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石瓢”感悟

2015-10-28项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石瓢顾景舟宜兴

项俊

(江苏 宜兴 214221)

论紫砂“石瓢”感悟

项俊

(江苏 宜兴 214221)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

紫砂,艺术,石瓢

在我国陶瓷文化中,陶器厚实而质朴,瓷器丰富而多彩,唯紫砂器清高儒雅、文质彬彬。在世界上,宜兴紫砂是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独树一帜的。紫砂陶器器皿或平中见奇、或华而不奢、古朴典雅、干奇百态,堪称为陶瓷艺术品类之佼佼者。因此,从文化艺术角度而言,宜兴紫砂的地位当在一切陶瓷工艺之上。宜兴紫砂壶艺近几年出现了新的繁荣。老一辈艺师累有新作问世;秉承着传统艺技的中年艺人各擅胜场,新一代青年技工迅速成长,砂壶艺苑中群芳争艳,欣欣向荣。紫砂陶艺出现了史所未有的鼎盛景象。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艺人在创新。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最突出的就是“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他所创作的“容天壶”一改“曼生石铫”壶无颈之习俗,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成为当代“石瓢”又一杰作。还有如汪寅仙、徐汉棠等大师的石瓢壶,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为何“石瓢”茶具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笔者以为“石瓢”就好比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成功的曲子,美妙动人,后来的演奏家在演奏这同一首曲子时,都能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才能,不断创作演奏出个具名人风格的新曲,从而名曲长演长新,长演长盛;也由于紫砂石瓢壶从它的形制上比例之度均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率”,既含有审美要素,又适于实用要求。可以说石瓢壶从诞生的一天起,就和简洁、适用之美联在一起,和人们日常生活联在一起。可以断言,只要茶文化的存在,质朴、典雅、适用的“石瓢”就一定会存在,并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而继续发展。

万物都以精、气、神为共同属性,概念则明析各具体事物的特殊个性。艺术品创作者都是社会人,各以正气或邪气、重公或为私、真诚或虚伪等两种要素的不同主从统一性,对客观存在的美丑、善恶、本末、主次等二重性进行认识、发掘和再现。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相关基本概念,才有可能进行有效创作。紫砂陶艺是以一般法则和特定的理念、规则、技艺相结合,借五色土的特性,由人气圆满的多领域人才所力和谐运行,发掘和再现客观本质主流,孕化艺术形态的一种方式。属于艺术领域的特殊范畴。紫砂壶是气的质与量运行到一定程度的结晶。形态是气力的能量堆积,神韵是气性的质量反映。适用、和谐、气韵是基本特点,以气、形、神分优劣。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1980.

J527

A

1005-5312(2015)17-0038-01

猜你喜欢

石瓢顾景舟宜兴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宜兴釉陶
顾景舟偷懒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石瓢壶”探艺
顾景舟的无款壶
顾景舟制紫砂松鼠葡萄茶具9200万元成交
浅谈“石瓢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