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的母亲形象解析
2015-10-27王莹
王 莹
(新乡学院 大学外语部,河南 新乡 453007)
《追风筝的人》中的母亲形象解析
王 莹
(新乡学院 大学外语部,河南 新乡 453007)
本文通过分析《追风中的人》中两位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母亲形象,进一步分析了战争带给阿富汗人民的痛苦与灾难,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要表达的另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母亲形象;国家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塞尼的作品。故事以风筝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的一段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以男性为主,女性在这部小说中鲜有正面描写,但女性母亲形象却是小说结构的骨血,让故事更加生动,充满温情与感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来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说的主题。
一、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主要有两位,一位是阿米尔的母亲——索菲亚·阿卡拉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无论是人品还是外貌都是喀布尔数得上的淑女。更重要的是,能够娶到这样的妻子,让阿米尔的父亲感到骄傲。小说中阿米尔母亲的描写次数不多,但却美好、高大,令人尊敬和敬仰。
另一位是哈桑的母亲莎娜芭。她年轻貌美却声名狼藉,嫁给了比自己大19岁的残疾哈扎拉人阿里。因为母亲的坏名声,小哈桑从小就被人嘲讽、受尽鄙视与凌辱。
最后一位隐含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即阿富汗。对于阿富汗人来说,他们的祖国是他们曾经的家园,富饶、安宁,但是战争带给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是满目疮痍、流离失所。阿米尔生活在地球上另一片土地,他曾经试图忘记阿富汗,但是当他重新站上这片土地,他感到脚下的阿富汗发出低沉的声响,他没有忘了阿富汗,阿富汗也没有把他遗忘。[1](P233)他与这片古老的土地骨血相连,就像母亲与儿子,无论身在何方,永远无法割断血脉的联系。小说正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向读者展示了阿富汗社会30年的社会变迁。
二、母亲形象的“缺失”
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产时因为失血过多而离世,阿米尔对母亲的印象停留在父亲书房里的那张照片,“脸带微笑的妈妈穿着白色衣服,宛如公主”。[1](P5)每当想念母亲时,阿米尔就阅读母亲留下来的书籍,他认为这些书是联系他和母亲的纽带。当他向父亲问起时,父亲也总是简单的说“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成年后的阿米尔返回喀布尔时遇到了一位母亲的同事,老人回忆了与母亲相处时的几个细节,令阿米尔激动不已。[2](P68)这一切构成了阿米尔对母亲的全部了解。母亲角色的缺失使阿米尔失望、孤独、没有安全感。
莎娜芭的形象更让哈桑沮丧,她在他出生七天之后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在一次哈桑和阿米尔走过军营区去看电影的时候,一个士兵用下流污秽的语言形容哈桑的母亲,令哈桑难过不已。无论哈桑还是阿米尔,他们对母亲形象的描绘都是出自他人之口,这也是母亲形象的“缺失”带给他们的失落与悲伤。
国家政权的不断更迭、战争不断是导致国家这一母亲形象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小说当中,人们失去国家母亲的痛苦正是通过父亲和阿米尔背井离乡去美国,又回到阿富汗去救索拉博的经历展现给读者的。
三、必不可少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每一个人生命源泉和精神依靠。结束流浪回家的时候,她的长袍下面是个牙齿掉光的妇女,蓬乱的灰白头发,手臂上生着疮。更糟糕的是,她的脸上到处是人用刀划下的刀痕,一副丑怪的样子。[1](P204)哈桑是善良的,他原谅并重新接纳了这个曾经抛弃自己,声名狼藉、肮脏丑陋的母亲。并最终和母亲重新生活在一起,直至她终老。
即使国家满目疮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抛弃她。小说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的情感。昔日的喀布尔商店宾馆林立,风筝铺也是阿米尔和哈桑经常光顾的商店。现在的喀布尔到处都是废墟和乞丐,代替街道上散发的烤肉的味道的是柴油的味道。对于阿米尔来说,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友,却发现他潦倒凄戚。尽管如此,相信对每一个移居海外的阿富汗人来说,这里都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无法切断的根,都希望看到祖国停止战争,重新恢复生机。
小说中的阿米尔急于得到身份认同,也和必不可少的母亲形象有关。他父亲认为是他的出生害死了他的母亲,所以他认为父亲从情感上对他有仇恨和敌意。从身份和社会地位而言,父亲感觉更加亏欠私生子哈桑,驱使阿米尔为了获得身份认同陷害哈桑。成年之后,阿米尔随父亲流亡美国,一定饱受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人情冷暖。只有祖国强大,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
四、小结
小说中的两位母亲形象,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争前后的阿富汗。战前的阿富汗犹如阿米尔的母亲,高贵优雅,令人敬仰爱戴,只存在于亲人、朋友对她的怀念之中;战后的阿富汗更像是哈桑的母亲,声名狼藉、饱受凌辱、满目疮痍,但最终却仍是回到了儿子和亲人的身边,共享天伦直至仙逝。这似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国家能回到阿富汗人民的身边,人民保护国家,国家也庇佑人民。
[1]李继宏.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一妹.《追风筝的人》中女性形象解读[J].北方文学,2014(5).
[3]曾志宏.《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对身份认同感的追逐[J].电影文学,2014(4).
I06
A
1007-0125(2015)11-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