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经验及展望

2015-10-28左媛媛张超孙永林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27期
关键词:云南一带一路

左媛媛 张超 孙永林等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东南亚的“大前厅”,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和族源优势无疑将在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笔者总结了近年来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项目,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经验,提出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工作的展望:通过进一步提升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水平,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区域各国间开展传统医药经济、医疗服务、产业发展、教育传承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把合作交流从大湄公河流域扩展到南亚、东南亚地区;同时,进一步扩展与南亚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

[中图分类号] R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c)-0134-04

[Abstract] Yunnan, an important frontier province and multi-ethnic region and "big lobby of Southeast Asia", has unique advantages open to southw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Yunnan has quite striking function in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national medicine and TCM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ethnic origi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i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from the programs carried based on the forum o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traditional medicine exchange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operation prospect on Yunnan and the countries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purpose is to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exchange by promoting the levels of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GM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of GMS in econom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health ca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herita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etc, and finally to extend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in GMS to the countries in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us we can further expa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countries in South Asia.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Yunna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Traditional medicine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云南作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中的一环,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已逐步进入国际殿堂,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中医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范例,并且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好的桥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

1 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现状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壮、傣、佤、傈僳、景颇、阿昌、布朗、怒、德昂、独龙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习俗和传统医学相通,文化交流和传统医药交流源远流长。南亚、东南亚人口中有较大比例的华人、华侨,历来有用中医药防治常见多发病的习惯,长期以来都与中国各级中医药界或者民间传统医药有不同程度的交流与合作。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云南成为了我国西南部与邻国传统民族医药交汇的富集区;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源远流长,中草药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滇南本草》流传至今500多年,《哀牢本草》、《玉龙本草》系统总结了彝族、纳西族的医药经验;中草药品种达6157种,为中国之首,被誉为“植物王国”、“药物王国”。

云南省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被称为中国的“后花园”。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和族源优势无疑将在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形成了包括中国云南省及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这里是东南亚国家文明的摇篮和交流通道,总面积256.88万km2,区域总人口约3.2亿人,有90多个民族、100多个民族支系,16个民族与中国是跨境民族。这里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是中国西南部与邻国传统民族医药交汇富集区,构成了“和而不同”的区域性传统医药技术与文化。当前,越南、泰国已经把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与西医并列为国家的主体医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对传统医药从政府到民间的认识和接受度都在向积极的方面改变。东南亚的传统医药人才培养潜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传统医药学术、科研以及临床交流活跃。

2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对传统医药合作交流产生的积极作用

自2007年起,由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倡导并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会议由中国云南和泰国两地轮流举办,2015年将在泰国举办第七届。2007年1月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举行的首届湄公河传统医药交流会,首次搭建了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平台,标志着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第一次携手,共同推动和促进次区域内民族医药发展。首届会议上,由中国代表团倡议,与会六国代表团共同签署了《加强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合作与交流联合宣言》,决定每年由泰国、中国轮流举办“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交流会”。已经举办的六届会议,分别围绕“区域内传统医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传统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医药管理及知识产权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传统医药研究开发关键共性技术、传统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的作用及优势病种临床研究、传统医药养生保健与健康、促进次区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传统医药国际合作”等多个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各国代表团围绕传统医药教育、管理、科研、学术、保护、挑战与机遇的最新成果与经验做了国家发展报告。常态化的交流会议,为参加的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医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推动和促进,可以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2.1 以交流会为平台,推动区域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

以交流各国发展传统医药的经验为重点,交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传统医药的发展。例如:泰国近年大力发展传统医药,泰式按摩风靡全国,提出10年内要培养1万名泰医,办1万所泰医诊所。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民族医药学术,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关系,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知识与文化,开展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交流与合作。

2.2 推介发展传统医药的“中国经验”,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医药交流会促进了区域内各国民族医药的发展,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研学术机构的重视和关注,影响力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区域内参与机构、参会人数最多的传统医药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马建中副局长指出:“东南亚五国和云南的少数民族具有地缘相近、语言相似、优势互补的特点,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医药交流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合作平台,能够为促进提高地区民族医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云南省达成协议,共同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交流会的引领作用,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学术委员会和国家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均由我方担任,副主席则由各国代表担任。此外,我校与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达成提供政府奖学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合作意向。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宋卡王子大学建立了培养人才培养协议,已为傣医院培养2名硕士、中医学院3名博士。中医学院为东南亚各国培养学士、硕士留学生30余名,为建立“中国南亚、东南亚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奠定了基础(省政府督办项目)。

2.3 逐步完善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的交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从民间走向官民结合的交流合作运行机制,在第五届交流会上,被认为应继续深化、完善和加强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第一届湄公河流域传统医学交流会作为各国间交流传统医学知识、经验及药用植物展示的平台,建立湄公河流域各国传统医学的交流平台的运行机制。在第六届会议上,发布了《丽江共识》,明确了交流会执行委员会的组成形式,正式成立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决定湄公河流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每两年在各成员国间举办1次。会议认为民族民间医药的交流是会议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各国将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并逐步构建以民族民间医生为基础,高等院校、医疗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助,政府支持的合作交流机制。

3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的经验总结

3.1 官民同办

会议由学术团体和机构举办转变为“官民同办”,由政府积极发起倡议,并参与相关的统筹协调工作,由学术团体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泰国、中国发挥主导作用,泰国卫生部泰医司和省卫生厅具体组织,各国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国内会议由省科协、省卫生厅等主办,会议得到了省科协领导、学会部、国际部、办公室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协调,并参与会议的组织工作,保证了会议的成功。

3.2 交流合作,互惠共赢

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地缘位置相近,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区域文化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为区域各国传统医药的交流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新的机遇。

“交流合作,突破创新,共谋发展大计”,六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国际区域性传统医药的经验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就区域传统医学的发展问题达成了较高的共识,对促进传统医学在区域各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3 会议机制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每两年在区域各国轮流举办1次,为区域各国传统医药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平台。由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广泛参与,提升了会议的规格和学术层次。

3.4 坚持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特色路线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传统医药独具特色,为区域各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国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会议坚持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特色路线,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开展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工作展望

4.1 进一步提升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水平,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4.1.1 主办区域内的“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论坛和培训班 湄公河是亚洲传统医药和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摇篮,有着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和生物文化多样性;但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物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文化多样性的流失正在加剧。因此需加强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的交流合作,建议由云南主办区域内的“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论坛和培训班。

4.1.2 建设南亚、东南亚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基地 以我校民族医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傣医学”重点建设学科,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迪庆州藏医院、云南省彝医院为依托,建设南亚、东南亚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全方位开展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服务和医药文化传承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我国民族医药对东盟各国民族医药的辐射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

4.2 加强区域各国间的合作,把合作交流从大湄公河流域扩展到南亚、东南亚地区

在发展传统医药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该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服务性贸易的开展,可以在云南省每年一度的“南博会”上增设传统医药相关合作论坛和产品展示厅;由政府商务厅牵头,组织相关行业开展传统医疗服务贸易项目。

4.2.1 以医药结合打开南亚、东南亚市场 探索设立中药专卖店,开展药材种植等方面合作,开拓生物医药资源,推进云南中药产品走出去,促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且可由传统中药店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西药店;在部分国家正式进入主流医院/诊所。日化产品方面在部分国家实现进入主流超市。

4.2.2 药企合作,开拓市场 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企业与云南相关药企合作,打开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由云南企业负责进口药品的申报和全国代理,可迅速开拓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市场,形成多赢局面。

4.2.3 建立沿边传统医药“窗口”医院和门诊 以云南省中医医院为中心建设辐射全省的优势病种诊疗基地及传统医药养生保健中心,吸引南亚、东南亚民众到云南接受传统医药诊疗服务,推广中医养生旅游理念,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中医养生旅游线路。尝试建立沿边传统医药“窗口”医院和门诊,发挥跨境民族等文化认同优势,扩大诊疗辐射人群范围。建设中医药海外诊疗基地,与南亚、东南亚区域各国医疗机构及院校广泛开展合作,创办示范中医医院。

4.2.4 建设传统医药国际商贸营销人才培养基地 以我校现有专业为依托,建设传统医药国际商贸营销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国内、国际招收并培养专门的、具备传统医药知识和国际商贸知识的营销人才;同时,选派国内传统医药人才到南亚、东南亚各国高等院校留学,培养一批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医药国际商贸营销的专门人才。

4.2.5 搭建南亚、东南亚传统医药教育教学上的网络平台 建设我校传统医药远程教育基地,建设网络信息开放基地,搭建南亚、东南亚传统医药教育教学上的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堂,实现远程教学。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中医英语、中医泰语、外籍语言教师,完成规范系统的中医对外教育教材,共享传统医药图书、科研成果等资料,建立传统医药境外远程教育的新模式。

4.2.6 开展国际义诊 组织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专家走出国门,到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贫困、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同时对当地的临床医师开展传统医药和特色诊疗培训,通过实地治疗和培训讲课,宣传传统医药,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学习传统医药,继承和保护本地区的传统医药。

4.3 拓展与南亚国家传统医药的交流合作

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三国都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内,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都有自己理论完善、传承悠久的传统医药,与他们展开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双方传统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4.3.1 建设传统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交流中心 依托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和省传染病院,应用传统医药,与南亚国家合作,开展传统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及传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HIV)基础研究,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4.3.2 建设传统医药预防和养生保健研究交流合作基地 依托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在传统医学保健理论指导下,与印度等南亚国家联合开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四季养生、行为养生、瑜伽等保健方法研究,与南亚国家交流、推广应用传统医药预防和养生保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2]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Z].2011.

[3] 国家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2006-2020规划纲要[Z].200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桥头堡中医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Z].2013.

[5] 杨娟,陆亚琴,杨艳.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11-13.

[6] 李克林.云南省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9):15-18.

[7] 赵卉诗.深化滇印合作与促进桥头堡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4):97-99.

[8] 李昆生.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自远古至战国秦汉时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17(1):26-27.

[9] 杨学政.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1994,13(2):59-61.

[10] 张君宏.近代云南马帮在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J].东南亚之窗,2006,(1):116-117.

[11] 王筱琼.云南省面向南亚开放的战略机遇与前景[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16-17.

[12] 和少英.桥头堡建设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8(5):35-36.

[13] 洪净,石鹏建.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72.

[14] 刘本玺,董广平,杨本雷,等.泛亚国际民族医药交流与合作——桥头堡战略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云南民族医药[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34-37.

[15] 王景霞,任小巧.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45-3148.

[16] 罗艳秋,徐士奎,郑进.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研究(上)——对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概念及其传统分类方法的解析[J].中医学报,2014,29(11):1697-1700.

[17] 孙伯龙,朱龙良.民族医药产业的专利战略分析与整合[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1):82-84.

[18] 钟贵峰.缅甸新政府族际关系治理探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5,(1):95-100.

[19] 赵霞,倪凯.佤族民族民间医药现状浅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103-106.

[20] 郑文,张恒.民族医药新药研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94-98.

[21] 拉巴次仁,张丹,叶凡,等.中国民族药产品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1-4.

(收稿日期:2015-05-21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云南一带一路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