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校的“慎独教育”说起
2015-10-26闫华英
闫华英
“学校文化”近些年是个热词,我想从文化办学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和做法,重点想说三个问题:为何选择“慎独教育”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为此我们重点做了哪些工作?眼下见到的收获是什么?
一、为何选择“慎独”为核心办学理念?
什么是文化?大概专家学者会给出无数个回答,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理解中的文化就像一头洋葱,最外面的一层是物质文化,逐层剥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剥到最里面让人流泪的那层就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精神文化了。所以说,文化的力量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以文化立校的根本缘由。
2007年,我校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儒家“慎独”思想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七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慎独原有的自律、自省的层面上,而是在传承中注入它时代的特点,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通过慎独教育使师生从“被管理、被发展”走向自主管理和主动发展,使他们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
慎独,是儒家一种反求诸己的思想,是以心治身之法,它既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内省为基础、以完善自我为目标的过程,所以我们把慎独的精髓概括为“自律、自省、自强”。
“让自律成为品质、让自省成为习惯、让自强成为追求”这一慎独文化核心理念的确定,就是要帮助师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甚至要超越自我,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而这个目标在近年来也非常清晰地用慎独的精髓统率师生员工的思想,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激励师生员工的热情,培养师生员工的自律、自省、自强意识和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慎独文化来润泽学校里的一切事物,真正实现文化育人、文化办学的目标。
二、重点做了什么?
从出发点“让学生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到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个过程就是文化于有形的过程。在学校文化管理体系中,毫无疑问,教师和学生是“文化于人”的两大对象。
(1)关于教师
有句老话“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个体的多样性,教师的“三观”,还有教育观、人才观等等都存在着差异,而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员工共同的教育行为,并最终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更重视教师关于价值观的熏陶,使得教师个体与学校“性相近、习相投”。
有人问我如何解读学校提出的“木兰文化”,我的理解是:我国目前小学女教师所占的比例甚高,所以我们深知抓好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还是寄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灵魂高尚的木兰花,都凸显了教师教育的思想与内涵。
无论是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还是在实际中我们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分析,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尤其强烈的,所以,我们认为“爱与责任”不是“管出来的”,而应该是一种自我激活、唤醒。这些年我们竭力构建教师个性化主动发展模式,通过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来确立“文化管理”策略,从而使教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走向自觉。2007年,我们就提出了“打造魅力校园、修炼魅力教师、培养魅力学生、享受魅力人生”,要求教师从人格魅力、学识魅力等七个方面进行内功修炼。 前不久,我们举办了“木兰花开”魅力女性颁奖礼,共评出了19位先进代表。除了魅力教师,还评选了魅力女儿(儿媳)、魅力妻子、魅力妈妈。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心中的先进人物已不再是为了工作抛家弃子,牺牲家庭和生活,甚至拥有种种不幸的人。我们更加推崇能够把生活与事业两者的关系平衡好,因为这样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我们也才能够享受职业的幸福。
(2)关于学生
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追求“社会本位论”“学校本位论”,而是要强调促进人的发展的“本体性价值”,这才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开展三个“自治”:自定公约、自主岗位、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对学校教育管理从“认同”走向“内化”,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而“我的学习方法推荐”、“我喜欢的游戏”、“毛眼眼看安全”、“我的生活创意大赛”等活动,都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成长空间。
(3)关于课程
“打造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我们课堂文化建设的主题。我们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邀请了北师大张冬娇教授做指导,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把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深刻感受和体会学校文化。
我们确定了“课堂提问”“教师理答”“语言流动”等12个观察视角和环节,从量化观察到理性分析,我们始终坚持“课堂实践文化、研究精进课堂”的原则。而随着教师课堂观察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升,教师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解也愈加深刻,我们研究制定了《成长课堂——教师行为标准》和《成长课堂——学生行为标准》,从多方面积极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有效”与“高效”自觉化。目前,从课程的视角来看,基本形成学校文化—教学管理文化(校本研修文化)—课堂文化—课堂教学行为标准的操作体系和逻辑线索。为此《中国教师》杂志曾对我校的此项校本研修工作做了深度报道,并组发了学校教师四篇研究论文,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当然,对于课例研究,也有一些同志提出疑问,说一节课用十几个量表来进行观察和诊断分析,是不是有些太复杂?我想套用老子一句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追求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还是仅仅停留在凭着经验与直觉来判断我们的课堂。没有科学的研究,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就会缺少理论支撑,没有理论支撑,我们的有效与高效也只能停留在表层。我们的一位老师一节课上提了74个问题,当观察小组的同志告诉她时,她都不相信。就像我们教研室刘建彬老师讲的“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就像西医问诊,一张张量表就像一张张化验单,比传统中医式的听评课方法更加有理有据地、清晰地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关于环境
2010年,我校在校安工程中重新翻建了校舍,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如何摆正学校物质条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呢?我不否认硬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思想。我校以蚕宝宝化茧成蛾生长的过程,寓意着一个人的成长,当我们把它与慎独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它就具有了深刻的教育内涵。
三、我们的收获
“慎独教育”七年中,最大价值就是重塑了师生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为师生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逐步形成了适合我们的价值取向,拥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慎独”,不仅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
这,仅是我们近年来所取得的一张成绩单,但我们认为,在这里,教师所拥有的团队幸福感、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还有孩子们从点滴中感受成长的那份快乐与满满的信心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全区越野赛,2010年我校17名,2011年我校第10名,2012年我校第4名,今年,我们拿了第1名。当孩子们纷纷拿着奖状跑来让我签名的时候,作为校长,我知道这其中包含着我的老师们付出的多少努力。在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老师们自己出资设计办公室里的休闲区、生活区,等等,这都体现了学校教师积极主动的团队精神……而所有这些不是校长要求出来的,也不是制度规定出来的,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慎独文化自主、自强的思想精髓内化为教师行为在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
关于孩子们的成长,有好多感动我甚至引发我思考的小故事。去年五月,六年级的三位学生找到我:“校长,我们有一件事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原来,他们班一位同学的妈妈因病过世了,父亲打工也受了伤,家里很穷,他们已经组织班内的同学捐了七千多元,他们希望能通过校长的号召来让全校同学为这位同学捐款,并且还向我介绍了这位同学在生活中在学习上等方面的一些优秀表现,他们认为是值得全校同学学习的。我们的慎独教育不就是希望孩子们从“被呵护”“被管理”中走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