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春意义的回答
—— 评中国音乐学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
2015-10-28文王静波
文王静波
对青春意义的回答
—— 评中国音乐学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
2015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一部由中国音乐学院独立打造,以当代大学生在学期间的创业故事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基本原型创作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成功首演。
这部剧以4个学习摄影专业的80后大学生为主人公,讲述他们勇于追求理想,满怀激情自主创业,实现自己青春价值的青春励志剧,一经公演便在首都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后,应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陕西省现代艺术月”活动的邀请,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剧组赴陕西西安,在第四军医大学长乐大礼堂举行了两场演出,同样爆满。该剧洋溢的满满正能量和激情似火的青春力量,不但受到80后、90后年轻人的喜爱,也给很多中年人带来了深入思考和启发。
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这样评价:“中国音乐学院这部原创音乐剧展现了院校出色的教学成果,希望它能引领时代潮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重要作用。”著名音乐评论家、中央歌剧院中提琴演奏家景作人认为:“音乐剧有很光明的发展前景,是年轻人很喜欢的艺术形式。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表达了80后一代年轻人现实的思想情感,接地气,充满正能量。”著名作曲家张千一表示:“中国音乐学院的这部原创音乐剧题材好、形式好、演得好、写得好、导得好,它不仅对年轻一代,而且对走过年轻一代的人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引起了业内外较大的关注,我们认为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难能可贵的品质和价值:
一是该剧的创作是对当前艺术院校教学模式极富开创性、示范性的改革探索,是一种体现立体化、整体化、创造性思维的大教育概念下的尝试与创新,具有引领艺术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实践停留在教学结果的复制与呈现层次上,艺术实践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和孤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上有短板;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特点上,就是大部分学生缺乏文化大背景下的整体认知和综合能力,艺术自觉程度不够,创新点和时代感不足。就音乐学院而言,学院派教学多集中在个人专业技能的训练上,而包括音乐会、采风、论文、创作等形式在内的实践环节,如果缺乏主动意识,容易拘泥于个体专业技能视野内的扩充、训练与强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容易变得固化,缺乏对自己从事艺术事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在首部原创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的创作中,突破了以往各个专业之间仅停留在浅层次业务合作上的壁垒,由校领导亲自挂帅选题、策划,主持剧本创作,并组织音乐学专业校友参与其中;作曲系教师组织学生搭建作曲团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剧音乐创作;声歌系富有经验的教师团队任导演和编创主力,演员经过全校海选产生,让师生自己扮演自己;指挥系教师亲自担任音乐总监,从排练到演出不遗余力;管弦系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担任现场乐队,与电声乐队完美合作,创造了小成本音乐剧采用现场伴奏的神话;艺术管理系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整个从前期宣传到后期运营的整个过程,宣传规模庞大……学校各个机构形成了一个立体、有机、周密、强大的创作运营团队,每个参与者都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全力,经历了与其他环节的反复碰撞、沟通、磨合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合作不同于其他经典剧目的排演,更是大大超越了单一音乐会所能达到的实践价值。通过这样深度的、有机的、全方位的协同创作体验,不但使得师生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觉思考的窗口。
应该说,对于音乐学院而言,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采用诸如原创音乐剧这类综合性极强、时代感鲜明的艺术实践形式,是最合适不过了。《或许明天属于我》这部音乐剧的成功创演,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了艺术院校教学中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内涵和外延,对我们当前艺术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二是该剧主题积极,立意出色,题材现实,对青春意义、青春价值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是该剧最大的亮点,也是根本任务和终极追求。
在人类历史上,青春与爱情一样,都是最富有魅力的话题。著名作家王蒙的一部《青春万岁》让当年无数少男少女痴迷,他讲述的虽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群青年学生的青春故事,但那里面所描绘的青春冲动、青春渴望、青春价值、青春梦想,与今天的我们并无二致。“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这样的诗歌,你我是否似曾相识?
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或必将走过青春。那些或浓烈或清新、或勇敢或彷徨的故事与心情,都会成为我们诠释青春无价的、无可取代的印记与标签。大学生作为青春的代言人,他们关注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们怎样理解自己的青春,对青春的定义又是什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现代的大学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是什么样子,大学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大学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这也是应当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普遍来看,大学生活相对简单纯洁,但实际上,一个人在大学时代的内心冲突应当是在一生中位于高峰的一段时期,在大学生活中看似平淡的事情,其背后都充满了强烈的青春冲动和对青春意义的追求。大学生活中的矛盾是成长的矛盾,是青春的矛盾,大学生活的矛盾是围绕青春冲动和以对青春的追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其矛盾冲突也是青春味道的,而不是利益的勾心斗角和世故的尔虞我诈。青春是独特的,但青春的意义是具有时代感的,是与时代意义紧密相连的,青春应当洋溢在时代的舞台上。
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取材自80后大学生的生活,回答了青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当拥有怎样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全剧以“青春”为主题,分为“青春的起航”“青春的意义”“青春的盛宴”“青春的果实”四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担当和时代精神,以及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蜕变和提升。该剧总编剧、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教授说:“我们想通过这部剧展示大学生群体把自己成才、成人的抱负纳入、融入伟大的时代中去实现的情怀,意图激励青年一代面对多彩和复杂的现实生活,自觉领悟、自觉选择、自觉认同、自觉坚持,通过成长自觉体味青春的意义,开拓自己的未来。”剧中以李雄、子墨为代表的主人公,在思想的认知度和成熟度上超越了一般同龄人,即所谓“没有选择的自觉,没有依赖的主动”的早得道者,早早地就对自己想要追求的青春意义做过了深入的思考,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付诸了积极的行动。这样一部充满了积极向上青春张力与活力的原创音乐剧,在百年梦圆、世界聚焦的北京奥运大背景下去展现、刻画青年一代的理想抱负和青春宣言,其中那些面对未来人生的豪情满怀,面对现实规则的大胆挑战,以及面对友情爱情的真挚守望,真实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爱国奋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特质。这样的主题和立意,无疑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的。
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是这部剧最为鲜明的特征。对比近来青春题材泛滥的电影创作市场那些充斥着浮躁、纠结、背叛、堕胎等大众新闻卖点,连基本的“三观”都不正的所谓青春剧,更显得阳光、积极、励志、美好,充满着强大的正向影响力、引领力和感染力,也是当代青年人更愿意看到、易受触动的好剧。客观而言,那些理想幻灭、内心纠结、爱恨情伤的故事,并非不存在于大学生活中,但它们绝对不是这个群体的主流生活形态,更不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色调。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台词和唱词的写作也遵从了不纠结于负面自我的小情小调、着重抒发励志激情博大情怀的原则,意在引发人们对这个年代应该拥有怎样的青春的思考。当我们唱起“青春的意义,要像歌一样豪迈无比穿梭风里雨里,没有半点泪滴确定正确方向,何惧登高俯低!”“我们是有希望的一代,两个百年我们来承载。我们是有大情怀的一代,中华复兴我们能创出时代光彩!”何为青春,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青春,我想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从参演和观演大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剧也成功地唤起了他们对青春意义的思考。很多参加演出的同学直言不讳,这部剧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给平淡的大学生活注入了追求与激情,对比主人公的故事,启发他们去认真思考自己要追求怎样的青春。而更多观看了演出的同学表示:“通过这部剧,让我们对青春有了新的定义,警示和激励我们必须要加倍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不负青春。”可以说,这部剧的创作不仅启发了学生在专业上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对大学生有很高的德育价值。
三是该剧的音乐剧气质浓厚,时尚化、流行性、通俗性元素丰富,可以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乃至中国音乐剧发展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
音乐剧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品类。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西方以来,它便以高度的综合性、自由性、灵活性、娱乐性、通俗性和商业性迅速风靡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狂热追捧;它那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创造艺术和商业双重奇迹的同时,对当代青年的性格陶冶、时尚引领和人格魅力上的塑造不容小觑,对现代人、现实人生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音乐剧进入大众的视野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正呈现方兴未艾、日益强盛的势头。纵观近年来国内音乐剧的舞台,大致有经典音乐剧引进、国外音乐剧作品本土化和国内原创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观众群培养,虽然国内原创音乐剧作品的规模已较为可观,但因为现实题材的作品创作难度较大,在其中的占比却并不多,而青春励志剧则更为少见。用音乐剧这种很时尚、现代的艺术形式去讲述大学生自己的青春,同样也由正生活在青春校园里的大学生去演绎自己的故事,在角色扮演中去体味自己的青春、发现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中国音乐学院创作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的初衷。
从这部剧的总体风格上来看,其基调以青春、活泼、向上为主,故事脉络清晰,故事结构完整,色彩简单明快,音乐清新自由,唱段优美流畅,人物塑造真实,场景选择典型,贴近大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音乐剧气质。在人物塑造上,该剧并没有把主人公李雄、子墨完全美化成“高大全”的形象,而是赋予他面临现实的抉择,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风雨无阻去拍摄鸟巢的建设,却因此有了连续旷课的记录,而要上课就没有办法保证摄影的连续性,现实情况决定二者无法兼顾,因此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选择暂时休学。在故事背景的选择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镌刻着一个民族时代的记忆,也是现代北京的新地标,在这部剧中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将鸟巢的建成隐喻青春的成长,将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比作青春光芒的绽放,经历过2008年奥运会的80后、90后青年人,很容易由此引发共鸣。
音乐剧主创人员:作曲禹永一(左),导演陈蔚(中),编剧闫拓时(右)
歌剧音乐剧史学专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研究员居其宏教授曾指出:“中国音乐剧从整体上看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题材和风格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轻松不够、幽默不够、缺乏喜剧意味,大多数作品显得过分沉重、过分呆板。因此,在当前阶段,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喜剧题材和喜剧风格,还要着重强调它的娱乐性、观赏性和轻松幽默的风格,将它从题材、风格上与严肃大歌剧拉开距离,显出明确区别,才能使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着力展现美好、积极向上的青春形象,在面对青春的焦虑、成长的阵痛的时候,也采用了较为理性、平实的处理手法,其中还不乏一些幽默诙谐,男二号大宝的憨傻呆萌又偶尔顽皮,陪同女二号思涵左右一位拿腔拿调、捏着兰花指的男生,这几个人物设置制造了许多喜剧效果。这样的创作态度在当前中国音乐剧的建设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由中国音乐学院专业优势和特性决定,在音乐剧构成三要素戏剧、音乐、舞蹈中,《或许明天属于我》基本应属于音乐导向的音乐剧范畴。该剧作曲禹永一教授说:“这部音乐剧代表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我们创作的时候以真实作为标杆和基点,曲风诚然,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学院派”原创作品的第一次尝试,还存在一些可以提升和再加工的空间,如:在部分戏剧冲突点的设置上,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艺术化处理,增加悬念和人物内心冲突的表达,增强戏剧的可观赏性;音乐衔接部分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打磨,音乐与旁白关系的处理可以更加融洽一些,增加流畅度;演员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情感发展线的把握,还可以有更为细腻和准确的拿捏和表现等等。一部经典好剧的广为流传,必须要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的过程,而《或许明天属于我》这部剧在较高起点上的呈现,决定了该剧可以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乃至中国音乐剧史上一部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上没有太多夸张及洋气的修饰,同时要动听,还要充满生机和感染力。音乐是有力量的,好的音乐使歌唱者更加投入和热爱,使听者获得更多的喜爱与感动,用音乐重现人生最精彩的时光,激励后辈把握大学生活努力奋斗。”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剧中很多唱段都写得非常清新明快、优美动听、朗朗上口,例如广受好评的《思涵、大宝二重唱》《力量》《深冬的校园》《或许明天属于我》,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还运用一些R&B的说唱元素,充满青春动感,演员自由、通俗的演唱方法因有扎实的民族、美声专业训练作为基础,因此运用自如、自然流畅,而电声乐队的加入,使得整部音乐剧都洋溢着时尚动感的气息。以上种种,正是这部剧深受广大青年和走过青春的更多观众广泛喜爱的原因。
(责任编辑 姜 楠)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黄定宇.音乐剧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周小川、肖梦等.音乐剧之旅[M].新世界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