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谈译者的隐(显)形
——以日语及英语谚语为例

2015-10-26张哲蠧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谚语归化隐形

张哲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谈译者的隐(显)形
——以日语及英语谚语为例

张哲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隐形”与“显形”是美国理论学家韦努蒂提出的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况和活动。他在讨论译者的隐(显)形时,结合了“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本文以能够反映出民族及其语言文化内涵与神韵的谚语翻译为例,以日语谚语与英语谚语对比翻译为途径,评析归化与异化策略下创造出的译文,并讨论译者在谚语翻译活动中的隐(显)形。

隐形 归化 异化 谚语 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写道:

“翻译文本——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还是非小说,读起来流畅,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上的独特之处,从而显得透明,看上去反映了外国作者的人格和意图或是外语文本的实质意义——也就是说,译文看上去根本不是译文,而是‘原作’。只有这样,多数出版商、评论者和读者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①(Venu ti,1995:1)

正如韦努蒂所言,传统的翻译理念认为,一名出色的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应该让其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这名译者的存在,换句话说,译者应当在翻译出的作品中充当一个隐形的角色。这样才使得译作自然而流畅。韦努蒂认为之所以译者被要求以“隐形”的身份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是“译文作品往往被看做是派生的,其重要性次于原著,因此译者的地位也应次于原作者”(Venuti,1998:31)。

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做到在任何文体题材的译作都能使之达到一个“原作”的高度以及保持其原有风格呢?作为译者的我们是否任何时候都要充当一个“隐形”的角色呢。韦努蒂结合“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来对译者的隐(显)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本文从日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翻译入手来进一步加以阐述。

一、“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翻译的两种途径:“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②(Schleiermacher,1813/1992: 41-42)

受此启发,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中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作了如下的阐述:

“所谓归化,即减弱原文的异域情调,以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进行转换,把作者带回家。而异化将译文打上原文的风格烙印,保留其行文以及文化上的特点,把读者送出去。”③(Venuti,1995:20)

归化与异化是相对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Free Translation)的新生概念,在现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对于传统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界定较为明晰,针对翻译的目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翻译策略,进而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得到了一定认可。与传统翻译界认同“归化”翻译的潮流不同,韦努蒂对归化现象感到痛心,认为归化策略反映出“根据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而迫使外国语言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及文化价值观”(韦努蒂,1995:20-21),他后来还在《翻译的丑闻》(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倡坚持采用异化策略,以形成所谓“多样化”的语言(Venuti,1998:11)。

二、从日语谚语翻译分析译者的隐(显)形

日语谚语主要有三个来源,即从汉语引进、从西方引进以及日本本土的谚语。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从西方引进的谚语(放到下面的英文谚语中进行讨论)。首先来看从汉语中引入的谚语,这种情况下一般我们采用归化翻译法,即还原到我们汉语谚语或者转换为与其意思相近的谚语,例如:

还原为汉语谚语的:

五十歩百歩。

五十步笑百步。

肝胆相照らす。

肝胆相照。

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用归化策略转换为与汉语谚语意思近似的:

噂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说曹操,曹操就到。

猿も木から落ち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火のないところに眕は立たぬ。

无风不起浪。

三人よれば文殊の知鳪。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④

在这类谚语的翻译中,由于可以还原成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汉语谚语,所以不论对于懂日语还是不懂的读者来说,译文都非常自然,不会产生与原文风格不符的不和谐感。另外,这些言语中基本不包含日本民族或者文化特色的成分,所以在进行还原或者意义转换时,使用归化翻译法非常恰当自然。这样,译者便出色地充当了一个“隐形”的角色,符合韦努蒂对于译者的隐形的描述,又不会凸显所谓的“民族中心”或者“文化殖民”色彩。

接下来看日本本土的谚语,这类谚语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是,谚语中的本体喻体或者指代关系、逻辑性等等带有鲜明的日本本土文化特色,虽然部分谚语也可以用归化翻译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意思相近的汉语谚语,但是这么做的话会使其丧失原文的“原汁原味”以及“异域风情”,会使得懂日语的读者读完译文后感到有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例如:

花は桜木人は武士。

归化版译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虽然归化版译文能够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可是“樱花”和“武士”都是日本标志性的文化特色。将其翻译为“吕布”和“赤兔”,与原文相比,不免有种味同嚼蜡的感觉,让我们来看看异化版译文:

异化版译文1:花中樱花最好,人中武士最优。

异化版译文2:花似樱花盛,人如武士尊。

译文1虽然能够使读者明白该谚语的含义,可是文字处理给人感觉过于粗糙,没有谚语短小精悍的美感。译文2乍一看感觉有些别扭,但是仔细一品,(对于日本来说)是花就要像代表日本的樱花一样盛开,做人要像日本武士一样令人尊敬。高宁教授在《达意与传神——句子意译问题探讨》一文中曾提到意译有高低两个层次,即“达意”与“传神”,此异化版的译文不仅做到了“达意”而且更加“传神”,将异域文化自然地传递给读者,并且该译文基本符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论”,其中妙处自不必多言。再看一则例子:

医者と味噌は古いほどいい。

归化版译文1:姜是老的辣。

归化版译文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这个谚语的原意是,越老的医生经验越丰富,所以医术就越高明,而豆酱也是越陈其味道越佳。而归化版译文1“姜是老的辣”总感觉有一些贬义蕴含其中,这与原文的感情色彩南辕北辙,所以说在“达意”层面上都略有牵强,更不要说“传神”了。译文2虽然“达意”,可是却没能表现出原文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味噌”,所以可谓是“失神”。下面我们来看异化版译文:

异化版译文:豆酱越老味越好,医者越老越是宝。⑤

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异化版的译文不仅完美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其异域风情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合以上两个日本本土谚语翻译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这种异域情调浓郁的谚语时,译者的适当的“显形”同样也可以翻译出优秀的译作,甚至有时显形的译者,反而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从英语谚语翻译分析译者隐(显)形

英语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民间的生活经验等口耳相传得来;第二种是由古典文学作品衍生而来;第三种是从宗教文献中总结得来。由于英语谚语基本不存在从汉语中导入谚语的情况,反而是汉语中有一些谚语是从英语谚语引入而来的,所以在翻译英语谚语的过程中,选择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译者究竟是选择“隐形”还是“显形”就要根据谚语自身的特点决定,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实例:

Paint the lily.

此谚语字面的意思为“为百合花画像”,如果按照字面直译,其意义非常难以理解。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知识以及文化背景后我们发现,原来百合花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种公认的美的代名词,所以为百合花画像的意思就是多此一举。因其背景文化过于深奥,一般的中国读者都不甚了解,所以此处使用归化翻译效果更佳,即翻译为“画蛇添足”。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Diamond cuts diamond.

字面可以理解为“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可是如果就这样翻译出来,就是去了谚语的独特的韵味,所以本人认为此处归化翻译为“棋逢对手”或“强中自有强中手”较为合理。

下面看两则出自文学及宗教作品的谚语,

All cats love fish but fear to wet their claws.

此谚语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字面意思为“所有猫都喜欢吃鱼但却惧怕爪子沾水”,猫天性恐水,却又喜食水中鱼,稍作理解后可以归化翻译为汉语谚语“投鼠忌器”。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e.

此句出自旧约《圣经·以西结书》,原文为“Thus saith the Lord God:An evil,an only evil,behold,iscome.”⑥可以直接归化翻译为汉语谚语“祸不单行”。接下来看下一个例子,

A man’s hat in his hand,never did him any harm.

字面看上去这个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似乎比较难以理解,其实“帽子”在西方人的眼里是“礼节”的象征,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帽子”经常与“名誉”,“面子”等字眼相关。汉语中经常说“扣了一顶什么什么帽子”,“戴高帽”等等。所以此处的意思为“经常拿着帽子(礼仪),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坏处”,即归化翻译为“礼多人不怪”较为贴切。

经上述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蕴含这较大文化差异的英语谚语时,为了减少读者阅读后产生的疑惑或者是误解,最好采用归化翻译法将其转换为一个意思相近的汉语谚语,因此,在此类谚语翻译上读者应当充分做好“隐形”的工作,让两种文化的谚语的意思达到一个平稳而恰当的传递。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组英语谚语。

有一些英语谚语,在历史上传入中国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汉语谚语,或者这类谚语在汉语中根本不存在与之对应或者意思相近的谚语,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比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这是一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谚语,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其实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虽然汉语中有意思几乎完全相同的“一箭双雕”,可是如今这个谚语的异化汉译版“一石二鸟”几乎成了地地道道的汉语谚语。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此谚语的异化版翻译为:“良心是个好枕头”,译文虽然是从原文照搬过来的,不过表达的意义很容易理解,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

这是一句当代经常被我们使用的谚语,其异化版翻译为:“口含银勺出生。”“银勺”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财富,所以这个谚语用来形容那些出身于豪门望族的人。近年来也多为我国所使用。

此类型的谚语一般较难归化为汉语谚语,需要译者此时“显形”来做些加工,使之成为能让读者读出谚语“韵味”的译文。

另外还有一些英语谚语,不论是在文体风格或者是表达意义上都与一些汉语谚语出奇的一致,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进行过多处理或者加工,可以直接照搬,比如: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Habit is a second nature.

习惯成自然。

A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distant cousin.

远亲不如近邻。

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some effects.

良药苦口利于病。

A snowy year,a rich year.

瑞雪兆丰年。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When wine is in truth is out.

酒后吐真言。

Harm set,harm get.⑦

害人害己。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要具体分析其谚语的起源、意义以及风格等诸多因素。一般来说,翻译日语谚语时,从古代中国引进的谚语或者直接借用改造的谚语可以直接归化翻译为相应的汉语谚语,译者直接充当一个隐形的角色即可;对于日本本土谚语,因其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处理时译者应当扮演一个显形的角色,一般采用异化翻译进行处理加工,以保留其风韵以及意义。英语谚语方面,除了其形式以及意义偶然性一致或者背景文化过于深奥,并且在汉语谚语中能找到对应一致的,对于这两类谚语译者可以直接隐形,进行归化翻译。而其他的一些无法在汉语谚语中找到意义对应的,译者便要显形去进行一定的创造,使之成为可以理解并且具有异域情调的谚语译文。不论译者是隐形还是显形,其目的都是使谚语翻译过来的译文既能准确表达原谚语所要传达的意义,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行文格式以及蕴含的文化特色。

注释

①此处的中文译文引自《翻译学导论》.Munday,著,李德凤,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

②此处为笔者译,原文为“There are only two methods.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③此处为笔者译,原文为“A domesticating method,and ethnocentric reduction of the foreign text to target-language cultural values,bringing the author back home.And a foreignizing method,and ethnodeviant pressure on those values to 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sending the reader abroad.”

④以上谚语的译文均出自《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

⑤以上几则谚语译文均出自日文雅虎网(www.yahoo.co. jp)以及百度(www.baidu.com)搜索结果.

⑥原文出自《旧约:以西结书》七章五节,和合本译文为:主耶和华如是说:有一灾,独有一灾:看哪,临近了!

⑦以上英文谚语译文均出自《英语谚语大词典》(徐竹生,编著.教育出版社,2003.)以及句酷双语例句(www.jukuu.com).

[1]段海霞.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及翻译原则[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66-68.

[2]高宁.达意与传神——句子意译问题再探[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2):39-48.

[3]卢扬.探讨日语谚语的汉译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53-54.

[4]阎全寿.日语谚语翻译刍议[J].山西大学学报,1986,4: 85-90.

[5]朱文娟,张智.英语谚语:来源、特点及翻译方法[J].成都大学学报,2011,5:77-79.

[6]秋本守英.ことわざ研究の诸问题[J].京都文教大学人间学研究,2010(11):109-121.

[6]北嶋藤郷.英语·日本语のことわざと日本の俚谚との比较について[J].敬和园大学研究纪要,2012(21):119-144.

[7]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1980.

[8]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1995.

[9]Venuti 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10]Schleiermacher 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J].R.Schulte and J.Biguenet(eds),1813/1992:36-54.

猜你喜欢

谚语归化隐形
给你一件“隐形衣”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说说谚语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谚语趣画(一)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