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5-10-28古丽妮尕尔·居来提董晔
古丽妮尕尔·居来提 董晔
摘要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流动人口加以关注,通过查阅并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总体上对汉族流动人口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相对薄弱,社会学领域研究成果多于城市地理学领域,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在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的7个区域,调研他们在该市的居留意愿。首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社区环境、居留意愿等情况做全面了解;然后对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与影响因素之间进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具体措施是:进一步增强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状况,这些建议为新疆城镇化科学有序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少数民族;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0-0118-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10016
新疆“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的着力点。城镇化进程必然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如何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是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流动人口能否融入城市涉及到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社会保障、医疗及养老,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或者迁移意愿。国内学术界对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研究包括他们的收入[1]、就业、社区环境、社会网络[2-4] 、民族关系[5-6]、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随迁类型、民族属性、汉语能力、宗教信仰[7-10]、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11]、居住时间和居住方式[12-14]等,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角度研究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15-20]。
上述相关研究对理解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意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在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的7个区域,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做全面了解,分析其居留意愿,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居留意愿的关键因素,最后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居留意愿为因变量(居留意愿分为两类:打算永久居住、打算非永久居住),采用多元逻辑斯蒂(Multinomial Logistic)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又会对流入地(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关系等产生的影响,这是本文的创新点;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对于新疆城镇化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2014年10-12月份进行的问卷调查、直接访谈和直接观察的结果,本次调研发放问卷285份,回收285份,访谈家庭360户。由于本次问卷调查不是随机发放再回收,而是逐家逐户走访;先了解调研对象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则以问答的方式让被调查者口答,再由调研小组成员写答案,因此回收率是100%。问卷内容涉及17个大的方面60个具体问题,从收入、就业、生活环境、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区域为新疆乌鲁木齐市七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雅玛里克山、黑甲山、赛马场、二道桥——南门、南郊客运站、鸿雁池、大湾。调研对象是在乌鲁木齐定居一段时间的疆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大多数为没有受到高等教育(大专或本科以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依靠体力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拥有商铺、小作坊等私营业主。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为:男性181人(占64%)女性104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0-40岁所占比例最高,占62%,平均年龄为35.29岁;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文盲居多,占48%;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占85%,未婚者占10%,离婚、丧偶者占5%;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数量最多,占总流动人口的99%;来源地主要以南疆三地州最为显著,占88%,其中喀什、阿克苏、和田,分别占47%、23%、18%;居住时间以5-20年居多,其次是1-5年的流动人口(见表1)。
2模型选择和变量设置
2.1模型选择
本文以居留意愿为因变量,以人力资本、经济、居住、社会和制度因素为自变量,模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逻辑斯蒂(Multinomial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一方面,鉴于“是否打算居留”这一解释变量符合二项式分布函数的特征和性质要求;另一方面,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是多元的,而且大多数需要采用定序和定类变量测量。模型如下:
2.2变量设置
因变量居留意愿:打算永久居住设为1,打算非永久居住设为0。自变量分为五个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收入,表明经济收入始终是影响着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主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即自来水、厕所情况、垃圾船、下水道,表示居住环境状况;人力资本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汉语水平等,表示流动人口个人背景;制度因素包括户口制度、保险;居住因素包括居住方式和居住时间(见表2)。
3回归过程与结果分析
3.1回归过程
为避免自变量之间发生多重共线性,本文主要用两个
步骤完成对自变量的处理。第一步着重分析“年龄(X1)、
3.2结果分析
总体来看,打算永久居留的流动人口占67.6%,打算非永久居留意愿的占26.1%,不确定的占6.3%,回归结果见表3。
(1)人力资本因素方面。①年龄(X1)对居留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与孟兆敏的研究结果一致[13]。究其原因,源于迁移的选择性,不管是哪一个年龄段的流动人口,他们认为在城市面临的机遇要比农村高很多。②性别(X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775 929 1,反映出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女性的居留意愿高于男性,此结论与刘于琪的观点一致[12],但与王春兰、丁金宏的研究结论不一致[2]。少数民族女性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婚姻和随迁等方式来到城市,男性往往承担着赚钱养家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负担高于女性,因此女性居留的可能性更大。③受教育程度(X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正向影响居留意愿,此结论与王春兰的研究结论一致[2]。反映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就业的机会就增大,收入随着提高,适应性就较强,可以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居留意愿就越强。④职业(X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是正向影响居留意愿。本文以模型结果分析来看,雇主/个体商户者长期居留意愿的发生比略高于雇员/员工,说明从事较好职业的流动人口在收入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使流动人口居留的意愿更大。如果某种职业类型能带来收入的升高,那么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的倾向性就高,此结论与周元鹏的研究结论一致[18],与卢小君的研究结论不一致[11]。⑤婚姻状况(X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流动人口,城镇生活整体环境差异不大,面临的经济和心理成本相差也不明显,因此对居留意愿的影响不显著。⑥汉语能力(X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汉语言能力对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语言交流方面始终受到很多阻碍,交流不畅,就业难度增大,居留的可能性降低。通过深度访谈也发现,即使是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汉语水平仍然不好,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
(2)经济因素方面。收入(X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并正向影响着居留意愿,这个结论与韩芳,綦群高的研究结论一致。调查的360户家庭中,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经济来源都主要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居留在大城市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对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这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意愿也随之上升。
(3)居住因素方面。居住方式(X8)、居住时间(X9)也是影响流动人口是否居留的一大因素,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居住方式呈现出正向影响,反映居住方式越好,居留意愿就更强。这个结论与卢小君的观念一致[11]。自购房的流动人口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选择永久居留的可能性更大,在一定的意义上已构成永久定居人口;另一方面,已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愿意长期居留城市的发生比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自购房屋视作流动人口选择在城市定居的一个标志。居住在宿舍、合租房、独租房选择非永久居留的可能性要高。目前,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居住问题,一旦居住问题解决,许多人便会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居住时间也呈现出正向影响,且所有自变量中,居住时间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最显著。表明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永久居留的可能性大幅增长;居住时间越长,自然会对本城市产生一种认同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会适应当地环境,非永久居留的可能性降低。
(4)社会因素方面。居住状况(X10)的满意程度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居住状况的子变量“自来水(X10-1)、垃圾箱(X10-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厕所(X10-2)、下水道(X10-4)”两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是正向影响。其中垃圾船虽未通过检验,但系数为正,居住状况的好坏说明了城市生活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居留的基本因素,即提高流动人口在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其定居城市的意愿越强烈。
(5)制度因素方面。①户口(X1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对流动人口在找工作、孩子上学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此结论与周远鹏、李光明的研究结论一致[8,18],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对劳动力转移的控制,农村劳动力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户籍对其影响不再显著。②保险(X1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向影响。在社保方面,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在家乡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如果城市中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保、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不健全,他们更倾向于回家乡从事农业劳动。
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七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285份问卷为基础,从5个层面12个自变量重点考察了人力资本因素、经济因素、居住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与居留意愿的影响。实证表明,影响乌鲁木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存在以下特点: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乌鲁木齐市的意愿较高,有一半以上具有强烈的居留意愿。②从影响因素来看,收入、性别、汉语能力、职业、保险、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居住时间等8个自变量均对居留意愿呈显著性影响,其中居住时间对其决定是否居留的影响程度最大,这一发现与已有相关研究结论相呼应,即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居住时间越长,越倾向于永久居留;其次是受教育程度、职业、汉语能力、收入和保险;而年龄、婚姻、户口等三个因素对居留意愿的影响不显著。③总体来看,本文的学术价值之一是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计量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各阶层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种特殊身份属性的群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量化分析各因素与这一群体城市居留之间的关系。但是,因回归结果中拟合优度R2的值相对较小,表明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的这些因素,而是由很多复杂因素构成,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4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有些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居留的管理工作,应当从多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的有效方案,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法。
4.1增强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由研究可发现居住时间显著性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在乌鲁木齐住的时间长,越倾向于实现社会融合。可推,在城市化过程中,可在政策制定中,对居住时间更长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给予更多倾斜,从而使流动人口更有信心的居留在大城市,进一步完善乌鲁木齐城市化。
4.2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
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1)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研究结果显示,现有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89%,且受教育程度对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程。考虑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不高的事实,应该着力于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
(2)建立多方面投入机制,进一步提高就业率。有些流动人口由于观念保守,缺乏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城市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这些人很可能被市场淘汰,会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利益的分配。语言障碍和职业技能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最大的瓶颈,同时两者也对居留意愿呈现显著正相关。为此,最好在完善教育政策的同时,也能开展多方面技能的培训和劳动职业教育,降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其职业稳定性,通过语言+技能的方式,帮助带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同时要鼓励流动人口创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3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尽快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1)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居住因素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政府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居住条件。一方面,居住条件就是流动人口最关心的基本生存环境。居住地意味着“家”,就是“自我感觉最踏实的地方”。同时有学者认为,虽然并不像西方迁移决策理论中那样,追求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迁移的动机,但是在我国流动人口居住条件的改善确实降低了流动人口非永久居留的概率。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大多数认为自己是城乡过渡人,属于社会底层,自我感觉不良。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要大量建设公租房,使流动人口可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鼓励采取多种方式使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基本住房保障。
(2)政府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困难群体临时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生活无着落的流动人口提供临时救助服务。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重点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医疗、住房、就业和生活最低保障等方面的社会支持水平,解决少数民族居留意愿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
4.4改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状况
从实证结果可知,社会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也有显著性影响,而社会因素又包括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目前在乌鲁木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为家庭经济收入的原因,大多聚居在条件简陋的出租房,生活环境很差。建立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在环境卫生方面,政府各部门应实行整治环境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当然各流动人口也要积极配合社区环境整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好社区环境。同时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少数民族农民工聚居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不断提升这些区域的供水、供电、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凤丽.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收入状况的问题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四个重点片区流动人口为例[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1,(4):11-16. [Wang Fengli. Research on Economic Migrants Income Minority Problems:Urumqi Tianshan Area Migrants for Example Four Key[J]. Urumqi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2011,(4):11-16.]
[2]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22(1):22-29.[Wang ChunLan,Ding Jinhong.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loating Populations Living Inclination in the Urban[J]. South China Population,2007,22(1):22-29.]
[3]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4):73-90. [Liang Bo,Wang Haiying. City Integration: Citizens of Migrant Workers:A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4):73-90.]
[4]蔚志新.分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基于全国5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3,(4):12-20. [Wei Zhixin . A Regionspecific Comparative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iding Preference among Migrant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Areas:Based on the Dynamic Monitoring & Survey Data on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n Five Cities of China[J]. Population and Economics,2013,(4):12-20.]
[5]李吉和,范才成.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交融:基于中、东部地区穆斯林群体的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6-30. [Li Jihe,Fan Caicheng .On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Ethnic Harmony:Study Based on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Eastern[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5):26-30.]
[6]高芳,董西彩,李媛.乌鲁木齐市维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5. [Gao Fang,Dong Xicai. Urumqi Uygur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Survey[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3,31(1):8-15.]
[7]黄晨曦.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为例[J].西北人口,2011,32(6):23-30. [Huang Chenxi. Intention of Stay and Migratory Behavio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ies:A Study in Suzhou,Jiangsu Province[J]. Northwest Population,2011,(6):23-30.]
[8]李光明,马雪鸿,潘明明.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及障碍实证研究:基于新疆的调研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3):118-124. [Li Guangming,Ma Xuefeng,Pan Mingming.Uighur Migrant Rural Surplus Labor Motivation and Barriers:A Case Study Based 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Xinjiang[J].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3,(3):118-124.]
[9]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31(3):264-271. [Zhu Yu,Lin Liyue. Mobility Pattern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Social Protection: Moving from “Urban Inclusion” to “Social Inclusion”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1,31(3):264-271.]
[10]马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法治化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Ma Lu.Legaliz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Minorities:Ningbo City,Zhejiang Province[D]. Beijing: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3.]
[11]卢小君,王丽丽,赵东霞.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2-37. [Lu Xiaojun,Wang Lili,Zhang Dong Sha. The Impact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ir Living Intention:A Survey in DaLian City[J].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2,(12):32-37.]
[12]刘于琪,刘晔,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4,(7):780-787. [Liu Yuqi,Liu Ye,Li Zhigang. Settlement Intention of New Migrants in Chinas Large Citie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Settlement Determinant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7):780-787.]
[13]孟兆敏,吴瑞君.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1,(3):11-18. [Meng Zhaomin,Wu Ruijun. A Research on Living Intentions of Floating Population[J]. Population & Development,2011,(3):11-18.]
[14]陈元元,李亚军. 城市中少数民族居住环境分析: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为例[J].规划与设计,2011,(25):721-725. [Chen Yuanyuan, Li Yajun. Analyz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norities in City:A Case Study of the Uygur Residents of Urumqi[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25):721-725.]
[15]程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2,(4):36-43. [Cheng Yao.Trends and Polici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Urbaniz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2012,(4):36-43.]
[16]马戎,王晓丽,方军雄,等.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J].西北民族研究,2005,(3):5-42. [Ma Rong,Wang Xiaoli,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s and Employment of Temporary Migrants in Urumqi City Xin Jiang[J]. N. W.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5,(3):5-42.]
[17]韩芳,綦群高,阿依努尔.乌鲁木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及政策启示:以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0,(5):39-41. [Han Fang,Qi Qungao,Ayinur. Res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Urumqi Minority Migrants:A Case Study of Urumqi Erdaoqiao community[J]. Ethnic and Religious,2010,(5):39-41.]
[18]周元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内部分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南方人口,2010,(6):54-60. [Zhou Yuanpeng. The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Residing Preference:A Case Study in Wenzhou[J]. South China Population,2010,(6):54-60.]
[19]何军.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中国农村经济,2011,(6):15-25. [He Ju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Quantile Regression Methods[J]. Chinese Rural Economy,2011,(6):15-25.]
[20]张振宇,陈岱云,等.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济南市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8-40. [Zhang Zhenyu,Chen Daiyun et 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igrants into the C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inan Based Survey[J]. Shan Dong Social Sciences,2013,(1):28-40.]
Abstract
The migrant workers have been focused by Chinese academics since they emerged in the 1980s with quantitie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achieved.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works,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research work by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Han migrant workers is rich and diverse, while the counterpart on minority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area is relatively weak and inadequat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are apparently less than that in urban geography field.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and investigating seven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ies,it disacsses the residing inten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survival condition and evironment of the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seven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ies are Yamalike Hill, Heijia Hill, Saimachang Community, ErdaoqiaoNanmen business district, the Southern Suburbs Passenger Transport Terminal, Dawan Community and Hongyan Pool. I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ng variables and their residing preference by 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 in the paper.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consumma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of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of Urumqi.These suggestions can benefit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Xinjiang.
Key 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residing preference; ethnic minority; factors; logistic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