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桃源
2015-10-27王静雅
◎王静雅
心中桃源
◎王静雅
桃源在何处?桃源在心里。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桃源之地。所谓的世外桃源,便是梦想自由的地方。
世外桃源有没有?那就要引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式生活,一直被很多人向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谁都能追求。梁实秋说:“人要适合于理性的生活,要改善生活状态,所以才要工作”。因为生活,故入大流而群居,工作、养家、培育下一代。这些,都无法脱离人际的枷锁。
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美丽的桃源。浙江宁海东部,绵绵茶山脚下,有一个静谧幽深之所,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情人谷。情人谷之深处,便是那生养我母亲的小山村。自古华山一条道,去情人谷则有两路:一条可溯西林水源而上,另一条可由茶山步道而绕行。
茶山,峰林广阔,山脉交融。自西林而上,百草无争,山谷幽静。谷中之水清澈无染,蜿蜒流淌,泉源贯通。谷中之木青翠挺拔,高可参天,底则俯吻大地,却少有曲躬之势。谷中之花宁静安然,各自妍放,千姿各具,无一有作矫的展示。谷中的空气沁凉芬芳,似露若酒,可涤一身之铅华。
溯溪流而行,漫经幽谷,直达山村。一路鸟语花香,小虫和鸣。沿途有一段不是很宽,却堆垒有致的石头路。此路,早在我的太公在世时聚力而成。踩在如今早已平滑的石头小径,可以想像,他们当年那挥汗如雨、呦喊并忙碌时的景象。历史的文明,长眠在黄土之下的血汗,见证了原始的劳作生息。纵然如此,甘苦相掺,悲喜互融,不枉此生。抑或是因世外的硝烟四起,这片人迹罕至、几近原始的山林,也难免会被打破宁静。解放前,某军溃败,强弩末势,直逼山村。我的太婆,一个包着小脚的老人,站起来说:我留下,你们走!形势所逼,家人不得不洒泪躲避深山。太婆被抓,押制带路。沿途崎岖,巉峭迂回,难免一路跌倒一路爬起。稍微有良知的士兵或许会拉上一把,粗暴蛮横者则用枪背无情敲击。难以想象,一个小脚老人,那时是用怎样不屈的精神,坚持走过那段漫长险峻的路途?渐行渐远,小脚的蹒跚与战兵粗犷的步伐慢慢拉远了,躲在山林里一直跟踪的外公,趁机迅速把太婆拉进了深林。
硝烟弥散,故人已逝。当所有的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沉淀,精神犹在。
我沿着古老的源泉,一次次踏入那片宁静的桃源。在这尘嚣俱静的山谷中,我能感应到心灵的皈依与自在。纵是一路的风尘,在打开院门的那刻,一切皆得以释落。耳边的风语,是千百年来不变的叮咛,叮咛并抚慰着一颗游子的心。凭院临风,我尝试着与隐匿深谷中的空灵对话。然而,我满腔激情,它始终缄默,徒留下我那一串串掏尽心扉的问符。
群峰依然,山峦如烟。在儿时的记忆中,萦绕屋前与屋侧的溪流永远是我闲时玩耍的主题。鱼、虾或是躲在溪石下生性胆怯的石蟹,还有那片风起如涛的竹海,对于孩提的时光来说,无疑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同时也是自给自足、以日作息的山里人家所独特的精神辅粮。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自然哺育了单纯而知足的心灵。男耕女织,岁月静好。
“最高贵的心灵,最能知足自满。”英国诗人斯宾塞的这句话,曾深得美国哲学家梭罗的强烈共鸣。梭罗的一生向往自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地寻求生命的自然之光。在他看来,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愉悦和轻松。然而,生活的发展毕竟离不开尘嚣的抑扬与落定。走出群山才能展望深远,跨过长河才能懂得细流的涵义。
走出群山,凝望自然。自然是人类最渴望的家园,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桃源。我的心中隐藏着一个美丽的桃源,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个属于自己的理想桃源。
(责任编辑 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