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战略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5-10-27刘洪伟何美丽

软科学 2015年8期

刘洪伟++何美丽

摘要:以我国138家制造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收集样本公司2006~2012年的相关数据,并运用层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研发强度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显示,多元化战略不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增加研发投入可以削弱多元化战略给企业技术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技术能力、研发强度

中文分类号:F272.3

The Influence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n the the enterprises Technical Capacities

LIU Hong-wei,HE Mei-li

(School of Busines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138 Chinese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 By collecting data of 2006~2012,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technical capabilities.we also tes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R&D intensity on this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is not conducive to enhance corporate technical capabilities;R&D intensity has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technical capabilities

Key words: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echnical capacities; R&D intensity

1引言

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企业多元化的内在基础是技术多元化,企业技术能力是推动企业走向多元化最重要的力量[1],并且,技术范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领域[2],因而企业技术能力对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企业技术能力作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其构建和维护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企业用于构建技术能力的资源是有限的[3]。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战略要求企业以不同的方式配置其有限的资源和技术。例如,单一业务型企业将所有资源和技术集中运用于单个业务,而非相关业务型企业则将资源和技术分散给不同行业的业务。所以,实施不同类型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在构建和开发技术时投入的资源水平存在差异,因而其技术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

在实施不同的多元化战略时,企业学习和吸收企业外部的知识和技术以满足战略实施的需要。每一种战略的实施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存在差异,例如,单一业务型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需要学习与现有技术存在很大差异的其他专业技术,而非相关业务型战略的实施肯定要求企业从外部学习和吸收各类新技术和知识。

因此,从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外部资源的学习与吸收两方面考虑,我们并不能明确哪一种多元化战略会更有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不同战略类型的选择等方面[4][5],并没有涉及多元化战略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所以本文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可以弥补这一研究空缺。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的技术能力联系在一起,结合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企业研发强度如何调节多元化战略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弥补了多元化战略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缺口;明确各类多元化战略对技术能力的影响差异以及最有利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战略类型,从而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多元化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2理论分析与假设

2.1概念

多元化战略是现代企业广为采用的一种经营战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总的来说,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进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或不相关的产品领域寻求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多元化战略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Wrigley将多元化战略分为单一业务型战略、主导业务型战略、相关业务型战略和非相关业务型战略。而Rumelt将多元化战略仅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技术能力包括宏观和微观两重含义。宏观的技术能力是指国家技术能力,而微观的技术能力是指企业技术能力。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企业技术能力。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6]。Desai[7]把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获取技术的能力、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

一般地,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组织的技术来提升和拓展自身的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发展是沿着企业原有的技术发展轨道进行的,即技术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8]。技术轨道是在技术范式的范围内所进行的“常规”解题活动[9]。当需要学习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相关时,其学习效果最好[10]。刘洪伟[11]认为学习的对象与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越相似,学习者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小,则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学习成本也越低。如果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企业就必须学习与新业务有关的知识和技术来满足该业务经营的需要。已有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跨度越大,其相关性越小,企业已有的技术与其需要学习的技术之间的技术距离越大,因而其技术学习的难度越大,技术学习的效果越差,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速度越小。

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很大程度上是想在各业务间共享已有的知识和技术,以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协同效应。但是知识和技术在企业内部的转移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知识粘性。知识粘性是Von Hipple[12]提出的,他认为知识粘性就是在技术信息的获得、转移以及应用于一个新地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张莉[13]研究发现知识粘性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粘滞”现象存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技术转移过程中以及同一组织内不同部门间或个体间的技术转移过程中。所以,企业内外部知识和技术的转移都是需要成本的。而随着多元化程度的加深,企业所经营的各业务间的技术距离加大,知识和技术在各业务间的转移成本,即知识粘性不断增加,企业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的难度也会加大,因而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效果和效率也会变差。

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单一业务型战略倾向于将资源和技术集中使用于某一特定业务,而多元化战略则是将资源和技术分配给不同的业务。研究表明资源分散化的战略将促使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过度投资[14],并且使企业倾向于将剩余资本投资于前景堪忧的业务中[15]。因此,多元化战略所带来的资源分配方式,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并不符合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也不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因此,从知识的转移和内部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单一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较强。

H1b: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非相关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较弱。

H1c:多元化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3研发强度、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

研究表明,企业多元化战略和研发投入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6],即主营业务型企业的研发投入要多于相关业务型和非相关业务型企业[17],而相关业务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多于非相关业务型企业[18]。并且,实施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其研发投入的分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单一业务型企业会将所有研发投入全部集中用于提升某个业务的技术,而相关或非相关业务型企业则会将有限的研发投入分散用于提升几个业务的技术。而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的增加能促进技术能力的提高[19],即研发强度越大时,技术进步越快[20]。所以,企业将所有研发投入全部集中到某个业务或者分配给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业务的技术创新中,其总体技术能力存在差异。但是,当企业多元化水平较高时,企业加大研发强度可以使每一个业务所分配到的研发投入足以支持其技术能力的提升。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控制研发强度来调节多元化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研发强度会削弱企业多元化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负向作用。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证券交易所所有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选择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我国上司公司中,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因而研究制造业企业非常具有代表性。另外,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比其他行业的企业要求更高。因此,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更能说明多元化战略选择的重要性。本文以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在研究年限内任何一年为ST的企业;剔除研究年限内任何一年主营业务和总资产报酬率为负的企业;剔除披露的主营业务不能以四位SIC代码细分的企业;剔除研究年限内的企业年报无法全部获得的企业。最终,我们获得了包括13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并收集了样本企业在2006~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其中,人员、设备价值以及研发机构的数据是我们通过整理企业年报中的数据所得,专利数据来自SooPAT专利搜索引擎,并经过整理获得,其他数据是依据win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成。

3.2变量及其测量

3.2.1技术能力的测量

国内外针对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模型的研究非常多。张笑楠,仲秋雁[21]基于模糊积分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测量指标。魏江[22]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技术能力各要素以及外部环境的企业技术能力度量模型。该模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计算技术能力各要素对技术能力的作用强度。魏江等[23]设计了一个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将企业技术能力细分为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技术储备能力五个部分。总的来说,企业技术能力的测量方法还是比较完备的。

本文借鉴魏江等[19]提出的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及度量方法并依据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变量无重复性等原则对其方法做了一些调整,具体测量指标和方法如表1所示。

因为本文研究的样本公司同属于制造业,所以对于所有样本企业来说行业先进企业都相同,所以我们将行业先进企业的各指标分别设定为固定值。这样的设定并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3.2.3 研发强度的测量

一些研究直接用企业在研发活动中投入的资金总量衡量企业的研发强度。但是这种衡量方法忽视了企业在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并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因此,本文采用样本期内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总营业收入来测量企业的研发强度,从而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3.2.4多元化战略的测量

本文根据2012年中国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上市公司及其经营业务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并依据SIC代码分析各经营业务间的相关性。一般而言,属于不同门类的业务之间是非相关的,属于同一门类下的不同大类的业务之间是弱相关的,属于同一大类下的不同中类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而属于同一中类下的小类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本文使用四位SIC代码将企业各业务归类合并以计算各类业务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我们选用修正的赫芬达尔指数 测量企业多元化程度。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指基于SIC码的业务i的营业收入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重;n表示业务数目。H值与企业多元化程度正相关,即H值越小表示企业多元化程度越低,反之亦反之。

我们使用Wrigley提出的多元化战略的分类方法对多元化战略进行分类。Wrigley依据专业化比例(Rs)和相关度比例(Rr)将多元化战略细分为单一业务型战略、主导业务型战略、相关业务型战略以及非相关业务型战略。其中,

专业化比例(Rs)=企业某项最大的业务销售额/企业总的销售额

相关度比例(Rr)=企业一组最大的相互关联业务的销售额/企业总的销售额

3.2.3控制变量的测量

企业年龄。企业成立的时间越长,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时间也越长。因此,为了减小企业年龄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并用所观察的年份减去企业创立时间来表示。

3.2.4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本文主要考察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将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并加入扰动项以减小实证误差。基本模型设计如下:

(1)

(2)

模型中, 为截距项; ( =1,2,3,4,5)为模型回归系数; 表示随机扰动项; 表示企业 ; 表示时间; 表示企业的技术能力; 表示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程度; 是实施单一业务型战略的企业的虚拟变量; 是实施主导业务型战略的企业的虚拟变量; 是实施相关业务型战略的企业的虚拟变量; 表示企业研发强度, 表示企业年龄。

4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豪斯曼检验发现本文必须使用随机效应回归,所以本文采用Stata11.2统计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了随机效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层次回归分析。

首先,我们针对总体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然后将总样本企业按多元化战略类别标准划分为四组,即单一业务战略组、主导业务战略组、相关业务战略组以及非相关业务战略组,并分别就四个企业组样本进行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四组样本企业的研发强度整体都不高。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四组样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的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单一业务组的研发强度在四个业务组中是最大的。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多元化水平与其技术能力显著负相关。研发强度和技术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多元化水平显著负相关。因为各自变量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相关性,所以,本文计算了VIF值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所有的VIF值都小于3,因此,各变量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3是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仅包含了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了实施不同类型多元化战略的企业组的虚拟变量,旨在明确不同多元化战略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多元化水平这一变量;模型4中加入了研发强度和多元化水平的交互项,以验证研发强度是否对多元化水平和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在四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研发强度与技术能力都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研发强度的加大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在所有四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企业年龄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都是显著正向的。这说明,企业成立的时间越长,越倾向于进行研发以获得竞争优势,这与Williams等[24]的研究结果一致。从模型2可以看出,单一业务型战略、主导业务型战略以及相关业务型战略的 系数都是正的,并且前两者的显著性水平很高。这说明实施这三种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其技术能力要显著大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的技术能力。同时,单一业务型战略、主导业务型战略以及相关业务型战略的 系数值依次减小,显著性水平也依次下降。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单一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要大于其他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而非相关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显著小于其他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因此,本文的假设1a和假设1b得到支持。

模型3得出企业经营的多元化水平与技术能力之间是负向但不显著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相关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与非相关业务型企业的技术能力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假设1c没有得到支持。

模型4中多元化水平与技术能力是负向不显著的关系。而当企业增加对研发的支持力度时,企业多元化对技术能力的作用变为正向的。但是,因为回归结果不显著,所以假设2没有得到支持。出现结果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样本量不够。

5结论与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年龄越大,其内部技术的积累时间越长,技术积累量越多,并且,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研发活动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的研发强度更大,所以企业总体技术能力水平更高。

同时,本文证实了采用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其技术能力是存在显著的差异的。并且,单一业务型战略的实施最有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而非相关业务型战略则最不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主导业务型战略、相关业务型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速度。所以,本研究证明了企业经营业务过度多元化并不利于其总体技术能力的发展。

研发强度在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对技术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研发活动的开展,保持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业务多元化给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带来的消极作用。因为,当企业多元化水平高时,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保证分配给各类业务的研发投入与实施多元化战略之前的研发强度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使多元化企业的每一类企业的技术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总体技术能力。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要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要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那些发展状况良好、极具发展前景业务,而不应该将企业的剩余资源过度的投入到前景堪忧的业务中。

当然,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所以,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针对其它行业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杜跃平,王林雪,高雄,赵红菊.技术轨道与企业多元化[J].预测,2004(4):33-37.

[2]许庆瑞.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林亚清,赵曙明.基于战略柔性与技术能力影响的制度支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1):46-54.

[4]邹昊,杨锡怀,才金正.多元化战略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12-16.

[5]Ilknur Tastan Boz,Ihsan Yigit,Ibrahim Ani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Research Intented For Comparing Belgium And Turke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99): 997-1006.

[6]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23(1): 70-76.

[7]Ashok V.Desai.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India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J].(eds by Fransman , K.King), 1984: 244-262.

[8]Debra M,Amidon Rogers.The Challenge of Fifth Generation R&D[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39(4): 33-41.

[9] 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11]吴贵生,刘洪伟.学习成本与技术学习的路径选择[J].科学学研究,2007(4):718-723.

[12]von Hipple,Eric.“Sticky”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4):429-439.

[13]张莉,知识粘性与技术转移绩效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

[14]Stultz,R.M..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6):3-27.

[15]M Meye,P Milgrom,J Roberts.Organizational Prospects,Influence Costs and Ownership Chang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1992(1):9-35.

[16]Baysinger B, Hoskisson R 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R&D intensity in multiproduct firm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9,32(2):310-332.

[17]Hoskisson R E ,Hitt M A.Strategic control systems and relative R&D investment in large multiproduct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605-621.

[18]Hoskisson R E ,Hitt M A,Hill C W L.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in large multiproduct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3,4(2):325-339.

[19]冯文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经济问题,2010年第9期,74-78.

[20]高云虹,封福育.贸易政策、研发投入与技术进步.经济经纬,《财经科学》2009(5):111-116.

[21]张笑楠,仲秋雁.基于模糊积分的软件外包企业技术能力测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 报,2013,53(2):287-293.

[22]魏江.企业技术能力:增长过程、机理与模式[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1997.

[23]魏江,郭斌,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企业评价,1995(5):33-38.

[24]Christopher Williams,Soo Hee Lee.Resource allocations,knowledg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Research Policy, 2009(38):1376-1387.

新增

[6]Wrigley L. Divisional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D]. Boston, MA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70.

[7]Rumelt,R..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 -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2, 3(4):35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