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被打断的小夜曲》创作特征

2015-10-28赵晨曦

音乐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小夜曲前奏曲德彪西

赵晨曦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被打断的小夜曲》创作特征

内容提要

德彪西在19世纪末作曲家中占据非凡的地位,两册钢琴前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其中《被打断的小夜曲》在体现作曲家独特音乐语言的同时,还表现出一些其他特征。本文试就这些特征进行探讨。

德彪西 前奏曲 西班牙 回旋曲式

在美丽富饶的安达卢西亚,一位情郎正倚靠在爱慕之人的窗前静静歌唱着。在吉他的伴奏之下,他的歌声虽然简单,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可是,情郎的求爱过程并不顺利,他先后两次被不礼貌地打断,原本满怀期待的心也逐渐变+得冰冷。最后,这位可怜的人儿只得悻悻离去。

这样的画面,被认为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被打断的小夜曲》①又译《中断的小夜曲》,本文译作《被打断的小夜曲》是由于这样更能体现该曲的音乐是由于人为因素被打断,而非自然中断。的创作情境。这部作品是他的《钢琴前奏曲集》第一册中的第九首,大约作于1910年初,属于作曲家创作生涯中期的最后几部作品之一。在看了第一段中的文字后,再去欣赏这部作品,我们不难找出音乐与上述情境的对应关系;然而,德彪西却并不想用这些具体的情境来限制听者在音乐中的想象空间(这一点从《钢琴前奏曲集》的作品标题都是放在乐谱末尾就可以看出)。因此,德彪西在这部作品的具体写作过程中有何独到之处,是严肃的听者应当去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试从三个角度切入,来探讨这部《被打断的小夜曲》的创作特征。

1.丰富的西班牙音乐素材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创作中的一个特点,便是“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东方”来寻找那些符合他审美标准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往往都有着与德国音乐的不断半音化相对的特点——简明、清晰、富有古老的风格或异国的情调。在《被打断的小夜曲》中,德彪西发现了一个同样在西方,却也能找到具备以上特点的音乐素材的国家——西班牙。在那个时代,西班牙正处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数位对西班牙特色音乐素材进行挖掘,并写作西班牙民族风格音乐的作曲家。这引起了德彪西的注意,并直接体现在了他的音乐中。

首先,可以通过对两个谱例的比较,来观察德彪西对西班牙音乐素材的使用:

例1: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1-13小节)

例2:阿尔贝尼斯②伊萨克·阿尔贝尼斯:Isaac Albeniz(1860-1909),西班牙作曲家。《伊比利亚》组曲第七首《阿尔贝辛》(1-5小节)

例1是《被打断的小夜曲》的开始部分。在经过几个音的“预热”之后,钢琴左手以密集的连续音符开始演奏,同音重复一次,整个音列带有弗利几亚bII级特征音,这是全曲最重要的伴奏音型。若我们将这一段音乐与例2中阿尔贝尼斯的作品选段相比较,可以发现:尽管音高组织不同,但是两者的音型却极其相似——都是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顿音形式为主,重复音进行在其中占据主导。其实,这两者都是在通过钢琴对西班牙的传统乐器——吉他进行模仿。德彪西在这一段音乐写作中,很可能借鉴了阿尔贝尼斯的手法。这不仅由于两者有近似的特征,还因为德彪西本人就很了解、并称赞过这部作品:“很少有音乐作品能与《阿尔贝辛》相比。这首音乐将你沉浸在西班牙充满百花芳香的夜晚气氛之中”。①转引自:周芷如《阿尔贝尼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音乐风格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彪西早已开始对西班牙音乐特点给予关注。

现在,再来看看该曲的旋律性主题:

例3: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32-42小节)

这段主题非常清晰、简单,若将它和常规的音乐主题相比,不免有一些“寒酸”;但是,这正是作曲家故意为之,它体现的是极具西班牙民族风格的“深沉之歌”(Cante Hondo)体裁特征。“深沉之歌”源自安达卢西亚的民间音乐,是弗拉门戈声乐演唱中最富情感的大调舞曲。演唱较为自由,旋律多为带装饰音的级进,配以吉他等乐器伴奏,表现歌者内心深处的情感。②又作“Cante Jondo”,参看:《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Cante Hondo”词条;关于该曲与“Cante Hondo”的联系,参看马塞尔·比奇《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德彪西将这样的旋律材料置于吉他伴奏音型之下,无疑重现了“深沉之歌”+吉他这样极具西班牙特色的组合。这既满足了音乐的情感表现要求,也更进一步地体现了德彪西对于西班牙音乐素材的吸收与融合。

此外,还有一处,直接使用了德彪西本人的一首关于西班牙的作品片段:

例4: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80-84小节)

这个片段取材于德彪西的管弦乐曲《伊比利亚》第三乐章《节日的早晨》。如果说对于阿尔贝尼斯作品的借鉴、以及对“深沉之歌”风格的模仿使用的都是已有的西班牙音乐材料,那么这一片段,则直接引用了作曲家本人原创的西班牙风格音乐。它同样起到了丰富作品音乐素材的作用。

从这三个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部作品中体现的西班牙音乐风格,德彪西在选取音乐素材时,并不是简单地记下一条有特征的旋律,而且还会学习特殊的音型、伴奏方式以及体裁特点,最后融入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完成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作品。

2.对回旋曲式主部概念及材料连接方式的拓宽

在选取了具有西班牙特色的音乐素材之后,德彪西是如何对这些素材进行结合的呢?首先,这部作品的结构大致可用如下一个简单的图示进行说明:

从图示可以看出,整部作品属于回旋曲式,但却有独特的处理。这首先体现在对回旋曲式主部概念的拓宽上,可以通过以下三处谱例进行观察:

例3:(见上文)-A主题

例5: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54-59小节)-A1主题

例6: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96-104小节)-A2主题

可以发现,A的旋律较为缓和、内敛,A1则明显有了较大的起伏,A2虽然再现了A的格调,但是构成旋律的音符也有所改变,因此三段主部主题在旋律材料上是有所区别的。然而,对音符使用的节制、柔和的力度与吉他伴奏织体的持续,赋予了它们相同的风格,虽然它们之间并无传统意义上的“变奏”关系,但依然让人感觉到它们是“同源”的,这一点从听觉上可以得到明确的验证。因此,可以看出作曲家是把它们作为互相联系并统一的结构成分来写作的,这也是判断该曲属于回旋曲式而非自由曲式的一个重要依据。与传统的回旋曲式相比,该曲的主部概念被拓宽了,不再受限于相同材料,相同风格也可以作为一种统一主部的逻辑线索。

此外,该曲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与传统的回旋曲式有较大不同。传统的回旋曲式在重视主部与插部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关注对于各种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使音乐结构能够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一般情况下,很少会见到一个新的音乐材料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无论表现的内容有多个性化,还是要在回旋曲式的框架之下,遵循材料之间的连接法则的;然而,在德彪西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形式结构完全让位于表现内容,各部分进入前的预备与连接段落被取消,新材料被直接呈现出来,与之前的音乐材料横向并置,产生风格、情感上的巨大差异,使音乐很好地表现出被“中断”的效果,带给聆听者丰富且充满意外的听觉体验。

这两个特点,是德彪西富有个性的音乐结构思维在该曲中的体现,他在很好地满足了音乐内容需要的同时,还赋予了回旋曲式这种传统曲式结构新的活力。

3.作品内部不同的体裁元素对比

体裁代表音乐的类型,不同体裁之间,音乐风格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作曲家会赋予每首独立的音乐作品一种明确的体裁,音乐要遵循体裁的特征进行写作。但就笔者的观察而言,德彪西在这部作品内使用了多达4种不同的体裁元素进行对比:旋律性主题的序奏属于“谐谑曲”体裁风格(见例7);主部主题属于“深沉之歌”体裁风格(见例3);第二次打断之前的旋律属于“咏叹调”体裁风格(例8,从第77小节开始);第二次打断的主要材料属于“进行曲”体裁风格(见例4)。

例7: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19-24小节)

例8:德彪西《被打断的小夜曲》(76-79小节)

在德彪西之前的作曲家中,也有许多在作品内部使用不同体裁元素进行对比的情况,比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人都曾在奏鸣曲或交响曲中融入谐谑曲、舞曲与赋格等体裁的特点。这些作曲家的共同点是:强调各种体裁的融合性,以反映不同体裁之间可以互相渗透,共同表现近似的音乐形象;而德彪西在该曲中,并不强调体裁间的互相关联,相反,格外强调其中的对比。每一种体裁都对应了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谐谑曲-幽默、富有活力的吉他前奏;深沉之歌-略带忧郁的歌谣;咏叹调-自由抒情;进行曲-怡然自得,有幽默感的队列行进),作曲家将这些体裁特点融合到音乐作品中,并使用没有任何连接的直接并置方式,使得音乐在各种体裁之间迅速变化。比如在第二次打断这短短10个小节中,音乐经历了进行曲-谐谑曲-进行曲的体裁风格转变,它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意外且强烈的。

在上述体裁元素的对比中,“深沉之歌”体裁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于它所代表的主题在结构功能上处于核心地位,在篇幅上也占据多数。也就是说,该曲实际上是一首“被打断的深沉之歌”。那么,德彪西为何将作品命名为“被打断的小夜曲”呢?“深沉之歌”是一种抒发内心最深层情感的声乐体裁;而“小夜曲”在作为一种声乐体裁时,会使用丰富的音乐语言来达到抒发各种不同感情的效果(例如经典的舒伯特小夜曲)。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深沉之歌”也可以算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声乐小夜曲。因此,德彪西使用“被打断的小夜曲”而非“被打断的深沉之歌”作为标题,可以避免标题过于具体化而限制听者的联想。这也是他本人的一贯特点——音乐想要表现的情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题就可以概括出来的。

结语

通过以上文字,笔者对《被打断的小夜曲》的作曲特征做了三点归纳。可以看出,该曲篇幅虽小,但依然体现出德彪西独特的作曲个性。若与《钢琴前奏曲集》中的其他作品相比较,该曲并未像《帆》《焰火》等作品一样,注重对光、影、色彩等视觉要素的描绘,而是以一种生动的口吻,将一个由丰富音乐形象塑造的故事活脱脱地呈现给听众。德彪西在音乐素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不断革新精神,使他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成为必然。他所引领的印象主义音乐,也作为承接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音乐的重要桥梁,继续影响着后来的作曲家们。

[1] 马塞尔·比奇,龚晓婷译.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 江晨.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J].钢琴艺术,2009

[3] 沈旋.德彪西的音乐语言[J].音乐艺术,1980

[4] 仇博.德彪西《意象集》II之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周芷如.阿尔贝尼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音乐风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刘倩.钢琴中的弗拉明戈艺术[D].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 霍 闽)

赵晨曦(1992一),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研究方向作品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夜曲前奏曲德彪西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央措柯秀深情演绎歌曲《珠海小夜曲》
阿仆山小夜曲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前奏曲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前奏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