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阔的草原,我的家
—— 蒙古族长调与短调(上)

2015-10-28

音乐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长调游牧音乐风格

张 晨

辽阔的草原,我的家
—— 蒙古族长调与短调(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产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脍炙人口的《敕勒歌》,高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壮丽图画,在被这首诗描绘的美景陶醉之时,我们自然会联想起这“穹庐”之中与诗相伴的“歌”来。

十月的草原是最美的季节,现在草原自驾游也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旅游项目之一。来到了绿色的草原,看那白云朵朵般的羊群,洗去了大城市喧闹的烦扰,让心沉静下来,吸取那淡淡的芳草香,让绿色充盈着心灵的角落,蒙古包、奶茶、奶酪、烤羊肉足以让你流连忘返。

提到蒙古族民歌,最有名的当属长调和短调。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几种民歌的总称,也是蒙古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继我国的古筝、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后,蒙古族长调被列为新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代表作,被国家推荐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长调整个曲调风格非常开阔,节奏非常自由,声音可以传得很远,令人陶醉。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诉说着蒙古人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蒙古族长调词少腔多,四句话可以唱好几分钟,让自己的身影与草原融为一体。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公元7世纪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兴安岭山脉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蒙古人创造了自己富有狩猎特色的音乐文化,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等。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公元7世纪起,生活在我国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沿岸以狩猎为生的蒙古族,开始走出山林逐渐西迁踏上了蒙古高原,在形成游牧生产方式的同时逐步强盛起来。公元1206年,蒙古族伟大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草原蒙古各部之时,宣告了蒙古民族正式登上北方草原的历史舞台,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在接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力棒后,以自己的方式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动力,使北方草原音乐文化迅猛发展。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草原游牧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不论人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听到悠扬舒缓的蒙古族长调,便会联想起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联想到蓝天、白云、毡包和畜群,都会令人体味到草原独有的春天的喜悦、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苍凉。拥抱草原吧,拥抱生活吧,绿色的青草是你永远的朋友。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长调游牧音乐风格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草原的长调
都市游牧
草原长调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