续读了两遍。在书中,作者余慧娟以观察者的身份,真实客观地记录发生在中国的课程改革,字里行间,充满真诚,溢满责任,饱含情感。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真切感受,让我心潮起伏,得以第一次有这样的角度,随着余慧娟老师的记述来探寻我国课改的始末、遭遇的问题及一线实践。这些文字,让我这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有了更高更全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这场改革的可能。

我愿以朴素的思考和不成逻辑的记录,来回应它带给我的触动。这个过程是愉快的,是发自肺腑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个我一直期待而又不知从何处找到答案的心愿。还好,有这样的遇见!

一、一个又一个的好教师,如同你我一样,率真,向上

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好教师,出现在不同章节中,有的描述较短,有的描述较长。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教师的形象,他们并不像其他文章中所遇见的那么高不可攀,那么神乎其神,他们的课堂、生命状态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足以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喝彩。

“一个好的教师,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结论性的知识,更根本的在于他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只是微观地研究教材,宏观的资料也要看;不只是听别人讲,也要自己静心思考;不只看书上的,也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做判断。这才是做教师应有的职业态度,也是剔除浮躁的应用方式。”特别认同这段话,它道出做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对照我们自身,我们真的尚有差距。我们希望自己学识广博,但遭遇到信息爆炸、依赖搜索引擎的时代;我们希望多看教材以外的资料,但遭遇到时间和精力被教学指定的活动分散消解;我们想有更多的静心思考,但经常会被领导和专家的话语所牵制迷惑;我们想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判断,但经常被经典书籍中的既定观点和理论所笼罩……我们真的很困惑,但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还是这样,那依然会在浮躁的空间中原地打转。

虽然困难重重,虽然大环境并不理想,但这不是我们放弃改变的理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找到知识的答案,教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路径;我们要终身学习,广读博取,陶冶性情,让学生因为遇见这样的教师深感学科和学习的魅力;我们可以在领导要求与专家引领中思考,不断有选择地吸收,建构自己的教育行囊;我们应该耐心持久地对儿童进行观察,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反思,渐渐地变成那个帮助儿童找到更好自己的“关键他人”……真的,要一直相信,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之人,可以也应该做到

这样!

所以,我们可以在该书中遇见这样的好教师,不应只是作者的遇见,更应让其蕴藏在我们身边的课堂和校园。他们虽平凡,但一直在努力,如同你我,一样率真,保留内心的真实;一样向上,无论顺境逆境,爬起来,抖落尘土,继续出发。我们不要羁绊于“现实”,而要努力地去

“实现”。

二、关于“度”的争论与把握

该书也重点写到有关课改的争论问题。2004年年初,教育学界关于“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大争论与2005年3月初对数学课标的争论,无异于两针清醒剂,令改革组织者清醒,也令改革执行者反思,同时也提醒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该对课改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了。

基于此,作者提出的两次争论背后关于“度”的问题,非常准确。宏观而言,我们承认教育首先是培养公民,在原有学术课程的基础上,降低难度是自然的,但问题是,降到什么水平才是合适的,如何才能调和“精英”与“大众”不同发展需求的矛盾?微观而言,一些课程提倡学生多读、多悟,教师少讲,但是个怎么样的“少”法呢,“少”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的?而“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也在一直困扰教育界的顶层设计者,成为教育的永恒问题。

我们在一线课堂摸爬滚打20多年,教育视界更为有限,但却能感觉到很多知识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确实存在困难。就拿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为例,我所教的很多学生,一提起数学就满脸无奈,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喜欢数学,甚至享受数学。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多元与差异普遍存在,但数学却让大多数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遭遇困难,产生自卑和厌学。这一判断,是基于对学生的访谈与学业成绩的反馈,因此,小学是否可以进行数学分层教学,让那些擅长和喜欢数学的学生学得多、学得深,让那些不擅长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学些未来生活中的有用知识和普遍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呢?

我曾关注到这一现象,数学等理科不好的学生,对外界的评价很在意,数学学得好,被认定为“聪明、理解力好”,而一些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往往会被认为理科不好,才进入其他学科领域学习。这是不尊重人才的表现。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结合自己2013年在美国学校的实地考察,我发现美国数学教材的难度远远不及我们,课堂教学效能也无法与国内相比,知识的给予相当吝啬,学习方法方面的引导也不那么科学、多样。但我发现,美国数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容忍和悦纳儿童的各种个性化的学数学的方法,他们给出的数学问题往往与生活紧密关联,或者说,他们的数学更

有用。

比较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哪些数学知识和能力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掌握的?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定会找到适度的答案。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发人深省,或思考,或追问,让我们感悟中国课改的价值与意义。“改革从来都是利益的调整和博弈。学术流派是利益,专业指挥是利益,教材更是利益。无论一种言论看起来多么正气凛然,言之凿凿,其背后,都是一种利益代表。”说得真好!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的实质。于是,作者感慨:“这让我感到十分悲哀,究竟会有谁,真的是在为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说话,在做事情呢?公共利益在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纷争中,总是处于弱势的;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迫于种种压力,也常常会深陷其中,难有作为。”在这样叩问中,作者明确自己作为教育记者的意义,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保持着应有的距离,努力地进行客观观察和专业评述,做到听从内心真实召唤的写作。

借由这些文字,我们才能走近这样一场终将被记录为历史的宏大教育改革,努力地看清楚,明白下一步出发的起点。倾听作者发出的声音,明白这些报道和评述的背后,她一直在努力地做事,一直保持着职业良心,对中国教育美好的未来摇旗呐喊。

在书中,作者把中国的课改比喻为大象在跳舞,作为中国千万个教师中的个体,我们只是一个个摸象人,不仅在摸,还天天地浸润其中,与之共舞。我们也许还深受制度束缚,也许还戴着镣铐,但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来,一直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跋涉。因为,我们深知,唯有自下而上的改革、内心的唤醒和自我的改变,才是我们能做的,即使我们自己跳的那支舞蹈,无人喝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利益改革数学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改革”就是涨价吗?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