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艺音乐发展现状
2015-10-28神乐
神乐
曲艺音乐是中国曲艺表演艺术的音乐部分,是表演者“说”与“唱”相结合并同时用乐器伴奏,以说唱艺人为中心演绎传说故事、交代故事情节和描绘人物形象的一个音乐门类。我国曲艺音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倡优(距今2000多年前),所使用的伴奏乐器是最基本的击节乐器。经过时间的打磨,曲艺音乐的形式种类逐渐增多,风格也逐步走向多样化。进入21世纪后,曲艺观众对曲艺艺术呈现的综合性要求逐步提高,曲艺音乐的发展水平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关于曲艺音乐目前的状况,说它“不景气”者有之,说它“危机”者也有之,造成当前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事四川清音音乐创作的林亚平表示曲艺音乐创作的创新是曲艺音乐发展面临首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离不开创新,曲艺音乐也同样需要创新。曲艺音乐的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点对于曲艺音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曲艺音乐的创作离不开传统的曲牌和板腔作为依据。林亚平告诉我们,他在创作曲目过程中,时刻牢记老艺人向他传授的有关传统曲艺音乐的精神和精髓。他认为曲艺音乐创作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曲艺音乐的本身,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添加现代音乐的元素,比如在曲式上加入现代的和声,技巧中加入一些复调,或者在音乐特点上加入电子音乐、管弦音乐的元素。
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在播出之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百年中国歌曲精选》一书中,对该作品的介绍说:曲作者从该剧特定的地域和时代出发,选用京韵大鼓中苍凉、悲壮的曲牌为主要素材,谱写出激奋人心的旋律,展现了中国民族在危难关头所表现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在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同时,这篇作品是否属于曲艺范畴则是众说纷纭。
曲艺音乐资深研究者于林青认为《重整山河待后生》应该称之为“边缘艺术”,是介乎曲艺与歌曲之间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认为,虽然这篇作品引用的素材属于板腔,仅此并不足以证明该作品属于曲艺范畴。通篇作品仅选用了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并没有用板腔体曲种变板与变腔的方法发展曲调,而是以歌曲写作中音调发展的方法完成了整个作品。曲艺界部分人士同意于林青的看法,将此类作品称之为“曲艺歌”。于林青表示“曲艺歌”只是一种创新和尝试,曲艺音乐推陈出新的主流还应该体现在流传全国各地的曲种中。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编室主任王文能则认为《重整山河待后生》的主要元素是京韵大鼓,因此是可以被归类入曲艺范畴的。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三种形态,形象地打个比方,传统曲艺音乐相当于大树,传统曲艺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则相当于树开的花,而该作品属于后者的代表。王文能认为《重整山河待后生》在流传的过程中,发挥了“敲门砖”的作用,正是这篇作品让全国人民都聆听到京韵大鼓优美的旋律,它带领了部分观众走进曲艺这个大门,这也是该作品的成功所在。
于林青认为当代曲艺音乐创作存在后继无人的状况,人才的缺失是曲艺音乐创作方面的短板。曲艺音乐创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懂曲艺,还要懂音乐。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曲艺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发展,它所包含的的文化是需要创作者能够静下心“泡”在曲艺当中,学习曲艺音乐最原始、最根本的文化内涵。造成曲艺音乐创作人才匮乏的原因有:
第一,某些设置有曲艺音乐相关专业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不考虑学生是否适合从事相关专业学习,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对曲艺音乐创作的发展很不利;第二,现有的大中型曲艺比赛中均未设立曲艺音乐类的奖项,各类赛事对作品的关注停留在表演者和文本创作者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曲艺音乐创作者的积极性,因此老一辈曲艺音乐创作者的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不失为曲艺界的一大损失。
中国曲协副主席李时成认为当下曲艺音乐创作者、伴奏者之间存在交流不充分的现象。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交流。曲艺遍布全国,且各有特色,各类曲种在音乐方面也是各有所长。目前为止,大多数曲艺音乐创作者缺乏跨地域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曲艺音乐创作者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所谓“绿叶配红花”形象地形容了伴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有些曲艺演员外出演出时,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使用伴奏带,放弃传统乐队伴奏,此类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曲艺音乐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李时成表示:“我们应该考虑在曲艺大赛点评作品时,评判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演员的表演上,作品的音乐也是值得关注的。与此同时,加大对曲艺音乐的宣传力度也很有必要,这样的举措可以让曲艺音乐工作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也会很大程度得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外,他还建议开设关于曲艺音乐创作的座谈会,搭建曲艺音乐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打破曲艺音乐创作的局限性,打开曲艺音乐创作者的眼界,希望借此能够使曲艺音乐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曲艺音乐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呼吁曲艺界人士对曲艺音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