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府医疗队赴尼泊尔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

2015-10-28胡卫建邓绍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救援队医疗队尼泊尔

胡卫建,邓绍平,曾 俊,陈 康,曾 霞

· 专家论坛| EXPERTS' FORUM ·

中国政府医疗队赴尼泊尔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

胡卫建1,2,邓绍平1,曾俊1,陈康1,2,曾霞1,2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及时做出出征尼泊尔紧急医学救援的指令,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为基础,迅速组建首支政府医疗队,第一时间驰援尼泊尔。笔者回顾了中国政府医疗队在尼泊尔救援期间的医疗实践,针对此次救援行动提出一些思考及观点,以期为今后政府医疗队的建设及救援行动提供借鉴。

尼泊尔地震;中国政府医疗队;医学救援

2015年4月25日14时12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共造成8400余人死亡,超过10万人受伤,举世撼动。4月26日上午11时,中国政府发出出征尼泊尔紧急医学救援指令。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为基础,迅速组建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第一时间赶赴尼泊尔紧急国际驰援。经过13天夜以继日地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累计救治伤病员694人(图1),充分展示了中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向世界展现了国际医疗救援的“中国行动”,显示了中国形象、中国水平、中国素质,获得当地群众、尼泊尔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赞誉。

1 中国首支政府医疗队赴尼泊尔医学救援情况

1.1紧急动员,响应集结 4月26日上午11时在接到赴尼泊尔紧急救援的命令后,以四川省人民医院管理建设的成建制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为基础,组建由60名人员构成的首支政府医疗队,包括国家和四川省卫生计生委6人、四川省人民医院3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人、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人、四川省外侨办翻译1人、媒体4人。按照国家救援队出征救援预案和国际救援的需求,迅速组建救援准备工作组,在8小时内完成了价值480余万元、12.3吨救援物资的准备工作。

图1 医疗队员正在诊治伤病患儿

1.2整装保障,机动出发 4月26日晚19时,完成对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医疗设备、个人装备、后勤物资、生活物资等的装运、装机;4月27日凌晨5时40分,由60名人员组成的中国政府医疗队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起飞出发,飞越珠穆朗玛峰,于尼泊尔时间4月27日上午6时30分,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并于尼泊尔军方指定的救援地点杜力克尔扎营。

1.3紧急救援,科学救治 医疗队在尼泊尔紧急医学救援的13天时间里,累计救治伤病员694人,包括重伤117人,轻中度伤577人,开展巡诊医疗2603人次、实验室临床检验6151项次、X线片和B超检查1094个次、发放急诊药品468人份、完成各类急诊医疗手术操作284台次。卫生防疫同步跟进,指导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开展饮用水监测和灾后防病宣传培训,共计环境消毒11万平方米,灭蝇5万平方米,采集水样107份,检测项目689份,健康宣传教育5.5万人次。

1.4轮换移交,轻装撤离 5月9 日,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全面完成救援工作任务,移动(帐篷)医院全部移交给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轻装撤离。

1.5中尼情深,携手救援 在医疗队帐篷医院营地,许多尼泊尔志愿者自发主动前来,搬运、照顾伤病员,并担任医疗队员与伤病员之间的翻译(图2)。由于志愿者的加入,医疗队员与伤病员的沟通更加顺利,能够更加准确掌握伤病员的病情和感受,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更加顺畅、高效。13天的尼泊尔救援奋战工作中,医疗队员与志愿者及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当他们得知医疗队即将离开的消息后,纷纷表示不舍。队伍撤离那天,飘扬的五星红旗、“谢谢中国”等真挚话语,成为一道道温暖人心的风景。

图2 尼泊尔志愿者主动帮助搬运救援物资

2 中国政府医疗队赴尼泊尔灾难国际救援的特点

2.1代表国家形象,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医疗队的所有医疗救援工作和行动,代表的是中国政府,展示了中国敢于负责和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大爱感恩世界的情怀。同时国际救援工作,一般为多国参与,政府医疗队作为医学救援力量必须融入当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之中,并接受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管理,与当地医疗机构、军方、志愿者、群众等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合作救援机制 。

2.2时间紧迫,后勤保障要求高[1-3]突发灾难需要紧急动员,快速响应,力争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到达灾区展开救援。这要求专业医学救援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集结,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并具有独立且综合的专业救援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和后勤生活保障能力。其中,指挥信息保障,是实施救援的第一要素;经费物资保障,是救援保障的基本要素;专业技术保障,是完成医疗救援的技术要素;安全后勤保障,是实施紧急救援的根本要素;社会动员保障,是社会参与救援的补充要素。

2.3根据地形合理布局,边搭建边救治[2,4]医疗队抵达尼泊尔时正是救援的黄金时间,全面迅速展开了“边搭建边救治”的救援工作。首先派出部分救援专家赴当地医疗机构协助诊疗伤病员,另派部分队员在驻地开设临时医疗点救治伤病员,其余队员分头进行移动(帐篷)医院的搭建和设备安装等工作。扎营地杜力克尔距加德满都约40公里,为山地地形,无开阔空地。医疗队对尼方提供的场地进行规划,依山势三个层面将医疗队移动(帐篷)医院有序地划分为“门急诊区、急诊治疗区、病房观察区和后勤生活区”4个区域,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4明确分工,组织架构科学完善[2,5,6]医疗队组织管理架构:成立指挥组、设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医疗防疫组、信息宣传组。医疗救治组治疗架构完善,医疗人员分为门急诊组、医技组、住院观察组、巡诊专家组、药械保障组等5个医疗小组,分区布局救援移动(帐篷)医院,规范紧急救治工作流程,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专业化救治。同时合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与杜力克当地医院、军方医务人员等区域医疗救援资源合作,形成了检伤、诊断、检查、治疗、病房观察、双向转诊一体化紧急救援治疗工作模式。

3 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带来的思考

3.1国际医学救援要依托国家进行宏观建设[2,7,8]

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是国家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接受国家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参与本地及周边地区大型突发事件的救治,需要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救援。中央与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近5亿人民币,依托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已基本建成36支国家级应急队伍,包括18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分类布局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是国家设立于西南的其中一支。队伍成立于2012年4月,依托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管理,救援基地设置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区,包括在编队员50人,后备队员30人,专业救援车辆13辆。队伍在设立之初就确定其为国家唯一支具备高原紧急医学救援功能的医疗队,设置上包括指挥信息系统、院前急救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医技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五大功能模块。自建队后参与了2013年“4·20芦山地震”救援,并作为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参与了“4·25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

3.2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必须成建制管理[1,2,7,9]只有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成建制管理,才能使其在特殊救援环境下形成一个专业团队。在已建立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基础上,组建国际救援队及移动医院的架构,建立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开展培训和演练。日常定期灾难救援技术培训,移动医院工作流程演练,提高专业救援能力;根据实际灾难时可能的环境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及有针对性的高原适应性演习,提升各种恶劣环境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团队意识;多部门、全社会联合综合演练,增强合作观念;参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学救援,积累实战经验;“一人多岗”培训,“一专多能”演练等,都是成建制管理的重要内容。

3.3国际救援队伍人员专业构成必须适应救援需求[1,8,10]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应根据医学救援工作要求并针对不同的灾难类型,配备不同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外事协调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宣传人员等。本次尼泊尔救援中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共计31人,占医疗队总人数的51.7%;各专业医师人数共计20人,占医疗队总人数的33.3%,包括: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外科学(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创伤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心理医学,麻醉医学等各不同专业领域。

3.4应急救援物资需要进行模块化管理[3,4]应急救

援物资的模块化管理可以保证在突发事件时物资迅速到位,能够迅速解决前线的物资问题。本次尼泊尔救援物资准备来源于四个基本储备模块。一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车载设备;二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突发事件物资储备库;三是医院突发事件物资储备清单流通物资调集;四是与社会公司合同储备的紧急启动;除此之外还根据本次救援信息和灾难预测、空中机动运输要求、高原救援特点进行了紧急采购。

3.5后勤生活必须依托独立保障[1-3]按照国际救援惯例,国际救援队在当地救援期间的一切后勤、生活保障必须自给自足,因此必须根据国际不同救援任务、周期、路途,合理储备一定量的必需后勤、生活物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医学救援装备器材、工具的保障。二是饮食保障。给养,炊具、食品、熟食和饮用水要充足,同时保证饮食卫生。三是生活、办公用品保障。装备发电机、电灯、电线、洗漱用具等。在本次尼泊尔救援中,后勤保障组的人员配备充足和良好的后勤生活物资储备,为医疗救援任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另外,在自身独立保障的基础上,必须与实际情况结合,在水源、热食、蔬菜、洗涤、厕所、运输等方面,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习惯,以得到当地群众和志愿者的支持和帮助。

3.6国际救援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语言沟通交流是国际救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沟通不畅会阻碍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种,这就要求救援队员必须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培训提升英语能力。笔者认为,编制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外语专业实用手册是重要适用途径。同时在救援工作中与当地合作,依靠社会团体、志愿者的帮助也是解决与当地群众交流沟通的主要快捷手段之一。

3.7必须高度重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 国际救援代表国家形象,救援人员必需尊重受援国当地的民风民俗与宗教信仰。所以在参与救援前充分了解受援国的民风民俗非常重要。救援队迅速编制了赴尼泊尔开展应急国际救援的工作手册,介绍了尼泊尔国家的基本信息、出入境事项、民族宗教信仰、日常问候用语等;明确制订了救援队伍工作纪律和要求及救援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由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救援队员对当地的民情、民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与当地民众建立了良好的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这为高效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是震后到达灾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国际医疗队,向全世界展现了国际医疗应急救援的“中国行动”。总结本次尼泊尔国际医学救援,救援中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目前国家已基本建成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均以专业车辆作为运输机动模式,本次赴尼救援车辆运输模式基本不能施行,所以应该研究紧急医学救援航空快速机动模式,建立移动(帐篷)医院装备标准化模块设计。此次救援经历,为今后跨国救援积累了国际救援经验,锻炼了队伍成员的救援能力,展示了中国国际形象。

[1]胡卫建, 李 虹, 李元峰, 等. 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1): 45-50.

[2]胡卫建,李元峰,曾 俊,等.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反思与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J]. 上海医学,2012,35(7): 573-577.

[3]李卫东, 宋 斌, 梁永刚, 等. 论机动卫勤分队模块化应对地震灾害医学救援[J]. 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2): 171-173.

[4]李向晖, 候世科, 郑静晨. 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准备工作初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24(8): 510-511.

[5]代小舟, 沈 骥, 赵万华, 等.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J]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10): 797-802.

[6]Sever M S, Erek E, Vanholder R, et al. Serum potassium in the crush syndrome victims of the Marmara disaster [J]. Clin Nephrol, 2003, 59(5): 326-333.

[7]李宗浩. 21世纪初中国救援医学之展望[J] . 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 2003(1): 2-5.

[8]Peleg K, Reuveni H, Stein M. Earthquake disasters--lessons to be learned [J]. Isr Med Assoc J, 2002, 4(5):361-365.

[9]沈 骥, 苏 林.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J]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 4(4): 197-200.

[10]徐少文, 沈伟锋, 马岳峰. 特大地震医疗应急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5(3): 57-59.

(2015-08-24收稿 2015-09-03修回)

(责任编辑 付辉)

Thought on medical relief practice of Chinese Government Medical Team after Nepal earthquake

HU Weijian1,2, DENG Shaoping1, ZENG Jun1, CHEN Kang1,2, and ZENG Xia1,2. 1. Emergency Center, 2. Mobile Hospital, National
(Sichua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 China

In the aftermath of Nepal earthquake, Chinese government made a timely command of emergency medical relief work. Based on the mobile hospital of National (Sichua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the first government medical team was set up rapidly,and rushed to Nepal for emergency relief at the first time. This paper reviewed med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Government Medical Team in Nepal, and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views about this relief, in order to prov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medical team and relief operation in the future.

Nepal earthquake;Chinese Government Medical Team;medical relief

R129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9.001

胡卫建,本科学历,主任医师,E-mail: hwj9002@126.com

610072 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1.急救中心,2. 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

猜你喜欢

救援队医疗队尼泊尔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书画影苑.尼泊尔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防化医学救援队的培训与演练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