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国演义》的崇高美
——以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为视角

2015-10-27马丽娟

参花(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崇高三国演义

◎马丽娟

试论《三国演义》的崇高美
——以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为视角

◎马丽娟

摘要:朗吉努斯的《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崇高的著作,《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美学风格。本文依据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体现出的崇高之美。

关键词:《论崇高》《三国演义》 崇高

崇高,是审美范畴中的一种,是美的一种形态。崇高的审美对象往往具有粗狂巨大的形态、强大的威力,或精神上雄浑伟大,使审美主体受到震撼、鼓舞、敬畏,心灵得到升华。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崇高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它的《论崇高》对后来的思想家柏克、康德等都产生了影响。朗吉努斯所讲的崇高,首先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文章风格的崇高,但他对崇高的研究已经勾勒出了崇高的美学特征。朗吉努斯认为崇高有五个来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和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他指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能达到提高情绪和自尊感的审美效果。《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以吴蜀魏三国兴亡史为历史背景,描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歌颂了杰出的英雄,表现出了激情澎湃、雄浑刚劲的崇高美。本文将结合朗基努斯的《论崇高》来论述《三国演义》中的崇高美。

一、庄严伟大的思想

庄严伟大的思想是崇高的首要条件。朗基努斯对此阐述:“一个崇高的思想,如果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1]115“思想充满了庄严的人,言语就会充满崇高;这是很自然的,因此,崇高的思想当然是属于崇高的心灵的。”[1]120

《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受大众喜欢流传至今,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外,它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明君贤臣的期待、对德治仁政的渴望。作者罗贯中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操通过小说得以体现。元末明初,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罗贯中目睹了元朝统治者的专横残暴,迫切希望能拯救人民于水火,他以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渴望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想。作者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明显倾向,大力歌颂刘备集团的仁慈爱民,对曹操奸诈残忍则极力鞭挞。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给人以震撼,令人景仰,他们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骁勇善战的斗争精神,济世爱民、向往国家统一的“忠义”精神,让人感受到伟大民族精神的凛然正气,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正是罗贯中以天下苍生为念、英雄豪情在胸的崇高情怀才能支撑作者创作出如此伟大不朽的作品。朗吉努斯说崇高“是灵魂伟大的反映”[1]119。数百年来,《三国演义》广为流传,深受社会各个阶层的喜欢,与人民大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可见其丰富的思想和高尚英雄品格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影响多么深刻。

二、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朗吉努斯认为强烈真挚的情感是崇高风格的第二个来源。一部具有崇高之美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创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激发读者的敬畏之心,使读者“产生慷慨激昂的喜悦,充满快乐和自豪”[1]118,他说:“我要满怀信心地宣称,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那样能够导致崇高;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听来犹如神的声音。”[1]119朗吉努斯在第九章中对《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进行对比,认为伊利亚特充满了动作和冲突,丰富的感情宛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是荷马在壮年创作的作品,洋溢着激情,而《奥德赛》缺乏这样的特点。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作为以军事战争为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同样洋溢着赞美英雄豪杰的激情,小说将战争视作一个大舞台,英雄们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幕慷慨悲壮的颂歌。其中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写得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刀光剑影中金鼓齐鸣、将士们奋力搏杀的场面充溢着雄浑激昂、铁血阳刚之美。作者不遗余力地歌颂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卷,他们或勇猛善战,或足智多谋,在危险和灾难面前,他们忠诚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勇往直前,闪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美。整部作品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爱英雄、惜英雄、赞英雄的深沉感情,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任何一部具有崇高之美的文学作品,唯有作者在写作之时倾注真挚情感,怀有博大的胸怀,才可以让其作品中的崇高美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

漓尽致。

三、结构的堂皇和高雅的措辞

朗基努斯说作品之所以具有崇高之美,不但源于作品展现了作者本人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感情,还得益于作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诸如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以及对于整个结构堂皇的布局。他说:“正如在人体,没有一个部分可以离开其他部分而独自有其价值的。但是所有部分彼此配合则构成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有机体;同样,假如雄伟的成分彼此分离,各散东西,崇高感也就烟消云散;但是假如他们结合成一体,而且以调和的音律予以约束,这样形成了一个圆满的环,便产生美妙的声音。”[2]《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性贡献,影响极为深远,其恢弘的结构、简洁生动的语言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朗基努斯认为崇高总是体现在措辞高妙之中,他说:“恰当的、引人注目的措辞会对读者有惊人的威力,迷人的魅力。”[1]124从语言上看,《三国演义》恰恰体现这一特点,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简洁流畅,生动传神,它的笔法富于变化,气势充沛。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是其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同时,作为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小说章回体结构模式,每个章节的标题以整齐的对偶句出现,形式对称,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在文章布局上,它结构宏伟,把百年间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小说以刘备集团的兴衰为主线,魏吴发展为副线,前后照应,主副线交错,构思严密。毛氏父子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多处涉及到对小说“结构”的论述,比如:“《三国演义》一书,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凡若此者,皆天造地设,以成全篇之结构者也。”[3]

朗吉努斯论述的崇高强调精神的伟大、感情的炽烈以及高超绝妙的文采,他指出崇高的作品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对读者有强大的感染力,“真正崇高的文章自然能使我们感到襟怀磊落和慷慨激昂,内心充满快乐的自豪感,仿佛是我们自己创作了那篇文章。”[1]119《三国演义》体现出的为国为民的情操、对英雄的热情赞歌及整个小说精妙的布局等宏伟壮观的崇高之美,是一代代的读者被其征服和震撼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章安琪.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9.

[3](明)罗贯中,(清)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89.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5]柯汉琳.美的形态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6]张世英.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责任编辑刘月娇)

作者简介:(马丽娟,女,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崇高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无名的崇高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