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
2015-10-28隋明照
◎隋明照
论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
◎隋明照
摘要 :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关注。人物报道篇幅一般较长,这就要用到很多写作技巧,细节描写就是其中一种,本论文将以畅销全国的《南方人物周刊》封面报道为例,举例分析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外貌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并为记者如何在人物报道中运用细节描写提供建议,希望能给有志从事人物报道的记者以启发。
关键词 :细节描写 人物报道 《南方人物周刊》
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关注,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巨大的市场。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的篇幅一般不长,但往往是点睛之笔,是最容易被读者记住的亮点,也最能起到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功能,其作用不容小视。
一、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而不少新闻报道,却往往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新闻界前辈穆青先生说,造成这种现象的“病根就在于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只看到了轮廓,而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
要想抓住典型场景和细节,记者就必须要善于观察,要在与被访者面对面的交流中抓住每一个细节。
人的动作是无声的语言,一些看似平常甚至不起眼的动作,往往是被访者独特个性的鲜明体现,也是被访者当时心理、情感的无声表达。作为体现人物特征的动作细节描写运用得当,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试举例分析。
他和你握手,手从半空中斜而缓地劈下来,像是要劈开所有的流言,不迭声地说着你好你好你好,接连三声,唇边挂着隐隐的笑。
这篇文章是写谢霆锋的(《谢霆锋:我比从前快乐》,作者李灵珊),这一句话是写记者刚刚和谢霆锋见面时的场景,之前是这样一句话:“谢霆锋一走进房间,空气立刻变得凛冽起来。”“凛冽”二字很好地营造出一种严肃、冷峻的气氛,使得接下来的这个动作描写顺理成章。
记者细致地描写了谢霆锋跟人握手时动作的特别——手从半空中斜而缓地劈下来,一个“劈”字绝妙地再现了谢霆锋跟人握手时手的形态是平得像钢刀一样的,是生硬的,没有什么亲切之感的,而后面一句话“像是要劈开所有的流言”其实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流言。“唇边挂着隐隐的笑”这一细节,让人联想到谢霆锋在银幕中的招牌动作——一边嘴角向上挑起的冷笑,这一段的动作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地展现了谢霆锋性格中冷峻、不容人置疑的一面,十分精彩。
而紧接着的几处动作细节描写则更加精彩,对体现人物性格和表达文章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提到谢霆锋在公众中的形象转变问题,谢霆锋听到相关的话之后的反应是这样的:
谢霆锋听了这些话,微笑起来,习惯性地弄弄鼻子,这个表情十几年未变。他反问,“你觉得我变了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性小动作,记者捕捉到了谢霆锋“十几年未变”的弄鼻子的动作并写在这里,是有一定考虑的。记者提出了大众眼中的谢霆锋是由坏转好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换做别人是可能会暴跳如雷的,但谢霆锋的反应是“微笑起来,习惯性地弄弄鼻子”,这样的动作,折射出谢霆锋对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熟悉,答案已经在自己心中了。接下来,作者直接引用了一大段谢霆锋的话,文中说,谢霆锋这时情绪开始爆发,非常激动地说自己入行十几年一直没变,可人们的关注点总是落在他个人的感情问题上,很少有人关注他在演戏时的拼命。说完这句话后,谢霆锋又做了这样一个动作:
他突然发起狠来,神经质地一甩手。左手无名指以一种奇怪的角度耷拉下来,无法伸直。他没提,但我知道那是某次拍危险动作受伤后的礼物。
这一甩手确实是“神经质地”,是谢霆锋对这种无处发泄的愤懑的一种特殊反应,也折射出谢霆锋在外界质疑面前一直是采取隐忍态度,导致自己内心非常委屈的状态和心理。这个动作还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发现谢霆锋在甩手时左手无名指受了伤,从而印证了谢霆锋拍戏时的确是个“拼命三郎”。
在这篇文章最后,由一个动作引出了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中,作者提炼出了本文的题目,文章结尾如下:
采访结束,他在助手的陪同下离去,礼貌地说了再见,走了一两步后,突然转身。
“你不觉得现在的我比从前快乐吗?”“是的。”
他笑起来,“这样不就很好了吗?”
记录了谢霆锋在告别时的一个动作,一个“突然转身”,一段精彩的对话,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谢霆锋,巧妙运用了动作细节的这个结尾,将文章的主题进行了升华,读来回味悠长。
同样是写明星,《南方人物周刊》的另一篇封面报道用两处反差极大的动作描写还原了明星舞台背后的辛酸。
在狭长的楼道上出现时,那个身影夹在高高大大的几位随从中间,跟平日镜头下随处可见一定耍酷的他有些对不上号。双手插在连帽衫兜里,他的身子微微左倾,一步一步,走得非常慢。
这是记者见到的生活中的周杰伦,采访之前,周杰伦的僵直性脊椎炎发作,在飞机上疼痛难忍,“才一到酒店房间,就趴着睡了一觉,所以现在好多了”。记者细致地描写了周杰伦在接受采访之前走路的动作是“身子微微左倾”,走得非常慢,这一细节写出了周杰伦生活中疲惫的一面,而紧接着,作者靠一处动作描写写出了周杰伦的另一面。
3天后,我在首都体育馆又见到他。出现在现场大屏上的他化身正义战士,伴随着歌迷的尖叫,手持光刀,身手矫健,打败钢铁巨蝎怪物后乘坐圆轮未来飞行器离开。
仅仅3天后,记者在2013魔天轮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站首场演出中,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周杰伦,他帅气,阳光,活力四射,这也是大众眼中被普遍认知的周杰伦的形象,看不出丝毫的疲惫与被疼痛折磨的痕迹。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谁叫我是周杰伦》(记者余楠),通过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处反差巨大的动作细节描写,读者可以从中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周杰伦,体会一个在大众面前星光熠熠的歌手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但因为要维持自己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就必须要表现得非常坚强,因为“谁叫我是周杰伦”呢。还原人物不为人知的真实一面。
二、语言细节描写的作用
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最直观元素,人物报道一般都会引用直接引语,这些直接引语大多是非常有个性的,是全文的亮点。
当作者想要体现被访者的地域身份特征时,方言无疑是最好的工具。比如,一句“耙耳朵”就能道出说话人是川渝一带人士的身份,谁要是说了一句“干哈玩意儿”,那这人肯定是东北人无疑。在人物报道中,保留人物语言中一些非常微小的方言词细节,就能起到展现人物家乡所属的效果。比如以下写王朔的这一篇报道(《王朔:撒旦就是我的宿命》,作者蒯乐昊),作者仅用了一个字,就让读者猜出王朔生活最久的地方是哪里。
梁左、他爸、他哥在那个时候相继去世,“哐哐哐连着来,感觉一星期就死一人儿一星期就死一人儿。”
这一句直接引语,作者有意保留了儿化音,而在中国,儿化音用得最多的要数北京人,于是,小小的一个“儿”字,便起到暗示读者王朔是个北京人的作用。
借用红学家评《红楼梦》的话来说,好的文章,一句话、一个字中都大有天地。作者在这一句话中保留了非常有京腔京韵的儿化音,是有深意的。首先,作者突出王朔北京人的身份是有用意的。王朔虽未出生于北京,但在北京长大,从小北京大院里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也成为后来他文学创作的鲜活素材。他为人所熟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里面对北京大院里孩子的日常生活刻画得非常生动,因为这本身就是王朔曾经经历的生活。突出王朔北京人的身份,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王朔作品中北京元素的由来。其次,为何偏偏在亲友离世的这一部分用上这句带有浓郁京味的话语呢?王朔的这句话看似是随意的、轻松的,但并不代表亲友离世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不深,上文作者就写道“世纪之交,王朔陷入系统性的崩盘,‘哭都哭了好几年’。”十几年过去,王朔也已年近六十,对曾经的这段灰暗生活,已经看得淡了许多。作者用“哐哐哐”这一细节和一个儿化音,和他当时“哭都哭了好几年”的状态作对比,写出了生活逼迫作家成熟这一主题,看似是不经意的一笔,实则大有文章。
三、外貌细节描写的作用
外貌指人的外表、容貌,虽说“人不可貌相”,但人的穿着打扮确实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品味,或是当时的境遇。曾经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倪萍,如今已经过了大红大紫的时代,人们对于她的记忆,大多只停留在银幕上她亲切的笑容。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现在怎么样,生活中的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读者并不了解。在《倪萍:千万别把我当符号》(作者罗瑜)一文中,作者用对其外貌细节的描写,素描一般勾勒出了倪萍在生活中的形象。
这是第一次有记者到倪萍家。她的头发随便夹在脑后,眼窝上一抹淡淡的红色眼影。她瘦了,细长的手臂晃动起来像有力的翅膀。套着花色家居裤的右腿盘在椅子上,光光的大脚挂着双蓝色男士拖鞋。
没有打理的头发、淡淡的眼影,家居裤、男拖鞋,这样懒散的形象和读者记忆中倪萍的主持人形象相去甚远,但是正是这样的描写,才更会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倪萍,这也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有趣的是,同样是第一次接受记者到访,另一位人物,英皇公司老总,香港富商杨受成则是完全相反的形象(《杨受成:香港制造》,作者马李灵珊)。
采访时,他发现西服的扣子上有一点脱线,立刻快步走进套房的洗手间处理。
首先,接受记者采访时穿西装,本身就是一种严谨、严肃的表现,发现西装不起眼的一点点瑕疵非要追求完美去处理,就更体现了这位商人对自己形象的看重,难怪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客气而谨慎”的。
四、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般来说,被采访人接受记者专访,会安排在自己的家里或是经常办公的地方,关注这些地方的布置特色,是记者让被访者打开话匣子的好方式,一些有特点的环境细节,也是读者了解被采访人的窗口。
在写杨受成的那篇文章中,作者就在多处写到杨受成办公室的环境布置,下面是其中的一处。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如此巨大的办公室,堪称奢侈。房间里有座一人高的关公像,对面供着观音,墙上还挂着藏地风格的唐卡,还有一些别人写给他的人生格言。在那张宽大的写字台上,3台电脑显示器屏幕闪动着英皇首页和即时股票信息,还有一台,是房间外几个摄像头的画面。
这一段环境描写,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杨受成的富有以及他的商人身份,也从细微处透视出了一些采访对象的文化品味。
对于受访者生活或是工作环境的细节描写经常被记者用到,但是想要用得不动声色且又不同凡响,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下文就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巧妙的例子。
走廊里传来咚咚咚的跑步声时,他停止了说话,迅速浮现出走神的表情,“我出去一下。”然后他抱着自己的小外孙从会客厅走过,他们在一堵电视墙前停了一会儿,那里的4个屏幕按顺时针依次播放着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CNN和央视新闻频道。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刘长乐:界限的艺术》,作者杨潇),这一段中,通过“走神”及其动作表情,塑造出了一位长辈的慈爱形象,最精彩之处还是在于对电视墙这一环境细节的描写,写出了凤凰卫视最关心的是哪些媒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对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生活或者工作环境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引发读者更深层次思考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往往是整篇报道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读者最容易记住的部分,用好细节描写,可以为人物报道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 徐铸成.新闻艺术[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2]《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关于我们[OL].《南方人物周刊》官方网站http://www.nfpeople.com/ single_view.php?id=1, 2015-04-16.
[3] 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 时煜华,徐丹晖,主编.写作与语言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 魏臣波,刘素军,主编.写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6] 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7]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以下为本文选取自《南方人物周刊》的研究范本篇目)
①马李灵珊.谢霆锋:我比从前快乐[J].南方人物周刊,2012,5月25日刊.
②余楠.谁叫我是周杰伦[J].南方人物周刊,2013,7月16日刊.
③蒯乐昊.王朔:撒旦就是我的宿命[J].南方人物周刊,2015,2月8日刊.
④罗瑜.倪萍:千万别把我当符号[J].南方人物周刊,2014,7月25日刊.
⑤马李灵珊.杨受成:香港制造[J].南方人物周刊,2012,9月11日刊.
⑥杨潇.刘长乐:界限的艺术[J].南方人物周刊,2011,5月3日刊.
(责任编辑 象话)
作者简介:(隋明照,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