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胡应麟“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论

2015-10-28俞志飞

参花(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化境

◎俞志飞

试论胡应麟“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论

◎俞志飞

摘要:胡应麟是明代后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很有成就的诗论家。他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薮》一书中,该书体系周密,内容广博,见解独特,是明代格调论诗学著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被认为是明代格调论的集大成之作。他所提倡的“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理论,本文就从“创作之化”和“审美之化”两方面探讨胡应麟的“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理论。

关键词:胡应麟 化 化境 诗歌创作

一、创作之化

(一) 字法之化、句法之化、篇法之化

胡应麟以杜甫的诗歌为例,对字法之化、句法之化、篇法之化做了具体的论述:“老杜字法之化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坼、浮、知、见四字,皆盛唐所无也。然读者但见其闳大而不觉其新奇。又如‘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四字意极精深,词极易简,前人思虑不及,后学沾溉无穷,真化工不可为矣。句法之化者,‘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之类,错综震荡,不可端倪,为天造地设,尽谢斧凿。篇化之化者,《春望》《洞房》《江汉》《遣兴》等作,意格皆与盛唐大异,日用不知细味自别。”①胡应麟注重诗歌的字法句法,这与江西诗派注重炼字炼句的诗法理论较为一致。两者都重视炼字和炼句,以求其达到“化”。如江西诗派的“点化”“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等做诗主张等,都与“化”相类似。不管是胡应麟的字法之化、句法之化,还是江西诗派的“点化”等,其目的都在于通过炼字炼句等,使诗歌达到至美的境界。

然而,两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对诗歌整体美与诗歌局部美的认识上。胡应麟认为字法之化和句法之化要服从于诗歌的整体美,局部美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整体美。而江西诗派则认为通过对炼字炼句的锻炼可以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提高,局部美会引发整体美。因此,江西诗派论诗则对诗歌的诗眼非常讲究,认为一首诗或者一句诗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一个字辨别它的高下,“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②这一观点,对后来的一些诗论家有很大的影响,清代贺贻孙在其《诗筏》中论述道:“炼句炼字,诗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炼句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出奇。”③而胡应麟则恰恰相反,认为诗眼是诗歌的弊病,“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砚之一病,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故不如‘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也。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辩之。”④胡应麟指出,杜甫以后的诗歌中常有以奇字作为诗眼,因而把浑涵的诗句以及整首诗的和谐美都被破坏了,因此他认为诗眼是“诗之一病”。对于炼字,胡应麟并不加以反对,只是他不赞成诗中过于突出的诗眼。

(二)用事之化

胡应麟的创作之化,也体现在了对用事的研究上。用事,也就是用典。用典在诗文有大量的运用,是对过去的史实、语言文字或者典故之类加以概括提炼,并以之为比喻,应用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技法,它的目的在于使诗文具有含蓄或者典雅的美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用事首次做了界定:“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⑤还指出了用典所具备的要求,“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射,表里发挥”,并且还指出了用事要准确、要正确,如果引用错误,即使流传上千年,也还是有毛病的,“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出口;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⑥而钟嵘在《诗品》的总论中,则从文体功能的角度指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⑦用事对自然,妥帖的要求非常高,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更加地具有美感,如果用得不好,则往往会使诗歌失去美感。诗歌中用事的高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化”功的深浅上。宋代李颀在《古今诗话》中对用事有这样的比喻:“作诗用事要如水中著盐,饮食乃知盐味,此说诗家密藏也。杜少陵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⑧形象地说明了用事与诗融为一体的关系。

胡应麟首先指出了用事的原因:“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用事非诗正体,然景物有限,格调易穷,一律千篇,祗供厌馀。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且古体小言,姑置可也,大篇长律,非此何以成章。”⑨认为被用于诗歌创作的景物是有限的,格调也容易穷尽,只描写有限的景物和固定的格调,则诗作难免会千篇一律而令人生厌,并认为长篇律诗的创作如果没有用事,将难以完成。接着,胡应麟勾勒出了用事发展演变的过程:“用事之工,起于太冲《咏史》。唐初王、杨、沈、宋,渐入精严。至老杜包孕汪洋,错综变化,而美善备矣。用事之僻,商隐诸篇。宋初杨、李、钱、刘,愈流绮刻。至苏、黄堆叠诙谐,粗疏诡谲,而陵夷极矣。”⑩可见,胡应麟倾向于唐诗的用事,而对宋诗的用事则不乏贬低之意。但是,对于宋诗的用事技巧,并没有完全的否定,“宋人用事,虽种种魔说,然中有绝工者,如梅昌言:‘亚夫金鼓从天落,韩信旌旗背水陈’,冠裳伟丽,字字天然,此用事第一法门矣。惜其语与开元不类,盖盛唐法稍宽耳。若元和诸子,刘中山伎俩最高,亦未见精严若此。而梅绝不以用事名,宋道所以弗兢也。”(11)

对于用事的要求,胡应麟分析道:“用事患不得肯洁,得肯洁,则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字串用,亦何不可!婉转清空,了无痕迹,纵横变幻,莫测端倪,此全在神运笔融,犹斩轮甘苦,心手自知,难以言述。”(12)因此,胡应麟对杜甫诗歌的用事推崇备至,认为杜诗的用事种类众多,出神入化,“美善备矣”,如“‘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锡飞常近鹤,杯渡不警鸥’,杜用事入化处。然不作用事看,则古庙之荒凉,画壁之飞动,亦更无人可著语。此老杜千古绝技,未易追也。”(13)以及“杜用事门目甚多,姑举人名一类。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正用者也;‘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导’,反用者也;‘谢氏登山屐,陶公漉酒巾’,明用者也;‘伏柱闻周史,乘槎似汉臣’,暗用者也;‘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并用者也;‘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单用者也;‘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分用者也;‘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串用者也。至‘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伺臣双宋玉,战策两穰苴’,‘飘零神女雨,断续楚王风’,‘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锻炼精奇,含蓄深远,迥出前代矣。”(14)

二、审美之化

胡应麟所说的审美之化即化境,是“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的完美融合。在做具体的诗歌阐释时,胡应麟在《诗薮》中经常使用神化、入化、化境等词,如:“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15)“汉人诗,气运所钟,神化所至也,无才可见、格可寻也。”(16)胡应麟认为,化境作为一种审美境界,是诗歌创作最高的境界,是对“法”“悟”的超越。它并没有舍弃对技法等方面的要求,而是在“法”“悟”的基础上达到随心所欲,从人工走向自然天成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所有的创作规范和风格特征都被融合在一起,创作者的神思完全实现了自由,没有了束缚,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创作出天工般的诗作。

然而,在胡应麟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此等境界,只有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才能方得其妙,处处表现出了对李、杜二人的赞赏,对他们两人的评价也往往在对比中做全面的辨析。然而,李白以才力见长,很少受到格律的束缚,因此对杜甫特别的推崇,认为杜甫的律诗是化境的代表之作、典范之作,其原因在于杜甫不仅遵守格律法度,而且变化莫测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杜甫的诗既有“变”又有“化”,“变”是对常格的突破,有意追求奇险不常,“化”则是炉火纯青之后,人巧契合天工所至皆妙的诗境。而宋代诗人创作主要在对杜甫诗歌的变“格”的学习,并没有真正领悟到杜甫诗歌化境之所在。

总之,胡应麟的“化与化境”诗歌创作理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能够创作出与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相适应的格调高雅、富有神韵的作品。

注释

①④(11)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第92页,第225页。

②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4页。

③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⑤⑥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9页,第342-343页。

⑦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⑧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⑨⑩(12)(13)(14)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第64页,第65页,第64页,第65页。

(15)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16)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少室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万斯同.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9]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10]周效柱.诗薮的诗学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8(01).

[11]李庆立,崔建利.胡应麟诗论研究述评[J].中国文化研究,2005(冬之卷).

[12]冯仲平.简论胡应麟诗薮的诗歌理论[J].学术论坛,1993(05).

[13]张晶.论胡应麟的诗学思想[J].学术月刊,2000(09).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简介:(俞志飞,男,云南省保山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化境
化境
以钱钟书“化境”说分析《教父Ⅰ》翻译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化境(外一则)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种具有最优收敛速度的正则化境面下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