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有声思维法研究综述
2015-10-26钱露露
钱露露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有声思维法(think aloud method)亦称“有声思维调查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记录和调查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认知行为状况或认知操作过程,是当前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收集研究数据的常用方法。由于有声思维法是目前探索语言思维过程中最为有力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外语教学研究向认知思维过程方向的纵深发展,有声思维的作用和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外语研究者所关注和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始终方兴未艾,在外语听力、外语阅读、外语写作、外语翻译等研究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三十余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有声思维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实施状况和取得的成绩,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探明这一方法在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一、有声思维法与外语听力研究
国外有关外语听力中的有声思维研究主要有O’Mally,Chamot﹠Kupper(1989)、Vandergrift(1997,2003)、Goh(2002)和水田澄子(1995,1996)。 O’Mally,Chamot﹠Kupper是最早将有声思维法引入外语听力研究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西班牙人的英语听力理解过程可以分为知觉处理、切分和利用3个阶段;Vandergrift(1997,2003)研究了加拿大人学习法语时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Goh(2002)研究了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在听力过程中所使用的听解策略;水田澄子(1995,1996)则是研究了中国人学习日语时所使用的听解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对象所使用的前5位听解策略分别是“确认问题”、“替换”、“推测”、“评价内容”和“确认·认知所听材料的结构”,遇到听解问题时会有效使用“确认问题”和“推测”的听解策略组合。
我国学者对有声思维法在听力研究中的应用也予以了一定的关注。如陆国君(2000)、郭纯洁(2007)、刘芳(2007)等人讨论了有声思维法在听力过程研究中的应用。陆国君(2000)采用有声思维法对12名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听力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了受试者在听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技能训练;郭纯洁 (2007)、刘芳(2007)将外语听力的理解过程分为低级过程和高级过程、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指出有声思维法在调查外语听力的低级和高级过程方面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在外语听力理解的微观过程研究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苏远连(2003)、尹松(2005)、钱露露(2015)等人讨论了有声思维法在听力策略研究中的应用。苏远连(2003)以外语初学者为对象,证实了中国外语课堂环境下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尹松(2005)以华东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探讨了专业学生在听解过程中所集中使用的听力策略——“确认问题”和“推测”;钱露露(2015)的实验结果与尹松(2005)基本相同,指出“确认问题”策略的频繁使用主要是因为现有教学方法的不尽合理,而改变听力课现状的关键则是要在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地导入“推测”策略。
通过回顾发现,国外学界有关外语听力中的有声思维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相对较为丰富,相比之下我国的此类研究则是在21世纪以后才逐步展开,尽管相关研究涉及英语、日语等多个语种,但成果总量仍显较少。从国内研究成果的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有声思维的听力过程研究,而对于外语听力的策略研究则相对少见。因此,应用有声思维进行外语听力的策略研究,在我国仍有较大的研究前景和开拓空间。
二、有声思维法与外语阅读研究
国内外有关外语阅读中的有声思维研究主要分布在外语阅读的过程研究、外语阅读的策略研究和影响外语阅读的因素研究这三个方面。在外语阅读的过程研究中,以Horiba(1996)的研究最具影响力。该研究应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学习者在外语阅读中的理解过程。研究认为,母语阅读者更多地关注高层次的过程,而外语阅读者则更多地注意低层次的过程。在外语阅读的低级和高级过程研究方面,Rossomondo(2007)采用有声思维法调查了外语阅读中词汇线索对西班牙语未来时态习得的影响作用;而邹启明(2001)则是对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大学生进行了外语阅读篇章处理模式的有声思维实验,发现了4种篇章处理模式,其中以综合处理模式最为有效。在外语阅读的宏观和微观过程研究方面,邹启明(2004)进行了二语阅读者的阅读目的是否影响其篇章处理策略的实验研究;林维燕(2006)则是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对短语成语的在线理解过程。
在外语阅读的策略研究方面,Block(1986)运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分析了二语(英语)学习者的论述文阅读处理模式和策略;Winograd﹠Hare(1998)系统解释了阅读策略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施教方法;Oxford(1990)和 O’Mally ﹠Chamot(1990)分别强调了有声思维对研究学习者阅读策略的重要性;文秋芳(2003)等人提出了策略分类的二分法方案,分别把策略分为直接·间接策略、语言学习·语言使用策略和管理·语言学习策略;谭利思(2004)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对英语习语的理解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受试者对外语习语的理解是通过多种策略的综合使用而实现的。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探明了学习者在外语阅读过程中所集中使用的阅读策略以及阅读策略内部各种因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影响外语阅读的因素研究方面,Carrell(1989)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分析了元认知注意与外语阅读的关系;Davis﹠Bistodeau(1993)把有声思维应用于一语与二语阅读的差异研究;Kern(1994)和Hawras(1996)使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外语阅读中心智翻译的作用;Leow(2001)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外语阅读中印刷效果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将有声思维法应用于外语阅读的因素研究继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总之,通过梳理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外学界对于外语阅读中的有声思维研究具有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研究工作起步较早,研究历史相对较长,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二是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亚洲等其他地区的研究活跃度相对较低;三是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过程和策略研究,而对于影响外语阅读的因素研究则相对少见,其中对于影响中国学生外语阅读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更是缺乏。因此,应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进行阅读因素研究是我国目前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研究领域,亟待广大外语研究者充分开发。
三、有声思维法与外语写作研究
国内外有关外语写作中的有声思维研究同样集中在过程研究、策略研究和因素研究这三个领域。在外 语 写 作 的 过 程 研 究 方 面 ,Bouchard(1996)、Wang(2003)、Yang﹠Shi (2003)、Mahfoudhi(2003)、Castro(2004)、Stevenson(2006)等人进行了大量测试,着重探讨了母语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受试者在外语写作过程阶段中的认知处理过程和方式。其中以Wang(2003)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Wang(2003)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不同外语水平的写作者在外语写作时母语对他们的影响。通过分析受试者有声思维记录数据发现,语言转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受外语水平的影响,并且写作者的外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其写作方法和思想质量。
在外语写作的策略研究方面,Johnson(1992)、Roca de Larios(1999)、La Pena﹠Maria(2001)、Qi(1998)等人展开了对于集体·个体策略以及宏观·微观策略的深入探讨。其中,Johnson(1992)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外语高水平写作者在组句中的写作策略;Roca de Larios(1999)调查分析了外语写作中重构策略的应用情况;La Pena﹠Maria(2001)调查了专家写作策略与大学生写作策略之间的差异;Qi(1998)则是调查了外语写作中影响语码转换策略的各种因素。通过上述研究证明,在外语写作的策略研究中,有声思维法是迄今为止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有声思维法能够帮助研究者获得更客观、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外语写作策略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影响外语写作的因素研究方面,Victori(1999)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写作知识对西班牙大学生外语写作的影响;王文宇、文秋芳(2002)采用有声思维和回顾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母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Lee(2002)调查了外语写作中关于连贯性的教学对外语写作的影响;Diab(2005)调查了外语写作中ESL教师和学生对反馈技术的看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Li(2006)则是调查了二语写作中文字处理方式对作文评分的影响。从以上研究成果的内容来看,外语写作中的因素研究大多是在探索母语的影响以及影响各类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制等问题。
通过回顾不难发现,外语写作中的有声思维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在过程研究方面,写作过程的划分尚无定论;在策略研究方面,微观策略研究尚缺乏权威性的典型研究作为范式;在因素研究方面,母语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研究尚不多见,有些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由此可见,外语写作中的有声思维研究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外语研究者去发现和探寻。
四、有声思维法与外语翻译研究
外语翻译中的有声思维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 。 代 表 性 研 究 主 要 有 Krings(1986)、Dirnitrova(2005)、Atari(2005) 和 Jensen(2002)。 其 中 ,Krings(1986)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探索,他认为有声思维是最自然、最适宜于探究翻译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Dirnitrova(2005)比较了不同翻译水平译者的翻译过程,特别是专业能力和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Atari(2005)调查了沙特阿拉伯翻译专业本科生所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初级译者主要使用语言策略以应付词句层面上的语言转换,推理等其他策略的使用相对较少;Jensen(2002)则是调查了文体对翻译的影响。研究认为,与文本的语言相比,文本的文体对受试者的表现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到2002年的20年间,国外发表的有关外语翻译中的有声思维研究论文和著作达到了108篇(部)。
我国学界对于外语翻译中的有声思维研究也同样给予了极大关注。例如,李德超(2004)等人讨论了有声思维方法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他将有声思维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分为四个方面,即翻译策略研究、翻译单位研究、翻译述要研究和翻译方式研究;文军(2010)等人讨论了有声思维方法在翻译策略研究中的应用,他调查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指出受试者在英译汉过程中使用最多的2种策略为“监控目标语文本的准确性”和“自我修改”,而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最多的5种策略则是 “接受内在的解决办法”、“发现问题”、“汉英词典查询”、“直觉判断”和“释义源语文本”;郑冰寒(2007)等人讨论了有声思维方法在翻译因素研究中的应用,她对英译汉过程中翻译单位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翻译单位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呈直接正相关。该研究还指出,翻译单位具有动态性特征,在记忆量、熟练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不断转换的现象。总而言之,国内近30年来,有声思维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使翻译研究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有声思维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几乎涉及听力研究、阅读研究、写作研究、翻译研究等各个领域。通过对近30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中有声思维研究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弄清了有声思维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实施状况和取得的成绩,探明了这一方法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我们认为,有声思维法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做深入研究和持续推广,这一方法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况,从而促使我国的外语教学从知识型教育向思维型教育的转变。
[1]Vandergrift,L.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s:A descriptive study[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7(3).
[2]Vandergrift,L.Orchestrating Strategy Use:Toward a Model of the Skilled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J].Language Learning,2003(3).
[3]郭纯洁.有声思维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刘芳,郭纯洁.有声思维在外语听力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钱露露.有声思维法在日语专业听力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3).
[6]陶然.翻译过程研究文献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7]邹启明.中国学生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模式[J].现代外语,2001(2).
[8]文军,殷玲.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实证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