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视角下的新疆人力资本配置

2015-10-28赵珍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就业新疆教育

摘 要: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相关,还取决于人力资本配置情况。鉴于此,从产业分布、行业分布以及结构偏离度来分析新疆就业与经济发展的配置情况,从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水平来分析新疆就业人员的配置效果,揭示出新疆人力资本配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改善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本配置;就业;教育;新疆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5.08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的数量增加和单纯的规模扩大,而是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能够有效抑制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而且通过技术因子的内在作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更大效能。[1]31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相关,还取决于人力资本配置情况。鉴于此,本文从就业情况分析新疆人力资本配置。

一、新疆就业与经济发展的配置情况

在分析人力资本存量时,就业人口的多少影响着一个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化,就业人口所拥有并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主要的生产要素。

1.就业总体状况①

通过下面的指标简要分析新疆总体就业状况:一是就业参与率,即就业人员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是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从图1看出,2000年之前新疆就业参与率基本上是在35%~42%之间,自2000年之后呈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之后,就业人口快速增加,由2000年的36.36%提高到2012年的45.25%,但仍然比全国就业参与率(56.65%)低11个百分点。二是就业人员的分布结构,是反映劳动力资源区域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新疆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新疆城镇就业人员与乡村就业人员比为29∶71,而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与乡村就业人员比为53∶47,新疆的城镇就业人口占比远低于全国水平。从2012年新疆各地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口占比来看,呈现大城市乌鲁木齐一市独大的形势,其他地州普遍较低,几乎都在10%以下。三是就业人员的民族结构,是反映各民族劳动力资源参与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新疆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10年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行业、分职业人口比为40∶60,其中涉及农林牧渔行业或职业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79%,而其他行业或职业的主要是汉族,人口占比达70%左右。

图1 1995~2012年新疆就业参与率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2.就业与产业匹配分布

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状况,体现区域产业结构的生产能力。[2]42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产业升级为多元产业。从1978年的一产、二产、三产比为36∶47∶17变为2012年的18∶46∶36,一产和三产有了较大调整。但是从人力资源的产业配置看,新疆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也有一定的变化,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描述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应呈逐渐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则呈逐渐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就业人口一产、二产、三产比为72∶14∶14变为2012年的49∶15∶36,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得到有效转移,但农业人口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依然未变,第二产业虽然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未吸收较多的劳动者,第三产业却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这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形成强烈反差,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农业为主,资源密集型工业发达但就业领域受限制。

目前,新疆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比较低,且以原材料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其产品附加值较低,缺少创新型支柱产业。少数民族聚居区要素市场不发达,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国有经济比重占主体,民营经济不发达,高科技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导致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一般认为,蕴含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其产业配置规律应当与一定时期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相一致。

3.就业与行业匹配分布

前面分析到新疆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相适应,从行业就业情况来看,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分布,新疆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这三项就业人员占比达到33%,远高于我国25%的占比水平,民族地区平均占比也高达34%,这三项就业人员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行业,就业相对稳定。我国其余行业就业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制造业占28%,建筑业占13%;少数民族聚居区就业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制造业占16.52%,建筑业占11.34%,农、林、牧、渔业占6.14%,采矿业占5.50%。而新疆其余行业就业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农、林、牧、渔业占19%,制造业占10.59%,建筑业占7.75%,采矿业占6.53%。综上可明显看出,新疆的国有或公职人员就业占比较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稀缺的高层次人才大都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人力资本仅能间接地发挥作用,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水平也不高,其对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非常小;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比例相对较低,而制造业和建筑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些生产企业极度缺乏技术人员和技能熟练工;新疆农业人口处于主导地位的态势依然未变,农业和采矿业就业比例相对较高,表明大量劳动力从事低技能甚至无技能的初级劳动,而这些行业的经济附加值相对不高,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新疆人力资本配置表现为就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从事经济附加值低的农业初级劳动人口比重较大,工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缺乏有技能的从业人员,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少,短期人才的引进远远不能满足地区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大量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

4.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度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匹配程度或均衡状况的指标,一般直接以二者比重之差来表示,即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表示某一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员占比大体相符,不存在结构偏离;如果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有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如果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从事该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偏离程度越高。[3]72从表1新疆三大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新疆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且始终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但始终保持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还有充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不稳定,但呈现产业与就业结构逐步匹配趋势。因此,新疆第二、三产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程度比较高。

表1 新疆三大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年数据计算

通常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来分析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GDP/从业人员总数。该指标反映了劳动力结构与各产业产值结构间的关系,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力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从图2可看出,新疆的第一、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经济效益一般,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不高,但自2005年以来呈现快速提高的趋势,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图2 1995~2012新疆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新疆就业人员配置效果

1.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76%,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占比为10%,目前初中及以下学历是全部劳动力的主要构成群体。民族地区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81%,其中约有一半就业人员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低学历就业人员要高于全国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占比为8.6%,高学历就业人员低于全国水平,说明民族地区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总体要低于全国水平。新疆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73.5%,低学历就业人员要低于全国和民族地区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占比为14%,高学历就业人员要高于全国和民族地区水平,说明新疆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总体要高于全国和民族地区水平。民族地区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就业人口占比要远低于全国水平,新疆的占比也不高,低于全国水平,说明民族地区具有中等学历的就业人口数量少。一方面由于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升学率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缺失,造成中等专业化人力资本出现断档。(见表2)

从城乡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来看,2010年,新疆城市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42%,低于全国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全国水平相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占比为34%,远高于全国和民族地区水平;民族地区和新疆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就业人口占比要远低于全国水平和。(见表3)综上分析,新疆城市具有中等学历就业人员较少,具有大学学历就业人员较多。

2010年新疆乡村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56%,远低于全国和民族地区水平,民族地区略低于全国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占比为26%,远高于全国和民族地区水平,民族地区达到15%,也高于全国水平;民族地区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就业人口占比要远低于全国水平和其他地区。(见表4)综上分析发现,新疆乡村具有中等学历和高等学历的就业人员较多,甚至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员远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

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效果存在配置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总体学历水平较高,但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出现浪费和短缺并存的怪现象。一方面城市发展急需的中等学历人力资本存在短缺;而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具有中等和高等学历的人力资本大量配置在乡村就业,造成人才浪费,教育投入回报率低下,不利于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2.就业人员工资水平

在某种意义上讲,薪酬能衡量人力资本价值,体现了人力资本收益,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被雇佣后所获得的报酬。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8 752元,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这三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最高,分别是39 518元、36 598元和32 696元;民族地区的平均工资为25 719元,其中采矿业、金融业和建筑业这三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最高分别是30 537元、28 751元和27 681元;新疆的平均工资为29 486元,其中采矿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这三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最高,分别是40 580元、37 844元和31 252元。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新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采矿业平均工资水平高,从业人数占比也高,提升了整体平均水平。相比较工资最高的行业,我国高工资侧重于知识技术类行业,但这些高新技术行业在民族地区的工资水平都较低,而传统产业采矿业和建筑业工资水平较高,这些行业基本是由初级劳动力来完成简单重复劳动,科学技术含量低,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工资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相挂钩,高学历人力资本价值没有通过工资体现,反而由于个别行业利润因素,造成初级人力资本工资水平较高,如果政府干预政策和措施不及时到位,结果可能造成区域总体人力资本积累的逐步退化。

三、成因分析——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民族地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各民族人口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各民族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4]124现实中,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一方面,教育体制的僵化以及产业发展规划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离,使人力资本积累与物质资本生产相脱节;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足,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强,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不具备熟练掌握汉语沟通的能力,较难融入社会发展;此外,由于劳动力市场用人机制和薪酬机制不完善,出现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高级人才“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的状况,这对于高级人才极端短缺的民族地区来说,是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而另一面却是“招不到、留不住”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专业人才。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关键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培养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造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实用性人才短缺。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中级劳动力,中级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中级劳动力主要依靠本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提供,而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师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区域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无法相协调、相匹配,其根源就在于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是缺乏有效的劳动力培训。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2年新疆约有19.7%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大量低学历人力资本供给过剩。同时,由于新疆传统农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农村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劳动力较多,有技术专长、懂生产经营的较少,造成农业劳动生产效益低,而农业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现有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作和生活,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一技之长,严重阻碍劳动力的转移。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只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新增部分的数量,忽视对现有人力资本存量质量的调整和提高,久而久之造成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恶性循环,而劳动力培训是改善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一种较好的教育补救形式。

四、相关建议

实践证明,人力资本只有与相应的物质资本形成有效的匹配才能成为现实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否则就仅仅是一种潜在可供利用的资源。市场化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人力资本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积累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如果不经过市场配置人力资本,结果将是教育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本的退化。

1.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以及民族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经济结构,既提供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也决定了不同区域市场对教育需求的差异性。[5]96现实中,相对统一的教育模式并没有为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一种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需要作适当调整的机制,因此,现实中,要增强民族地区教育的区域适应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根据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城镇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规模等现实情况,科学预测社会的人力资本需求总量和结构,做好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划,确定供给总量和布局结构,可以考虑适度超前的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给予各级各类教育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同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支持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科学引导当地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从而使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积极引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特别是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型人才,具体如涉及外贸、金融、法律、信息等领域的高级人才,以及国内外前沿新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秀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出发,以项目为载体,以业绩为导向,引进吸纳急需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人才并不是越高级越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对高中低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6]18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低,当地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是能够引进、推广适用促进产业调整的应用技术,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要通过政府科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多元化办学模式来摆脱地区物质基础薄弱、教育投资不足的束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要围绕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要紧密结合国家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趋势设置专业课程;扩大学校间和校企间合作,采用优势互补的校校合作和专业合作、发达地区带动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教育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订单式教育合作、国内职教集团联合办学合作等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来促进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均衡发展。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互补,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有益补充,如果说教育可以促进新增人力资本积累,那么职业培训更多是起到调整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作用。民族地区要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类就业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政府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职业培训的引导和监督机制,加大对乡村初等技能培训的投入和组织,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掌握一技之长,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主动提供便民服务,将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税费减免以及后续扶持等相结合。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促进技能培训市场与地区产业政策、就业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及时调整培训策略,鼓励本地企业开展职工的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称晋升政策以及薪酬制度,引导个人不断提升自我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职业竞争力。

4.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一般人力资本积累需要多种因素相配合才能实现,其中内部因素对人力资本能力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激励机制则是内部因素中最具积极意义的调节机制。民族地区本身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方面要打破现有体制壁垒,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革民族地区现有不合理的人才管理模式,减少并逐步取消一切人才差别化照顾和歧视制度,形成科学选人和市场选人的用人机制。尽快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私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例如允许公务员提前退休或辞职创业,对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的,可以在3年内保留其人事关系等。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岗位间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以激励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薪酬福利机制。要将人才的薪酬与专业领域、企业贡献、岗位职责、实际业绩以及科技或项目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形成直接挂钩的机制,采用多种高效便捷的绩效薪酬分配方式。通过建立年薪制或技术成果入股、管理人才入股等多种激励机制,将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挂钩;同时,可以设立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本单位有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

注释:

①本部分所有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新疆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等,经作者计算而得,其他未标明数据来源均同上。

参考文献:

[1]赵珍.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基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视角[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2]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韩汉君,等.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

[4]雷明珠.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

[5]谢丽霜.论民族教育的需求与供给[J].贵州民族研究,1996(1).

[6]丁月牙.少数民族教育平等问题及政府的教育政策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05(2).

猜你喜欢

就业新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