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
—— 台湾艺术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5-10-28田壮
田 壮
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
—— 台湾艺术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启发
视角
融会
2015年4月28日至30日,应台湾艺术大学的邀请,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所长胡天虹教授及民乐系赵夺良教授、音乐学系刘云燕教授,胡天虹教授的两名研究生刘兵和本文作者赴台湾参加了由该学院举办的“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
对于“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这样的研讨会主题,台湾艺术大学给予了这样的阐释:所谓“中国音乐”已经逐渐有了新的意义和诠释,这些诠释已扩展到音乐教育、表演艺术、舞台剧场、乐器组合、乐团、创作、理论建构等多元方面。今日对此多元交流的现象,如能有更多的交流与阐发,将会有助于中国音乐的延续发展。研讨会共设立五个议题,分别是:音乐史学与历史学的跨界对谈;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西方元素;传统音乐的历史建构与文化延伸;域外音乐所给予的启发与展望;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互动和影响。此次研讨会共邀请了大陆、台湾以及海外专家、学者50余人,观察员114人,研讨会的举办和参与者的规模与阵容空前强大,研讨会的氛围异常热烈,很多新知识与新的研究方法使得作为观察员的我受益匪浅。研讨会的活动议程包括开、闭幕式、10场报告会以及一场专题音乐会,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使得本人不仅可以从理论层面学习这十场报告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在这场专题音乐会当中欣赏到精彩绝伦的演出以及音乐实践带给我们理论学习者的必要认知。就此,本文意在展现本人在这三天学习交流中的感悟以及每场报告会的精髓所在,并从发表论题的新内容、新方法以及新视角三方面对本次研讨会作以述评。4月28日,在开幕式举行之后,首先由大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戴嘉枋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随即便开始了为期三天共10场的报告会(下文详述)以及一场音乐会。
本次研讨会既然定名为“融会与启发”,因此本人认为融会是众位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论题交织在一起,而启发则是我们聆听这10场报告会后的感悟。本人认为可将这10场报告会所发表的论题在主题内容上划分为新内容、新视角以及新方法三个部分。这10场报告会上共计29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论题并发言,其中涉及新内容的共计11人;涉及新视角的共计11人;涉及新方法的共计7人。
新 内 容
在发表论题涉及新内容的专家学者及论题方面,本次会议有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所长胡天虹教授的《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中的跨界思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地域研究院院长姜吉仲教授的《宋代学术文化与吏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的《论中国早期乐器的民族属性》、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蔡宗德教授的《历史、政治与认同:印尼华人布袋戏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环境》、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Béatrice L'Haridon的《“乐者,乐也”——从先秦文献中观察“乐lè”与“乐yuè”的关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林心智教授的《从中国文学与传统民族音乐中之悲剧题材,论述悲剧性题材在现代国乐中艺术形式之表征》、韩国国立庆北大学校艺术大学国乐学科尹明求教授的《韩中音乐交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叶添芽副教授的《道教正一派〈启请科仪〉仪式与音乐之研究——以林昌桐道长为对象》、大陆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志伟教授的《大一统礼乐文明重构与萧衍的音乐思想》、爱尔兰国立都柏林三圣大学田映春副教授的《当音乐学遇上语言学:语言学在音乐学研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大陆中国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曲、中国东方乐团团长王天一的《论中国新筝的传统继承性、改革创新性和全面适应性》等发言。
沈阳音乐学院胡天虹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是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在2013年完成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项目主持人:杨久盛研究员)。该项目的研究主要是对于清代天启五年(1625年)至顺治元年(1644年)以前清王朝定都沈阳(史称“盛京”)期间的宫廷乐舞以及清代入主中原以后清代帝王历次东巡盛京时的宫廷乐舞进行研究,并试图使其成为整个清代宫廷音乐舞蹈文化研究的源头与基础。2013年该课题完成结题并获得年度国家优秀结题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奖等荣誉。在发言中胡天虹教授就该项目的研究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引发出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研究与不同领域的跨界研究所反映出的现象对于当下在中国音乐研究所引发的思考。胡天虹教授指出,在以往学科观念下的认识形成了在传统音乐学视角下的历史对象往往会成为研究的一种“背景”,而对于研究对象本体的挖掘才是最为真实和主要的。而如果从音乐史学研究的角度看,研究对象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过程才是研究的主体,而研究对象则仅为这个主体当中的“现象”,由此,在同时具有传统音乐学和音乐史学两种研究方法于一身的大型课题研究就会存在着两者相互排斥而很难形成作用的现象。胡天虹教授认为,在论题中涉及的由实践形成的认识可以理解为“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是以“传统音乐学”与“音乐史学”为主要学科研究的科研课题。这其中,一方面是指自后金至清初满族音乐舞蹈文化从边疆部族向盛京宫廷发展与演变说具有的“传统音乐学”的特点(如仪仗音乐、庆典音乐、祭祀音乐和宴食音乐等等);另一方面,清代盛京宫廷乐舞又不仅仅是明代宫廷乐舞的延续,而是与汉代以来的宫廷音乐形态均是经过清代才得以流传至今的,因此其“音乐史学”的研究特点同样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清代盛京宫廷乐署的设置与制度、乐舞的确立与形式特征的历史成因等等)。
在论及学科“交叉”与“跨界”问题的实践方面胡天虹教授特别指出,突出课题中心的“交叉性研究”是在相近学科研究方法互相渗透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研究的核心方面,由此来形成更加全面的研究过程与结果。而跨界研究的目标所在主要是立足于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需要来展开的。虽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摒弃以往的研究方式,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应当引起我们充分重视。仅就一段时期以来有关清代乐舞文化的一般性研究来看,不难发现有关这一时期清代宫廷文化的历史表达存在着大量的缺失以及在现实运用上的不准确。从这些问题来看,说明我们以跨界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对其应当给予应有的展现,以此来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发挥应有的作用。胡天虹教授还指出,音乐史学的跨界问题虽然较为复杂,但是如果将音乐史学与历史学的联系延至当下跨界现象所提升的社会作用与价值,并将其纳入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及音乐学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的研究当中,有多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和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不同音乐学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以及助教获得了参与课题基础研究的工作经历,在课题结题后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他们在谈到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当中几乎都涉及到了在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当中所获得的收益,尤其是自身在音乐学某一门类或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与音乐学的其他门类或领域形成一定的关联并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从以上这些问题来看,我们以往相应的音乐史学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地作用于当今的社会文化生活,仅就清代宫廷文化的整体来看,就需要我们以跨界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对其给予应有的展现,以此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发挥重要的作用。
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姜吉仲教授认为宋代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且综合了前代丰富多样的学术思想。从而形成了精彩的学术思想体系。宋代文化富含强烈的生命力,体现了现实性和实用性,书籍的普及带来了学问的普遍化。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吴锐研究员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否找到某种乐器是某个民族发明的。他在乐器的根源问题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作为学术工作者不能满足于“某某乐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总有一天要找到它们的发明者。中国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王天一副会长从新筝的历史性变革、新筝的传统继承、新筝的改革创新以及新筝对中外乐曲演奏的全面适应四方面来阐述说明新筝这一全新的民族乐器的出现,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新 视 角
在发表论题涉及新视角的专家学者有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教授发表的《西学引介消化与汉语音乐学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会会长韩钟恩教授的《音响结构力与听感官事实以及音乐意义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汤琼教授的《从课程设置看大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台湾地区传统艺术总处音乐馆研究员、台湾国乐学会秘书长陈郑港的《台湾国乐发展脉络——血缘论的探讨》,沈阳音乐学院刘云燕教授的《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的音乐创新》,中央音乐学院项筱刚副教授的《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崛起的必然性》、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蔡秉衡副教授的《南朝乐事关心者何?——从正史乐志所见的端倪》、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庄文达教授的《从〈葬花吟〉、〈百家春〉探讨“燕乐大曲”的结构与特色》、大陆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器乐协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陈自明教授的《关于音乐文化多元性及音乐教育的思考》、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艳教授的《中州古韵,唐宋遗音——中原弦索乐》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系林萃青教授的《怀古音乐:中国古代音乐的21世纪解读理论与实践》等发言。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呼吁两岸在交流方面完全可以在西学引进方面做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并通过西学引入的消化和再创新,求得汉语音乐学圈中更大范围的思想更新与更高层面的学术进步。上海音乐学院韩钟恩教授提出了3个对于音乐美学而言需要着力攻坚的难点,分别是:由音响结构力及其描写凸显的艺术问题;通过听感官事实及其表述呈现的美学问题;经音乐意义及其研究引发的哲学问题。最后韩钟恩教授提出了四点问题以及一个需要关注的关系概念:需要付诸多重关系的关照、设定相应的作业程式、如何连通听感官事实意义的路径、如何看待作品实体与意义虚在的关系、本能与本体、经验与先验的关系以及音乐本体论的概念。沈阳音乐学院刘云燕教授认为“样板戏”旦角唱腔音乐具有改变句法结构,扩大乐句张力;改变定调、定弦关系创作新唱腔;主题音调的贯穿使用和合唱形式的运用等艺术特点,体现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革和发展。并分别从前后期旦角唱腔音乐艺术特点两方面来阐述旦角唱腔的音乐创新。中央音乐学院项筱刚副教授在谈及民国时期流行音乐时认为,与同时期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流行音乐一样,20世纪20年代民国流行音乐的产生并非偶然,当时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时代的特殊性、音乐界的现状、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等因素均对其崛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并从深厚、博大的中国传统音乐、“五四”和时代使然、新乐传媒和娱乐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创作人才的涌现四方面去全面阐述其观点。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开始以及中国人对音乐的看法,并与印度的情况进行比较。然后分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状况,最后说明了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念和世界民族音乐进入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陈自明教授,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将会有更多的音乐家、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接受音乐文化多元性的观念,并进入“世界民族音乐”这一代表新潮流的未来学科,共用丰富的全球音乐资源。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陈艳教授认为,中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中原传统音乐乃华夏之正声,有着极为正统和丰富的音乐遗产。并特别强调“中原弦索乐”是我国民间传统丝弦器乐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北方“弦索乐”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乐种。陈艳教授从现今“中原弦索乐”重要的遗存形式、演变现状、流传区域、艺术特征四方面对这一具有鲜明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中州古韵,做了系统的梳理与介绍。
新 方 法
在发表论题涉及新方法的专家学者有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彭丽教授的《交错与磨砺下的抉择——探寻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中的西方元素》,台湾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施德玉教授的《从歌乐到器乐:论弦索调沿革与表演形式》,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中国马头琴协会副会长杨涛的《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西方元素》,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胡琴协会会长赵夺良教授的《〈满族风韵盛京回响〉——以二胡协奏曲〈单鼓的传说〉为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学系张俪琼教授与中华大学生物资讯学系系主任刘志俊教授的《“描述”与“解释”又一章——声学分析方法在古筝乐音研究上的应用》,台湾大学中国音乐研究所艺文中心主任沈冬教授的《周蓝萍的乐想世界——以乐言志的电影〈苦女寻亲记〉》以及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王友兰教授的《近代“说唱”与“戏曲”唱腔音乐之互动现象》等发言。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彭丽教授从乐队框架形成中的西方元素、乐器改革实践中的西方元素以及早期合奏音乐创作中的西方元素三方面来阐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中的西方元素。彭丽教授认为:相对于民族乐队的编制与形式,音乐家的创作观念才是最为重要的。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杨涛会长认为艺术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艺术家认识上的高低,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非常重要,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感受力和辨别力尤为重要,辨别音乐中从里到外的任何变化,中西音乐对比特别需要这种辨别能力。沈阳音乐学院赵夺良教授从单鼓的历史论及自己的创作,并播放了其录制的视频资料,形象地讲述了这首作品民族性语言方面的运用,再结合28日晚自己在音乐会上的演奏,生动形象地谈论起二胡音乐与钢琴音乐的完美结合。
研讨会的最后一项是综合座谈及闭幕式。在综合座谈中,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于这三天的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三天来所感兴趣的一些发言提出了各自的评价、观点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种会议内容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在活跃学术思想、开放学术交流、增进学者之间联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月28日19时许,由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系、沈阳音乐学院以及韩国庆北大学国乐团共同演出的专题音乐会是为此次研讨会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整场音乐会共演出9首曲目,其中有台湾筝乐团演奏的客家筝曲《出水莲》,韩国庆北大学教师合奏的筝曲《下弦还入、念佛还入、军乐》《韩甲得流 玄琴散调》《Journey to the Memory》,大陆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东方乐团常务副团长姜淼演奏的《乌江悲歌》,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主任、胡琴演奏家林昱廷教授与青年古筝演奏家饶蜀行合奏的民族室内乐《双声恨》,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赵夺良教授演奏的二胡独奏曲《单鼓的传说》,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系丝竹乐团演奏的民乐合奏曲《八板狂想》以及《阿里山的日出》。整场音乐会演出历时两个小时,作品内容涵盖了中国国乐和韩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体现了此次研讨会以中国和东方音乐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展现。
本人作为此次“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与会观察员备感荣幸,荣幸于能与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们同在一个会场并身临其中地去感受、学习众位专家学者的学术理念与学术精神;荣幸于能聆听众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并学以致用;荣幸于台湾艺术大学的邀请与热情的接待。今日提笔记录只为此次“荣幸”之旅的回顾与感受,提笔之时可谓充满了敬意与不舍,崇敬众位专家学者的学识,不舍于时间短暂不能向众位专家学者悉心讨教却要匆匆分别。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多元”二字,正是因为“多元”的体现才使得本人在这三天“多元”的学习、感受与启发中,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责任编辑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