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族马尾绣背扇服饰的色彩语义指向
2015-10-28张超朱晓君
张超,朱晓君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中国水族马尾绣背扇服饰的色彩语义指向
张超,朱晓君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色彩利用人们赋予它的情感和意义,传达其形式之外的特殊指向。色彩语言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指向性特征。水族马尾绣背扇服饰不仅技艺精美,独树一帜,而且色彩绚丽,五彩斑斓,从其色彩语言的语义成因到民俗文化所映射的特殊指向性探析,中国水族马尾绣背扇服饰色彩语义包含:水族先民身份的象征、聪颖与智慧的象征、幸福与财富的象征、亲情与爱情的象征以及原始审美的心理需要。水族马尾绣背扇色彩语言已成为水族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中表情达意的一种指向性的艺术表意语,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是其他艺术语言不可替代的。
水族;马尾绣;民间工艺;背扇;色彩;色彩语义
图像是源于视知觉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用视知觉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1]。而影响图像的色彩不但能给人直观的视觉功能,而且还与不同的材料、形态、肌理等结合产生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效果。色彩往往利用人们赋予它的情感与文化,传达其形式之外的特殊意义。色彩语言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2],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上,有一片灿烂若凤凰羽毛一样神奇美丽的地方,生息繁衍着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创造了奇异独特而又神秘的文化,以生生不息、自强自主的性格创造着人类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这就是贵州三都水族[3]。在灵山秀水的都柳江畔,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神奇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马尾绣。它刺绣精美,色彩斑斓,沉淀了丰厚的水族文化,堪称世界一绝。极具代表性的马尾绣背扇所表现出来的纤巧秀丽、精美绝伦的视觉美感,让人们真正感悟到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清新,体验生命返朴归真的美妙。
一、水族马尾绣背扇及其文化艺术特征
马尾绣由水族劳动妇女所创造,它以马尾和丝线作为重要原材料,是一种濒临失传的民间特殊刺绣技艺,堪称世界一绝,是现存最古老而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原始艺术。2006年,水族马尾绣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喻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传统的马尾绣背扇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特有的图案造型以及精美的色彩搭配,成为水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最显著的标志。
水族马尾绣背扇通常由背扇心、背扇脚(背扇尾)、背扇手和盖帕四部分组成。背扇的主体图样位于背扇心和背扇脚[4]。背扇的制作首先以马尾为轴心,外用丝线紧裹而成“马尾线”,不用剪纸做底样,在绣布上直接订制出刺绣者心中设想的花纹轮廓,然后再用盘绣、辫绣等在轮廓内进行填充,最后在绣品的空隙处钉上一些小铜片,远看银丝盘绕,犹如龙蛇飞舞,满目生辉。
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观念和工艺思想横跨数千年,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明历史,其中既有全人类共性的发展规律,也有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自身的个性[5]。水族马尾绣正是水族所特有的且反映水族先民原始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等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是最贴近水族人民生活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水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表现形式上看,传统的马尾绣背扇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结构,以黄、红等色调为主,反映了水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无力抵抗的大自然的畏惧和敬仰之意,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的乡土气息。
图1 黄色为主的马尾绣背扇
图2 红色为主的马尾绣背扇
图3 黑色底的马尾绣背扇脚
图1、图2所示是水族马尾绣背扇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着丰富的花纹、别致的色彩。图1中的背扇以黄色为主色调,图2中的背扇以红色为主色调,两幅作品整体用色丰富而鲜丽,运用“极色调和”的配色方法,使背扇体现出华美精致、极具装饰的艺术效果。色彩的运用体现出水族先民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了劳动人民质朴的色彩观[6](P71)。
二、马尾绣背扇服饰色彩语义的生成
色彩被认为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情感语言,虽然人们感受色彩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反应,但是当人们在面对一种色彩时,潜意识就会产生奇妙的心理反应,这就是色彩要传达给我们的语义[7]。简而言之:色彩语义就是色彩所要表达的意义。色彩的语义是通过符号来传达色彩情感、文化与意义等内涵。
情感是主体对与交往对象关系的内心体验[8]。当人们在观察色彩时,总是将一定的思想、情感、生活、文化以及想象与色彩在人们心理所具有的某种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联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色彩总是以色相、明度、彩度及由它们组合成的色调等形式来传达其语义。诸如:水族先民就是运用马尾绣背扇中的色彩来传达水族妇女特有的心理与情感,使人们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体味水族先民勤劳、朴实但却追求华美、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世界。马尾绣背扇服饰中所具有的色彩语义,在水族人民生活中已具有了广泛的公认性,其中的色彩亦成为水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传播载体。
事物的美能被人感知,其途径是通过事物本身审美信息的传播、刺激人的感官系统引起心理反应,产生美感效应[9]。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水族妇女,不仅享受着大自然的温暖,欣赏着大自然的景色,还模仿着自然美的规律,美化她们的衣着和用品,其中色彩是她们模仿大自然美的重中之重[10]。水族先民在饱览大自然美丽色彩之后,大脑中留下形形色色的色彩记忆,但这种记忆并不是如同复印机似的机械储存,而往往是与其他生活印象中与此色彩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感觉和意象。这种对自然色彩本身的认知,以现实事物为基础,它通过自然景色视觉感观与大脑思维的作用,进入创造性的想像且赋予色彩本身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为色彩语义的形成与深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构成一个主体意识结构基本稳固不变的认识因素,大致有哲学观点、政治立场和知识基础等几个方面[11]。从整体来讲,知识基础包括一个意识主体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以此为前提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等。对于水族马尾绣色彩语言语义的产生,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为其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人们视觉感官和自身的知识结构因素在自然色彩的某种导向性启示的作用下,会对色彩的意义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往往又是主动把某种主观愿望意义赋予某种色彩,此时使色彩真正具有视觉感官所理解的该色彩的含义。但对于文化而言,人们对赋予某种文化的色彩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源于特定的环境、历史、民俗等多种因素。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社交等活动中,色彩的某种语义被“族人”所认同并逐步形成共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色彩的语义在生活中不断发酵,通过人们心理、行为和生产生活等活动,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成为某一民族或地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色彩语义。
水族马尾绣背扇中色彩语义的形成,正是水族先民在复杂变幻的自然生存环境熏陶下,通过其特有的原始审美观念对大自然色彩和美好印记进行理解、加工、提炼和概括的结果。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状况、知识结构等主客观条件作用之下,给背扇服饰色彩赋予了特定的愿望和民俗文化内涵。此时马尾绣背扇中的色彩含义,在水族先民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族人所认同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马尾绣背扇中色彩所表现出的语义及其审美特征。
三、马尾绣背扇服饰色彩的语义诠释
民族历史、思想、文化所决定并带有物质性质的要素是民族精神的基础[12]。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不仅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积淀民族审美心理,同样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13]。水族马尾绣(“歹结”)背扇、围腰、翘尖鞋等绣品颇有名气,绣的花、鸟、鱼、龙等图案纹饰栩栩如生,色彩清新、强烈、鲜明,具有艳而不俗、精巧典雅的艺术特点。另外,富有生活气息的马尾绣,蕴涵着水族丰富的民情风俗以及水族先民原始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趋向,是研究水族先民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身份的象征
水族至今尚存着“殷商文化的基因,百越文化的烙印”。其中包括:族称由自称“睢”到“水”的认同等,均与他们祖源与发展历程中的两次重大的迁徙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其一,殷商亡国后由中原向南迁徙;其二,秦发兵岭南后由南往北向今黔桂交界地区迁徙。水族社会从诸多的文化现象与发祥地“睢水”和大迁徙过程中的滞留及特定区域内的定居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14]。另外,岑家梧先生在1949年12月出版的《西南民族文化论丛》一书中也对水族的族源问题提出了“殷人后裔”说的观点[15]。
就色彩而言,中国古代多以赤为贵。人们把色彩纯正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称为“正色”。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被称为间色。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之度[16]。诗经中记载的“衮衣”在我国古代指色彩绚丽的官服。“黼衣”在古代指绣着华美花纹的礼服。“玄衮屯”又是指绘有卷龙纹和五彩缘相结合装饰的礼服[17]。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只有达官贤贵的礼服才用绘染、刺绣等绚丽华美的色彩进行装饰。从我国春秋时期出土的衣物等织品中,也可以看出只有贵族才使用色彩绚丽、图案讲究的织物。刺绣在我国出现很早,具史料记载,夏商时已有刺绣工艺存在,且夏以黑为贵,商时尚白,周代则尚赤。《史记·殷本纪》载商汤“易服色,上白。”[18](P123)《礼记·檀弓上》“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19]从考古资料看,商代织物以黑、白、红色为主,间有黄色等,夏商时期鲜艳色彩为贵族所用,下层人民多使用本色、黑色等暗淡之色,有明显的阶级差别,殷时将“赤”、“白”、“黄”、“玄”四色视为贵重之色[18](P63)。
图1所示以黄色为主色调的马尾绣背扇和图2所示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马尾绣背扇是水族“歹结”背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色彩类型。背扇从背扇心、背扇脚、背扇手均是以白色丝线缠裹马尾丝做轮廓,线条圆润饱满,生动流畅,犹如银龙盘绕,加上强烈的浮雕效果,在光线的照耀下格外显得银光闪闪。绣布底色多用黑色、深蓝色、赤褐色等为主,如图3所示为刚刚定好花纹轮廓的黑底马尾绣背扇脚。此外,黄色、橙黄、浅黄等色亦是马尾绣背扇中较常用的色彩,黄色调与其他对比色彩的运用使马尾绣背扇更显得华贵精美。图2所示以红色调为主的马尾绣背扇则主要运用白、红、橙、黄、黑、蓝、紫、绿等色彩搭配,使背扇色彩显得高贵而又庄重、绚丽且不艳俗。从马尾绣背扇中色彩的运用与水族“殷商后裔”之说的史料对比分析结果看,这种典型的色彩语言正是水族先民在历史迁徙过程中对“故土”的怀念。尽管别离了故土,环境与生活状况的改变并未改变水族先民对生活衣饰美的追求,仍保留着昔日的生活习俗,因而族人中的“智者”沿袭了刺绣的技艺。直至今日被喻为刺绣“活化石”的马尾绣成为体现水族先民贵族身份的实物见证,亦是他们对本民族传统古老文化、习俗、礼仪等民俗文化延续最典型的载体。
(二)智慧的象征
传说很早以前的水族先民居住在一个山高林茂、杂草丛生的危险之地,虎啸狼嚎,野兽众多,毒蛇四处乱窜,伤人无数。相传有一个叫秀儿的水族姑娘聪颖过人,她打柴、割草、耕田、插秧样样都能干。除此之外,花也绣得很好,她绣出的花能吸引蝴蝶,绣出的鸟儿能起飞上蓝天。秀儿和同伴们经常一块儿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每每遭遇毒蛇伤害,大家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欲把毒蛇赶走,却都不能摆脱毒蛇的侵袭。有一天,秀儿和往日一样去山上割草,突然看到一只锦鸡在草边啄毒蛇。秀儿眼睛一亮“计上心来”,高兴地奔回家中,拿出绣花针,想到锦鸡头、胸、背处闪亮的翠绿色,羽冠的紫红色,后颈上白色的披肩羽,还有其他部位,如:下背、腰转、飞羽、尾羽、腹部、嘴、脚都分别有棕色、红色、褐色、黑色、白色、蓝灰色和云状斑纹等。她连夜在衣服的领上、扣子边、袖口处,裤腿上按着锦鸡的颜色和样子,用裹着花花绿绿的马尾丝线绣出了栩栩如生的图案花纹。强烈的立体浮雕效果所体现出来的刺绣纹样,就像好多好多的锦鸡飞落在人的身上。第二天清晨,秀儿穿着自已精心刺绣的马尾绣衣服上山砍柴,她拿着镰刀,一个人来到了密林深处,果然,有条毒蛇一看见她就远远地躲开了,还以为是锦鸡飞过来要啄它,不敢靠近她。很快,秀儿绣锦鸡的故事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模仿着秀儿的颜色和花纹在衣服上、孩子的背扇上刺绣。从此,背扇中绚丽的色彩便成为水族孩子在特定环境中防御毒蛇等有效的“保护伞”。后来她们为了躲避其他猛兽的伤害,将刺绣的颜色绣得更加丰富,当人们穿着这种银丝盘绕、花花绿绿的马尾绣服饰背着孩子出入山林时,山中的野兽很难辩认是人还是花草。聪明的水族妇女们利用这种方式与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这种充分利用色彩搭配与刺绣技艺结合的视错觉艺术效果来保护人身安全的精巧构思与设计,正是水族妇女们心灵手巧、智慧的结晶,也是马尾绣背扇中白、红、蓝、黑、绿等主要色彩语言留给人们最好的语义诠释。
(三)幸福与财富的象征
从色彩具有身份象征的历史渊源探析,水族人民对色彩有着特殊的观念和意义。大迁徙之后的“殷商后裔”(水族先民),随着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将中原文化与南方百越文化相互融合。迁徙后的水族部落群中开始有了贫富差异,曾在“故土”象征贵族身份的传统色彩观念已根深蒂固地印在他们的记忆里,并形成一种色彩象征。失去贵族身份的水族先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绚丽华贵”的色彩逐渐成为显示家庭财富的象征。
马尾绣背扇中豪华富贵、金光闪闪等华美色彩与金属饰物似乎成为水族先民昔日岁月中“奢靡浮华”生活的一种心理暗示与精神寄托,精湛的马尾绣刺绣技艺与绚丽多姿的色彩运用,成为表达人们显示“富有”最独特的形式与载体。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与观念成为一种习俗。每当节庆与赶集时,水族妇女和小孩竞相穿戴着色彩亮丽、缜密精致的背扇、童帽、绣花鞋等马尾绣服饰以示家庭的幸福与富有,这又成为水族马尾绣背扇中丰富多彩的色彩语言另一独具特点的语义内涵。
(四)情感的象征
色彩本身没有情感,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知觉相联系,与色彩刺激相呼应,从而产生某种情感与情绪[6](P65),赋予了色彩诸多的语义。确切地讲,色彩的象征性语义离不开人们的联想,它是人们在长期感知、运用色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从而又达成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水族马尾绣背扇中几种常用色彩语义:通常情况下,红色有热烈、热情、喜庆、幸福、旺盛生命力、激情、有活力等的情感特征,最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燃烧的火焰或热血,极易使人兴奋、情绪高涨,常常被东方人视为是喜庆的象征;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色彩,给人一种艳丽欢快、温暖等的感觉,橙色也是丰收的象征;黄色较为醒目,象征着智慧、光明、喜悦、欢快、希望、高贵,在封建社会中,黄色被定为皇家的专用色彩,它被看作是权力、威严、财富、骄傲的象征;黑色具有神秘、庄严等的象征;绿色象征着春天、生命和希望;蓝色象征着平和、博大、宽阔和理智,紫色象征着优雅、高贵和华丽等。每一种色彩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情感及心理等象征性特点,但因民族和区域的不同,对色彩的情感象征会有差异。比如:白色在我国传统中代表死亡、恐怖等,但在西方,白色是神圣、虔诚、幸福的象征,人们喜欢用白色作为婚礼服装的颜色。就我国56个民族之间,对于同一种色彩在情感与象征上也有差异,比如:云南大理的白族,喜欢白色服饰,以白为美,而女孩的肤色又以黑为美,这与其他民族对白色的情感差异很大。某一种色彩的语义与其使用的对象也有直接的关联。如红色通常被认为象征太阳、喜庆、吉祥、幸福等,但在戏曲脸谱中的红色却有象征忠诚、勇敢等语义。
水族马尾绣背扇中的色彩语义,除了具有上述诸色彩的象征性情感特征之外,水族妇女喜用红、黄、白、蓝、橙、绿、青等较为绚丽的色彩刺绣,在她们的思想情感中色彩还被赋予了本民族特有的情感及心理等象征语义。比如:红色还有象征胜利、成功、避邪、欢乐的语义;黄色代表着财富与华贵之美,白、红、黄等色又具有远古时代象征自已贵族身份特殊情感语义等;五彩斑斓的色彩综合运用恰恰又体现出水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与丰富多彩的情感等含义,故使马尾绣背扇易产生雍容华贵之美感。
(五)审美的需要
当水族先民迁徙至苗岭山脉都柳江畔的三都后,这里青的山,绿的水,仿佛像一块巨大的天然翡翠,清凉的河水或缓或急,忽遇野鸭戏水,偶有轻舟逐浪,宛如一幅流动的画。置身于此的水族人民为了装点他们的生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马尾绣。孩童背扇中金光灿烂、富丽堂皇,彰显水族贵族气息的色彩早已不仅仅是掩形御寒的意义。她们运用“天然”的材质绣织出一种极具自然的华贵之美,直接反映出水族妇女们装扮自身,彰显自我,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与精神象征。在这碧绿清幽、苍翠奇险、灵山秀水之中,马尾绣背扇在青山秀水之映衬下,饱满流畅的花纹图案配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远看如层层浪花,近视如片片浮萍,忽看波光粼粼,又似浪花滚滚,似行云、如流水,这与水族少女们优雅的歌声、动人的笑容、婀娜多姿的身影相得益彰,令人神往。多看一会,仿佛觉得自已置身于一个梦幻的空间里,超脱现实而进入神奇、远古的世界。由此,马尾绣背扇服饰与其色彩的搭配运用成为水族妇女们体现绝技、彰显自我的最佳“道具”,亦成为背扇服饰色彩语义最为真实的直白。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色彩进行感知、提炼、加工并创造时,通过大脑与心理对其赋予的情感象征语义及文化内涵会随之改变。因此,通过对水族马尾绣背扇服饰色彩语义的解读可得:色彩是反映和体现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以及民族审美等精神文化的特殊载体。
四、小结
通过对水族马尾绣背扇色彩的文化艺术特征、色彩语义以及马尾绣背扇服饰色彩语义的指向等问题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马尾绣是水族妇女所创造,以马尾和丝线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濒临失传的民间特殊刺绣技艺,现已成为水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马尾绣背扇通常由背扇心、背扇脚(背扇尾),背扇手和盖帕四部分组成。远看银丝盘绕,满目生辉。从表现形式上看,马尾绣背扇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结构,同时更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它是水族先民原始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等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水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审美基础。其次,通过对色彩语义定义与作用以及人们感受、认知色彩的过程看,色彩语义的生成不仅是视觉上的感知,更是人们心理的强烈反应,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情感语言。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为马尾绣背扇色彩语义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通过视觉感观与大脑思维的作用赋予色彩本身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为色彩语义的形成与深化创造了必要条件。马尾绣背扇中色彩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含义在水族先民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本民族人所认同并达成“共识”,现已成为传承水族文化的象征符号。第三,对马尾绣背扇色彩语义诠释主要体现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妇女聪颖、智慧的象征,幸福与财富的象征,情感的象征以及审美需要等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事物和现象的信息交流,只能由民俗的特殊语言符号构成并进行,不是任何符号都可以的[20]。因此,通过对水族马尾绣背扇服饰色彩语义的诠释可以看出,色彩并不仅仅是水族人民对自然色彩的一种简单再现,它已成为水族妇女表情达意的一种指向性的艺术表意语。色彩是反映和体现水族人民文化、心理、情感以及审美等精神文化的特殊载体,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艺术语言不可替代的。
[1]天秋林.图像文化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
[2]董焕琴.浅谈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色彩与视觉消费文化的关系[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7.
[3]张毅恒.到金凤凰起飞的地方去[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2.
[4]朱晓君,张超.水族马尾绣背扇主题纹样的视觉符号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26,(2):106.
[5]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33.
[6]张如画,张嘉铭,顾琛,郑丰银.设计色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71.
[7]刘晨洁.现代包装中色彩语义的研究与传达[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123.
[8]李玉杰.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118.
[9]杨星星,宋艳菊.设计心理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62.
[10]陶人勇.色彩构成[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
[1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46.
[12]田少煦.民间工艺的文化启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与本土文化精神[J].装饰,1998,(1):43.
[13]孙阳.滇中南花腰傣传统服饰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1.
[14]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6-17.
[15]岑家梧.西南民族文化论丛[M].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9.67.
[16]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上册(全二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5.196.
[17]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225.
[18]吴爱琴.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123.
[19]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9.
[20]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03.
【责任编辑:来小乔】
J 063
A
1000-260X(2015)04
2015-05-0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11CG126);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09ZX013)
张超,贵州大学副教授,从事设计艺术学、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