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具有国际化传播价值的景德镇故事

2015-10-28高小立

创作评谭 2015年5期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陶瓷

高小立

在美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江西的省会南昌没有标示出来,而是醒目地标注了景德镇,可见景德镇在西方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有多高。而景德镇在古代被称为昌南,通过陆地海上丝绸之路,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久而久之,昌南变成了CHINA,成为世界尊称中国的名字,也使世人相信这已经不是传说。

大量的基于陶瓷艺术创作的故事传说、人文典故也就成为景德镇相关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取之不尽的宝库,已涌现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比如,六集电视纪录片《瓷路》、电视剧《青花》《大瓷商》,都是紧扣瓷文化的电视艺术作品。《瓷路》以极致的精美影像,把历史的、人文的大量信息,依靠较强的文学性的语言传达给观众。影片按朝代更迭展现了中国瓷器历时150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瓷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一部像瓷器一样永不腐烂的教科书。电视剧《青花》《大瓷商》是两部景德镇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电视剧艺术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把镜头聚焦于清末民初的景德镇,以年代传奇剧的类型创作演绎了景德镇瓷文化传承的脚步以及瓷商的人生命运。两部剧各有千秋,《青花》文学性较强,情感丰富且细腻,犹如瓷器柔美精巧的一面。剧中人物性格鲜明,人品和瓷品的互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台词紧扣瓷文化,不仅传达了瓷器知识,还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瓷文化的底蕴。比如夏鱼儿与任先生的大段对白,妙语连珠,每句都渗透着瓷器浓浓的文化味道。电视剧《大瓷商》较《青花》更注重传奇色彩,人物命运与时代风云紧紧相连,矛盾更丰富,戏剧张力更强,犹如瓷器张扬、奔放的另一面。尤其是吴子牛导演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准,影像的美与瓷器的美相互烘托,同时也传达了大量的瓷器知识。

但就笔者知道的瓷文化影视作品,对瓷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尤其以瓷文化当代价值、国际传播为诉求的作品非常稀缺。比如在纪录片的创作上就大有空间。现在纪录片的平台很宽广,除了央视的纪录频道,还有北京纪实、上海纪实、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各大卫视固定的纪录片时间,以及探索·发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包括网络的纪录片频道,它们都缺好作品,处在饥渴状态,需要大量的纪录片作品。我们可以把当年为毛泽东定制的毛瓷(也称作7501瓷)拍一部纪录片,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发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景德镇有着历史、人文、技术、材料等无法复制的优势,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光工艺就有80多道,加上高温与窑变,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品由此诞生。从传统的官窑到近现代的珠山八友,再到当代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及陶瓷研究所建立为标志先后诞生的7501瓷,融合当代绘画艺术的当代陶瓷艺术,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打开了一条继承传统且不断开拓进取的陶瓷艺术大道。《瓷路》是从国家视角讲述中国陶瓷的发展,看过《瓷路》就自然想到,景德镇还缺一部专门讲述景德镇千年瓷器发展的纪录片作品,在作为瓷都的宣传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景德镇的独特文化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创作空间。现在纪录片的创作,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创作理念,就是纪录片也要注重讲故事,这吻合了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文艺创作的根本。在纪录片的创作上,切忌高举高打,要以故事为王,因为无论纪录片还是影视剧的观众,都是从故事开始亲近作品的。比如在景德镇本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开掘上,可以聚焦唐英、郎廷极、殷弘绪的传奇故事,包括约翰·伯特格,其创办的麦森瓷器闻名于世,包括他们当时对东方的想象,极具创作空间。以上几人的故事都是很好的纪录片素材,都可以拍成人物故事片。

就笔者了解的瓷文化影视作品中,还缺乏展现景德镇瓷文化的现实题材作品。近几年,荧屏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年代传奇剧有些过滥,年代剧的大量跟风、模仿作品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易再步后尘。不必再围着一个“传家宝”展开争夺战,况且之前已有了《青花》《大瓷商》这些成功的剧目。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景德镇瓷文化传播能否从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战略入手,在现实题材上做些开掘。“一带一路”不光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它首先是文化的一带一路。文化不仅要参与,更要先行。回望历史,张骞、玄奘都是先把文化带出去的。讲景德镇故事,就是讲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讲好具有国际化传播价值的中国故事。

景德镇早已名扬海外,世界各地了解景德镇历史的人,一定渴望了解今天的景德镇,了解今天的陶瓷艺人。据悉,2012年以钟莲生、王锡良、罗晓聪、王怀民为代表的景德镇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携百件陶瓷艺术精品参加了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览会,其中王怀民的春夏秋冬四方瓶一举荣获博览会金奖,这是其祖父、珠山八友王大凡荣获巴拿马博览会后又一次获得世界博览会最高奖项,其间时隔近百年。因此,在去年,王怀民的7件陶瓷艺术品打包8000万在香港文交所上市!这就是文化与艺术的力量。我们是不是可以拍摄一部纪录片,就以一带一路的路线,以某一件景德镇重要的瓷器或者陶瓷艺术大师的生平事迹为线索,深度解读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一带一路上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同时,辅之以时代背景、风土人情。比如反映珠山八友的影视剧,就可以写出很多既好看又有文化内涵的精彩故事。在影视剧创作上,切忌主题先行,要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人物的塑造又是靠情感推进的;要紧扣瓷文化,讲述真善美的人类共通情感,写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人性深度,这是影视作品通往世界的法宝。

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喜欢景德镇瓷文化,这也是景德镇影视题材创作值得探讨的问题。据悉,现在电视开机率在逐年下降,已进入读屏时代,今年网剧的兴起对传统电视剧创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读屏时代的观众主体是青年,现在的影视公司都在琢磨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影像艺术创作很快就会出现不屑收视率只看重点击量的竞争局面。但无论是网剧还是电视剧,内容永远是决定因素,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是根本。

京沪有京漂、海漂,除了这两大城市,其他中小城市目前还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被冠之外来人口的“漂”这个字,而景德镇却有10万“景漂”生活在这个城市,吸引力自然来自瓷都的独特魅力。景德镇青年工作室的数量可能是全国最多的。在景德镇,除了工艺大师的身影,青年工艺师遍布全市,包括青年技工,这些都是影视剧中的人物。近日江西省文联的一位朋友发过来一组出自一位年轻工艺家之手的“瓷娃娃”的照片,从形象到工艺实在太精美了,超过了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包括我们很多大学生的创意作品,这些都是景德镇的地域资源,可以说和瓷文化有勾连的人物信手拈来,当然如何把它们转化为影视剧故事中的典型人物,是需要文艺家创造性的审美发现的。同时,景德镇影视题材创作要吸引年轻观众,除了在内容上要得到他们的共鸣,在叙事策略、制作水准上都要考虑受众的审美情趣。

最后,在景德镇文艺创作上,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正视自己随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比如资源的消耗、文化传承的断裂、人才的后继问题以及瓷器的普及和高科技制瓷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在警醒我们的景德镇不能吃老本,要立新功,瓷器要领先世界关键在于创新。

其实,这个困境不仅要引起制瓷工业的重视,作为一名文艺家,更要先知先觉。忧患意识是文艺家的责任,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才能转变创作思路,打开创作视野。比如越是在这样的忧患中,越要自信地、理直气壮地推出大量以当地工艺大师为人物的文艺作品,把大师的技艺赋予时代的新功,把他们手中瓷器的内涵、精美可以审美化地告诉外界,让世界再次认识景德镇,不再满脑子的地摊货。基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巨大创造能力的历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真理,影视创作也要关照普通制瓷人的敬业创新故事。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懂陶瓷艺术的作家、编剧,还需要优秀的导演、制片等,这就需要我们当地政府首先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还要进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

此外,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可以建立陶瓷艺术博物馆,更建议建立陶瓷艺术生活馆,也可以以此为素材创作电视剧,在后电视剧开发中,让观众、游人有机会亲手体验制作陶瓷带来的精神享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对景德镇来说是再次腾飞的机遇,是向世界展现景德镇的难得时机。

最后套用一句周杰伦的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景德镇的佳作。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

猜你喜欢

景德镇瓷器陶瓷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趣图
我的家乡景德镇
中国的名牌瓷器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陶瓷艺术作品
高傲的瓷器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