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与出逃——张炜《古船》象征意象新探
2015-10-27朱明阳
朱明阳
喀什大学
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最早在诗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意象并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相加,它是经过作者的选择和组合,达到“象”与“意”互相蕴含和融合的状态,它甚至要大于“意”和“象”的相加。意象凝结了文人趣味、世俗趣味或二者的交叉形态,它往往可以触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在朦胧的诗意中有所悟。因而它自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审美载体,一种人文精神的现象。①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认为,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是形象性的独特表象和深层内里意义的结合。它们在结合过程中融合了诗人的思考,交汇中使之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命体,影响着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中心思想,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象征意象。象征意象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达到的,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其基本特征是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古船》中充斥着大量的象征性意象,各有不同的内涵。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古船》中代表“循环与出逃”内涵的意象,在“古船”、“老磨”等常规意象基础上,开拓出“变速轮”、“地下河”等新型意象,勾画出“《古船》意象群”中的一个侧面。
一、深陷黑洞——“循环”意象新探
(一)圆形的世界——老磨意象新探
老磨和磨屋,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组合。关于老磨和磨屋,书中有这样的描写:
“一个个巨大的石磨在‘古堡’中间不慌不忙地转动,耐心地磨着时光。两头老牛拉着巨磨,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的路上缓缓行走。”②
文中用了“耐心”和“缓缓”这样的词,说明老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荒诞,只是心安理得并且心甘情愿地转下去。全书中老磨没有发出过一句呼喊。它始终沉默地看着洼狸镇的大事小情。那阴暗潮湿的青苔,曲折缠绕的藤蔓,有一种说不出的阴森恐怖。它就像黑暗处的眼睛。老师傅吊死在“倒缸”中,“还乡团活埋42人”事件,它默默看着,还是一声不吭。它代表了这样一类人:看到了也经历了,但与他们无关。他们不思考苦难的根源,该承受就承受,看着大大小小悲悲喜喜的出现,没有表情,更不会表态。多么像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冷漠地围观着,面无表情,下一个被围观的也许是自己。老磨是古老民族留下来的传统,还代表着历史的某种循环。它不思进取,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落后。②2
然而代表着传统的老磨也代表着洼狸镇的过去,虽然它轰隆隆的惹人烦,但它却是洼狸镇人的心灵依靠。就像封建的旧社会,封建社会窒息着人们,可人们却总希望天子能够保护自己。老磨就是这样。这种神秘使它与世隔绝,事实上它就是无数的痛苦和反复的根源,横亘在抱朴等改革者的面前。它这座大山,需要充满勇气的知识分子以新的精神觉醒来进行价值观的重塑。张炜在这里表达了“共时性”的历史观,指出了“老磨”这样的存在是历史停滞的根源。
(二)历史的清波——芦青河意象新探
在洼狸镇鼎盛时期,芦青河是承载着经济效益、生活富足的一条河:
“当时这里是来往航船必停的地方,船舶在此养精蓄锐,再开始新远航。”②32
随着芦青河的衰亡,洼狸镇也走向没落,变得又浅又窄,直到干涸。片片白色的帆影,也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从此以后:
“整个镇子都变得懒洋洋的。”②5
本来是可以“出逃”,却变成了“循环”和封闭:
“人们眼瞅着一个大码头在慢慢干废。”②5
对于芦青河的干废,人们无能为力,渐渐消极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岔路口中,芦青河,洼狸镇的“母亲河”,从此陷入苦难的循环。河代表着出走,代表着与外界的沟通。自从芦青河干废后,洼狸镇就开始禁锢自己,走不出黑暗,也走不进新生。甚至可以说,它原本还想挣扎,长时间的徒劳无功,它放弃反抗,心平气和甚至心安理得地自甘堕落。它兀自地旋转着,甚至是自得其乐。这个意象同样表达了张炜对于历史共时性的无奈,也象征着走失了自己的中国。经历了土改、浮夸风、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在反反复复中筋疲力尽,她的心千疮百孔,对于苦难的发生麻木中还是有一丝疑问。芦青河真的永远干涸了吗?其实它并没有选择自取灭亡,它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它在等待着重新走向辉煌。经历苦难之后,必定愈加珍惜迟来的光明。我想张炜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停滞,芦青河的停滞,恰恰代表着即将到来的新生。
二、出逃黑洞——“出逃”意象新探
(一)长河的航向——古船意象新探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船”,张炜进行了创新。洼狸镇的古船是艘战船,出土时战弦已朽,唯剩一条六丈多长的“龙骨”:
“船舷已朽碎无存,只剩一条六丈多长的龙骨。”②51
张炜不再局限于小我。把苦难多灾的中国比作汪洋中行进的“古船”,在波涛汹涌中一直前进。芦青河就好比“历史的长河”。这条河各种险滩交错,封建民族文化盘根错节,还有封建宗法思想的侵害,这只大船,终于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翻了船。而这条河,也在慢慢干废。
一开始,镇上的人不关心它。洼狸镇只有隋不召为它忙前赶后,他说老船想家,它在哭。后来摆在省城,连外国人都去看它,它老家倒无人去看。这表现了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自己家的宝贝自己不关心。它的人民犹如行尸走肉,没有目的地行走向前,离它越来越远。这让我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 ,为什么八国联军可以掳走那么多我们自己的宝贝,为什么我们受尽了蹂躏?幸好这艘“船”最后有了救。不仅有了《共产党宣言》、《海道针经》和《天问》这样的指南针被重新发现打捞,而且还一位优秀的舵手,在经历了恶、毒、怪、仇人的作怪后,作为正人君子代表的隋抱朴登上了历史舞台。我相信“古船”对于中国也是个很好的信号。果然,随着地下河的发现、赵炳被刺、小葵儿子的出生——无不代表了民族新路开拓的急切需求。而抱朴正是这样一个开拓者的形象,驾驶着曾经的“古船”,航行在未来重新恢复生机的芦青河上,正迎合“出逃”主题。“出逃”是一种叛变,对传统的、愚昧的、无知的叛变,它代表一种新生,代表敢于打破现实的勇气。而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原因,也正是“古船”未来的出路。
(二)科技的威力——变速轮意象新探
李知常为代表的李家知识分子群体,在那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年代,一直处于受打压地位。对于变速轮,李知常倾注了很多希望。变速轮安装成功后,带给了人们极大的震撼:
“它几经变速,带动老磨悠悠地转动,‘呜隆呜隆’的声音更大了,好像那遥远的雷鸣越滚越近……人们终于明白了:这个老磨屋永远结束了木勺扣绿豆的年代。 ”②20
而变速轮的发明也不是一帆风顺,象征着科技、知识、进步的变速轮受尽了打压和阻挠,而李知常本人也差点因为少时的那场“错误的”行为而陷入颓靡,多亏了隋不召出手相救,加之见素横加阻挠:
“我要你停住,我要你停住。”②35
而铅筒事件的影响也是绵延深远的,可见科技的威力之大。最后甚至伴随着洼狸镇“出逃”的代表、最美的浪漫主义之花——隋不召的灭亡。隋不召为了救忘年交李知常,最终没有敌过冰冷的机器。科技有着阻挡一切的力量,冲破一切的不可逆趋势,出逃(隋不召)为保护理性(李知常)做出了牺牲。似乎在洼狸镇的未来,理性和知识是主宰。“变速轮不能等”,这是李知常的心声,也是有识之士的心声,甚至是历史的心声。不能等的不仅是变速轮,还有爱情,人性、理性的复归。丧失了理性的洼狸镇(中国),经历了疯狂和极端,终于抓住了理性和知识。前路漫漫,总归是找到了希望。
(三)激流的暗涌——地下河意象新探
一天,洼狸镇传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
“大约是在一个月之后,地质队宣布了一个秘密:差不多正对着芦青河的一百多米深的地下,还有一条河。 ”②292
每个人都是异常的兴奋,认为作为古镇守护神的芦青河,其实并未走远:
“它没有抛弃这个镇子,它还在地下澎湃。”②2
而其实,铅筒、变速轮和电影——这些代表着现代科技的物什都是伴随着地下河的发现而来的。地下河送来了新鲜玩意,可以说它是芦青河的替身。芦青河也舍不得镇子,希望为镇子带来些希望——洼狸镇短暂而辉煌的过去,还有外面的世界。芦青河随着民族生命力的沉默失语而陷入枯竭,它没法再找准自己的脉搏。而随着新生力量的崛起,理性、人性这些属于人自身的美好品质必定复归,这正是新生的昭示。对于芦青河的未来,我相信地下河的力量。诗性终又蔓延在文中,希望在复苏。
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有着循环往复的意味。观察和思考往往可以让我们站在更为可观的角度看今天。借助对意象的研究来挖掘张炜的历史观,体味张炜怎样解读民族千百年来落后愚昧和人性的失落,从而多角度探寻《古船》深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
注释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296.
②张炜.古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
[1]张炜.古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375.
[2]蔡世连.古老土地上的痛苦选择——论张炜《古船》的文化意蕴[J].当代文艺思潮,1987,28(4):140-148.
[3]雷达.民族心史上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J].当代1988,30(4):12-20.
[4]罗强烈.思想者的雕像:论《古船》的主题结构[J].文学评论,1988,34(1):10-15.
[5]吴方.“历史理解”的悲剧性主题——《古船》管窥[J].当代作家评论,1988,30(1):19-30.
[6]张晓岩.《古船》与现实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1988,40(6):51-60.
[7]曹增渝,秋野.众说纷纭的 《古船》[J].作品与争鸣,1988,41(6):45-50.
[8]布白.《古船》争鸣扬波[J].作品与争鸣,1988,41(6):50-59.
[9]冯立三.历史和人的全面凸现[J].作品与争鸣,1988,41(6):60-68.
[10]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