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校本精品课程 彰显多元办学特色

2015-10-28王大力

中小学校长 2015年5期
关键词:精品化精品课程校本

王大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17-0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为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在各学校自主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基础上,打造校本精品课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根本。过去,我市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依托于国家课程的开展,课程固定化,教材单一化,课堂格式化,形成了“千校一面”的教学模式。多样化课程的实施,不仅在课程设置上使学校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且在育人模式上,促进了教学风格、学习方式、学生成才的多样化。在课程多样化的基础上提炼出的校本精品,更使学校具有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从而形成我市多元办学的特色。

一、科学规划,合理导向,开展多维度系统性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对中小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调整。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导向,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维度的校本课程开发。表1反映了我市多维度、系统性课程设置典型学校——江声中学打造校本精品课程的情况。

除此之外,该校物理学科开设物理实验探究;化学开设化学与生活;生物开设“生林漫步”;思想品德课开设思品讲堂:历史开设历史讲堂:地理开设走遍天下、地理小博士;艺术开设声乐、民乐、西洋乐、钢琴、舞蹈:体育开设国际象棋、团体操、举重等;信息技术开设机器人、电脑PS技术、电脑动画制作等,改变了以前单一的课程结构。

在研发校本课程时,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精选具有良好品质的课程研发团队,要求研发人员在课程研究过程中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探究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体制,能够探索多种形式的育人模式:其次校本研发团队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能承担起自主课程实验、特色课程实验课、国家教材改革课程实验,带来的责任风险。同时,学科团队应具有基于学业标准研究、学生学法指导研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指导研究、国家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研究等能力。各学校根据全市统一要求成立研发队伍后,我们更强调各区域打造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精品课程的开发。

如湘乡市一中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校区校址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有曾国藩曾经就读的连滨书院,学校于2010年开辟的曾国藩研究馆,成为该校湖湘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基地。

我市最受关注的红色文化圣地是韶山。韶山的毛泽东故居、滴水洞、铜像广场、纪念馆、诗词碑林等纪念地,以及与之邻近的彭德怀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毛泽东主席为母校亲笔题写“东山学校”,形成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文化纪念圈,成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各地红色文化素材同样成为我市韶山学校、东山学校等校本研究团队打造精品地方课程的素材。

除了这些校本课程研究之外,白石文化以及剪纸、湘绣和花鼓戏等民俗文化资源也被我市各学校作为了校本教材的内容。这类课程。不但加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市各中小学探究并开设的这一系列多维度校本课程,为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对社会文化的探索欲望、陶冶审美情操、加强民族自豪感搭建了平台。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校本课程,培养了能力,收获了成果。仅仅一个学年,湘潭市一中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就评选出了10多项学生优秀研究性成果(见表2)。

二、关注社会,拓展事业,构建个性化、精品化课程

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创建学校特色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根据教育部新一轮改革要求,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必须进行横向整合,国家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要减少,相对应地,地方和学校课程将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进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改革,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是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设置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要求占总课时比率的20%-25%,这从政策和行政上赋予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利。

我市各学校的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标准开设。作为替学生整体设计、全盘考虑的国家课程。是为学生今后从事任何社会基础劳动所作的准备,已经成为我市各学校教学的主体部分和中心组成部分。但是,校本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旨在发现人才、突出学生特长。作为国家课程计划的补充,作用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生特长、培养个体个性化成才。因此,我们只有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大胆尝试,构建校本选修课程,才能走在改革的前列。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各学校拓展视野、关注社会,构建了一系列有个性的精品化校本课程。

岳塘区火炬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策略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国际课程精品化”,强化多元课程研发管理机制和多元课程文化的纵深研究机制,点面结合,打造了以“机器人”为主体的22门特色选修课程,覆盖了科技、体育、实践等领域,创建了我市精品化校本课程的样本。自课程开设以来,有44人获得国家级奖励,139人次获得省级奖励(见表3)。

和平小学秉承“启发智慧,多元发展”的理念,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开发校本教材。开设具有鲜明个性的地方课程。从课程类型来看,有学科延伸课程、结合拓展课程、特色活动课程、特邀讲座和结合实践活动等,构建了具有拓展性、体验性、实践性、动态性、校本性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跳出教材局限,走“课堂一社团”双轨并行之路,率先在全市让社团进课堂,让社团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和校园文化的支撑。社团课程化的转变形成了“自选、参与、互动、创新”的新型课程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充分彰显。个性化、精品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该校美术、科学、思品等多门学科成了国家课程标准编写实验基地。

为了完善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我市各学校拓展视野,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努力将师生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及社会需要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采取“分级开发、全体参与、自主选择、兼顾特点”的方法,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保证个性化、精品化的校本课程和与基础课程的高度融合。

三、定向评价、典型示范,建立有效性、持续性机制

当一个区域所有学校都开发了各自不同的校本精品课程时,区域的多元办学特色因此水到渠成,这些精品课程进一步得到推广后就形成全区域范围内共同的品牌特色。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更多地处在多元办学特色阶段,少部分课程虽然已经走向推广阶段。但没有形成区域共同品牌特色,还需要从多元的办学特色中提取共性,典型示范,进行定向评价,甚至备案挂牌和授予荣誉。

在校本课程个性化、精品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中,我市推广的最为突出的是两型示范学校,而且这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校本课程开发和设置获得了省市政府部门的支持。我市湘潭县云龙实验小学,从2006年创建以来,就确立了“实施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的办学精神,精心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活泼校园”,走“出名师、育名生、办名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书法养性、奥数启智、国球健体、艺术怡情”的学校特色。在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注重环保教育和资源节约教育,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两型知识读本”,形成了具有校本精品课程的“省级两型示范学校”。学校开发的“两型知识读本”作为湖南省的校本课程,于2014年秋季向全省小学免费发放。形成了我市全区域范围内共同的品牌特色。多样化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是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给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共享成功的平台。

[责任编辑:刘新丽]

猜你喜欢

精品化精品课程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拓展新空间 推动精品化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从广播节目的碎片化看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向
“慈云”精品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