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提琴在贝多芬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2015-10-28王子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提琴管弦乐大提琴

王子艺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中提琴在贝多芬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王子艺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贝多芬(1770—1827年)是18世纪以来德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主义乐派作曲家,又是浪漫派的先驱。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贝多芬曾在波恩宫廷乐队中演奏中提琴,这样的经历更加有利于他站在一个管弦乐队里的中提琴手的角度,更加深刻地发现和表现中提琴特有的音色特性。

中提琴;贝多芬;运用

虽然在贝多芬的管弦乐作品中,中提琴基本上仍然是处于伴奏声部的地位,但正是中提琴部分的结构使展开部总的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作曲家注意到中提琴的音色属性与其说是为了强调出它们的个性,不如说是为了显示出混合音色(特别是同低音乐器融合)所产生的色彩。

然而,由于创作的需要,贝多芬也运用中提琴独有的特点,赋予中提琴声部以个性。譬如在《第七交响曲》的第一和第二乐章以及《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作曲家让中提琴在C弦上演奏的片段,着重突出了中提琴的音色。

作曲家在上述两段音乐中,把中提琴提到首要地位,并不单是为了显示中提琴低音弦美妙的音色,而是基于艺术的需要:只有中提琴(任何其他乐器都不能替代)C弦上的音乐才能如此圆满地表现出《第七交响曲》中的“送葬进行曲”的悲壮之情,表现《第五钢琴协奏曲》主题出现前的紧张期待和预示主题的必然性。

按照某些古老的传统配器法,往往把中提琴和低音乐器组合在一起,而贝多芬把这种方法用在他的《第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味:为了加强由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低音区演奏的旋律乐句,他在此加上中提琴,这样就突出了旋律,同时低音声部的音色也由于和中提琴音色的混合,变得更加明亮。

贝多芬的管弦乐配器特点之一是弦乐器的音色混响,其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结合。中提琴和大提琴结合在一起的手法并不能算作是贝多芬的首创。从前也曾有人这样用过,例如海顿的作品《第88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但那里只是在插部里偶尔为之。而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中提琴和大提琴同度演奏则是经常遇到的:在《第五交响曲》中出现过,在《第七交响曲》中出现两次而且每次它们都演奏主旋律。它们的同度有着主导旋律的意义,是产生强烈艺术效果的手段。无怪乎《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就是用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结合开始的。在这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以与人声媲美。

正如柏辽兹所说,中提琴的音色使大提琴的高音区的声音变得柔和,获得了圆润丰满和明朗的效果,同时又保留了它们各自的个性和各自的基本色彩。

对这两种音色的相互关系,作曲家的见解和现代人的看法应该说有所不同。贝多芬认为任何一种音色都不应该占优势:一种音色加在另一种音色上的结果会造成一种浓密沉厚的混合音色。

贝多芬所采用的混合音色还有另一种方式的组合,这也是很有趣的。比如在《第九交响曲》的慢乐章里,采用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起演奏主题。在这里已经没有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混合音色所具有的那种丰满而浑厚的音色了。新组合的色调从音乐性格出发,表现出它的崇高和纯洁。设想如果在当时能有数量相当的优秀中提琴手,贝多芬很可能会指派中提琴一个声部来演奏这段音乐的。

其次要指出的是交响乐队中的弦乐群,在19世纪的前30年,乐队中的弦乐器在数量上比上个世纪有所增长,18世纪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器演奏者定额通常为16至23人。在19世纪初弦乐组各声部的比例通常是:第一小提琴12人,第二小提琴12人,中提琴8人,大提琴9人,倍大提琴7人,总共将近50人。当时在欧洲一些好的管弦乐队中如慕尼黑、柏林、巴黎等乐队中的中提琴声部一般都有8人。而其它一些经常举行音乐会的乐队中弦乐编制则较小: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各8把,中提琴4把。

一些经常同贝多芬打交道的乐队,他们的成员还要少些,这一点可以从他给鲁道尔大公的信中看到。为演出《第七》和《第八》交响曲,他请求给他如下编制的乐队:4把第一小提琴,4把第二小提琴,两把大提琴和两把倍大提琴。在这样的小提琴编制中,中提琴最多不会超过2至3把。当然,贝多芬的交响曲用这样数量的弦乐器显然是不够的。

以柏辽兹的见解,为了充分表现贝多芬交响曲音响的热情与宏伟的气概,必须具有下列规模的乐队,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15把第一小提琴,14把第二小提琴,10把中提琴和12把大提琴。从现在的管弦乐演奏标准来看,就是这样的弦乐编制也还是显得不够。如今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用的是弦乐满额编制,而有的交响曲还要把木管加倍。

在贝多芬的管弦乐作品中,完成了中提琴作为管弦乐队固定的乐器来加以规范使用的过程。贝多芬大大地扩展了关于中提琴性能的概念,不时大胆地在最重要的乐段中把中提琴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它的音色特点。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配器法,不是让中提琴担任伴奏的角色,而是赋予它新的使命,从而为中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的使用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J622.2

A

1005-5312(2015)20-0099-01

猜你喜欢

中提琴管弦乐大提琴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老余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