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式教学”例析

2015-10-26申林静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琵琶行年少时启发式教学

申林静

“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可谓“启发式教学”的先驱。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意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笔者十分认同这个教学真理。通俗来讲,“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爱学、会学,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并转化成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个“转化”上,而 “启发”“引导”是“转化”的关键,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唐宣宗李忱“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语可见其影响之广。对于《琵琶行》的教学,如果笔者照本宣科地满堂讲授来完成教学重点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儿,但如果这样,教师讲得再热火朝天,学生还是冷若冰霜、麻木无感,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一番尝试。

在落实“音乐描写技巧”这个知识点时,笔者通过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音乐声虽听得见却看不见,摸不着,假如是你,准备怎么去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思考成果;再如,“你通常怎么形容鞭炮声响”?“噼里啪啦”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回答,进而引出学生对“拟声词”的探讨。这样去引导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却是笔者得到的“千金不换”的大收获。

“启发式教学”带给笔者的另一大收获是教师应大胆突破教条,放开思维,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运用课文资源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三观”。在《琵琶行》中,笔者注意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的特殊性。琵琶女年少时技艺超群,红极一时,且又容貌出众,可谓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但结局却很有一些凄凉,原因何在?学生应该很感兴趣。一开始还有点担心“离题太远”,不是主要内容,怕引导得“旁逸斜出”,孰料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思考,纷纷发表观点。

有学生认为是琵琶女不读书,缺少思想,不能把生活过得有滋味、有内涵、有深度,太肤浅才导致如此结局。

有学生认为因为琵琶女年少时过得非常奢靡,“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是一种狂热无极的画面,丝毫没意识到一分一厘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下场凄凉理所应当,未必不是“因果报应”。

有学生认为她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在年轻有才又有貌有钱的情况下没有为未来“颜色故”时无所依靠做好准备,目光太短浅。

还有学生认为是她的性格所致,她喜欢被人追捧的感觉并且放纵自己的这种感觉,有些“任性”,“暮去朝来颜色故”了还在怀念昔日的繁盛,执迷不悟。

还有学生认为她心态不好,不懂得调适自己,过去的已然过去,她却无比沉迷,“梦啼妆泪红阑干”只能徒增伤感,折磨自己,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她嫁人嫁得太晚,荒废了自己的青春,找不到欣赏自己、真心爱慕自己的另一半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错误。

…………

有很多学生虽然没有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来看待琵琶女的凄凉晚景,但笔者还是被学生独特的见解“惊呆”了,感到了课堂无限的活力,这种活力是须要去“启发”“引导”的。在学生的热烈参与下,笔者不禁融入其中,跟学生一起分享了叶芝的经典诗歌《当你老了》,席慕蓉的诗歌《一棵开花的树》,笔者年少时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些被华丽的光芒掩盖了痛苦悲伤的明星等,一节课下来,没有教条,没有“老三样”,师生畅所欲言,共同拥有了意想不到的“别一番天地”。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应选择后一种做法,而“启发式教学”正是“授之以渔”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对《琵琶行》的尝试性教学,笔者体会到了在课堂上创设问题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尽可能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力求学生学有所得,身心健康。endprint

猜你喜欢

琵琶行年少时启发式教学
随 想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