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2015-10-26邹林

新课程·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会新课改主体

邹林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改革潮流中。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教师角色,改变以前在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合作,倡导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搞好我的思想品德新课堂。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思

目前,学生的主体思想已经被教师接受,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够,原因在于教师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他们围绕着自己的思维转,缺乏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学校考核教师的法宝。这样教师就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收教学中的知识点,这样课堂显得单调而无味,很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的新课改相违背,同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我们在教学关于遗产的继承时,很多教师就把教学内容框死,让学生单纯地背遗产的继承顺序,简单的举例,没有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导致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把握不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看书之后,大胆地想和说,同时,我们要尊重、鼓励学生,让他们在乐学中体验到被尊重以及主体地位。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话语权,只是一味地听取教师的讲解、记笔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合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当然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承担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1.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珍爱生命”这一章节时,用多媒体展现“5.12”汶川地震及某客轮翻沉事件等实例,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法律的目的,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用现实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从而发挥其主体地位。

2.合作双赢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这说的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做事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小组协作,激发他们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克服教师力量单薄、精力不够等现状,让生教生、兵教兵,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及相互管理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相互交流、学习、沟通、协作、探究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优势、潜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挖掘与开发。从上学期开始,“导学案”也成为我校先学这一环节的主线,它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操作性,体现“独学—对学—群学”这一学习过程。导学案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研究,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桌商量解决,再小组交流、碰撞、分享,最终达成小组共识。这样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优生的意见替代多数学生的想法,使全体参与,人人都有成为教师心中的焦点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它埋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下,我们必须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由“要我学”发展成为“我会学”“我要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看他这节课学到多少。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教会学生看书,吃透教材,万变不离其宗,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其次,教会学生提问,提问看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很多学生看书了,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一些有用的问题。如果学生通过看书之后,提不出问题,那我认为就是大问题。在学会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游刃有余。再次,教会学生答题,记得我在一本语文杂志上看见这样的一篇文章,用数学公式解答语文题。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也应该教会学生提取信息及如何答题,纵观历年来的中考,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上做得不够好,他们不能提取关键信息,导致答题找不到方向,因此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时失分较大。比如,今年的中考第四题“活动探究题”,通过这材料,很多学生都没有把握住,题答不到点子上,第一个小问题应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或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讲,第二个小问题还是就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论,而很多学生由于提取信息的能力偏弱,失分较大。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新课改要求下的素质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的,真正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 韩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会新课改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初恋教会我们爱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