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叶韵”涵义的辨析

2015-10-27段维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韵脚押韵读音

段维

对“叶韵”涵义的辨析

段维

内容提要

叶韵是诗词创作和诵读中最基础的也是核心的概念。但对叶韵的理解却存在着误区。本文通过对叶韵概念的辨析,通过对诗词实例的求证,力求厘清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叶韵又称叶音或叶读,“叶”字此处读xié。叶韵本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因音系跨代之后,读前代之韵文无法相谐押韵时,而改变其读音使其与读者所处之年代读音相统一的一种变音读法。其二是指做韵文时的韵字相押,即等同于“押韵”的概念。本文所论的是“其一”所指。

由于时代局限,先秦时期既无韵书,又对汉字的读音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以至于随历史变迁,某些汉字的读音变化巨大却无其流变的记载。后人读先秦韵文,有些地方便会感到不押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一字的读音,使之谐合押韵。晋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读之例,而南宋吴棫的《诗补音》和《韵补》始集叶韵研究之大成。朱熹则在吴棫的《诗补音》基础上,完成了《诗经》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诗集传》,对《诗经》的古音进行了全面探索。而后元明清各代皆以朱子叶音为正宗。这种对字的读音的改变一般是主观的,像《诗经·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别叶音“谷”、“空”,大为人所诟病。明末清初,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现代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而构拟出古音。不过,“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其中也有确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关系、韵部的分合嬗变之处,如“下”叶音“户”,此二字的声母在上古确实都在“匣”纽,韵部按谐声皆在“鱼”部。南京大学教授刘晓南认为叶音大多反映作音者当时的方音。

当前,一些吟诵者或吟诵研究者,在吟诵旧体诗词时仍然沿用叶韵的传统。但对叶韵的理解较为宽泛与模糊。如张本义先生在其《吟诵拾阶》中重点谈到了叶韵问题。他的举例是: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中的“儿”字,在诗中押的是平水韵“支”韵,如果读成ér则与“期”不叶,故依传统叶读为ní,以与“期”同韵。

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古典诗词之诵吟歌唱》系列讲座中,也多次提到叶韵问题。他讲到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中的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时说,为了叶韵,“涯”改读作yí;还说到“涯”字查韵书(平水韵)本就属于“支”韵,不属于“佳、麻”韵。王伟勇教授在这里可能是记忆有误,因为“涯”在平水韵中分别属于“支”、“佳”、“麻”三个韵部。

另有周汝昌先生在讲解苏轼之《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时,特地讲到了韵脚字的叶音。先看词的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周老先生认为:“本篇韵脚诸字,应依古音(今地区方言犹然)读‘马亚’之辙:夜,读如亚;麝,读如啥;也,读如亚;社,读如啥;野,读如亚。则诸调上口,无复滞碍。”周老先生提到的“古音”应指中古音,显然是依平水韵叶音的。但有一点要跟先生讨论:“麝”、“社”应为上声,读如“杀”(而“啥”字在平水韵里是平声)。先生也许使用的是方言的读音吧。

另在辞赋文体之中,类似的叶读押韵的情况亦不少。如唐韩愈之《复志赋》有句:“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其中的押韵字“南”,此处便需叶读“尼心切”。如西晋陆云之《喜霁赋》有句:“朱明启候,凯风自南。复火正之旧司,黜后土于重阴。”这样“南”便与“心”、“寻”等韵字相押。再如唐浩虚舟之《行不由径赋》有句:“想乎尘满荆扉,草迷荒野。追游不慎其经历,咫尺固难于出处。钟山石上,杖藜之意殊乖;蒋氏庭中,携手之期顿阻。”此处之韵字“野”,应叶读“承与切”。尽管这样的读音在平水韵中找不到,但依上古韵叶读之后,“野”、“处”、“阻”就可以比照平水韵之“语”韵来相押了。其实,先秦上古字中,“墅”字即同“野”字。

而下述两种情况则不应算作叶韵:

第一,某些韵脚字的现代读音与中古读音不一致时,选用中古读音,不算叶韵。这又分三种情况:

(1)平水韵中的某个韵部就只有一种读音的,如:上面提到的李益《江南曲》诗中的“儿”字,平水韵本来就只读作ní,这就不能称为叶韵。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的“斜”字,现代读音是xié,而平水韵本来就只读作xiá。

(2)某些平水韵中的读音在词韵中被归并在同一个韵部。如周汝昌先生提到苏轼之《蝶恋花·密州上元》词中的“夜、麝、也、社、野”,在中古音系中,其韵母皆属“麻”(开口呼三等韵),无非是声调有上声与去声的区别而已。这几字在平水韵中分别属于去声“祃”韵和上声“马”韵,但词韵已归并于同一个韵部里了,显然就不是叶韵。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诗中“回”、“梅”二字,按现代读音分别读作huí和méi,就显然与整首诗韵不相押,就是读作平水韵的“灰”韵部的第一分项(词韵的分类),也不押韵。这时候就要习惯性地“靠读”为该韵部的第二分项(词韵分类)的读音,分别读作huái和mái,这样就自然与整首诗韵相押了。

第二,某些韵脚字的中古读音本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多音字,选用其中一个读音来押韵的,不算叶韵。前面提到了王伟勇教授说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中的“涯”字本来就有yá(属于“佳、麻”韵)和yí(属于“支”韵)两类读音,选用其中某一个读音就不算叶韵。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上所述,仅是笔者学习过程中即兴感发的一孔之见,现不揣浅陋示人,目的在于就教方家。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首届荆楚聂绀弩诗词创作奖获得者)

抗·战·诗·声

猜你喜欢

韵脚押韵读音
字词篇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韵脚怎么押?
绘画与分享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我是小字典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