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视觉化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观
——以古诗词英译本为例

2015-10-26李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篇原文

李悦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外国

论视觉化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观
——以古诗词英译本为例

李悦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外国

视觉化翻译是帮助译者摆脱原文形式束缚,进行创造性翻译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将翻译过程视为概念映射和范畴重构的认知过程,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有相通之处。由此,我们可以利用视角识解,图形,背景等认知语言学范畴来精确描述视觉化翻译的技巧。

视觉化 认知语言学 视角

一、引言

视觉化翻译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图画、关键词等手段帮助记忆原文内容,从而降低原文语言形式对译文建构的负面影响。本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进而指明视觉化翻译背后的认知基础,最后通过对古诗词各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指出视觉化翻译的优势所在,即可以帮助译者摆脱原文形式束缚,实现创造性翻译。

二、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基于经验论,唯理论与解释派哲学理论,西方传统翻译观视译者为作者的“传声筒”,认为意义是给定的,翻译应该保留原作表达方式以传达原文作者的声音。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这一颠覆性的哲学思想认为概念来源于体验。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正是因为观察到杯子里水位的高度反映了水的多少,人们才有了“高即是多,高即是好”的概念。由此,英语里才会有“feel down”(情绪沮丧)的表达。再如,人们常常以自身作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来理解外部世界,由此中文里才会有“山头”,“山脚”等说法。翻译,作为将一种语言转述为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当然也离不开现实体验。正如王寅(2005)所说,翻译是译者基于对原文语篇各种意义理解之上的,理解必定来自体验和认知。这一理解过程既包含许多共同的东西,也涉及到人们的主观认识和识解加工(construe)。

王寅(2005)提出,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六个观点:(1)翻译具有体验性:由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来源于客观世界,而翻译又是认知活动,所以翻译也具有体验性;(2)翻译具有互动性:翻译不仅需要译者与原文作者互动以正确理解原文,同时需要译者与译文读者互动以满足其要求;(3)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译者自身体验不同,译作也不可避免会染上译者的主观色彩。即,不同译者对同一语篇必然会有不同理解。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例如,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名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其中“千夫指”的理解却是因人而异。有些人将其解读为“千夫所指的敌人”,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千夫指摘的对象正是作者本人。(4)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非单词或者句子。因此,翻译应反映语篇的整体意义、主旨和风格;(5)翻译的和谐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兼顾作者、文本和读者,实现和谐翻译;(6)翻译的“两个世界”:翻译应该尊重原文所反映的认知世界和现实世界。认知世界是作者在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只有充分理解原文的认知世界和现实世界,才能准确传递原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

三、视觉化翻译及其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一窥视觉化翻译。

原文:……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老舍《骆驼祥子》)

译文1:…and his face was everlastingly as red as if it had just been slapped.(Evan King,译)

译文2:…His face was always red.(Jean James,译)

以上两段译文因译者不同的视觉化操作而形成了不同的描述。译文1的作者相较原文增译了明喻,加强了修辞效果,语言生动活泼,而译文2使用“red”一词,平铺直叙,直截了当。

Langacker(1999)认为意义并不是语言表达的内在属性,而是在语境中,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场景中经过在线识解获得的,识解是以语言表达为目的对场景的概念化。也就是说,意义不是先在的和进行解码的对象,而是需要语言使用者基于与外界的互动进行建构的,其中涉及复杂的认知运作和广泛的百科知识。Lakoff和Johnson既反对客观主义语义学(意义是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属性,是客观的)又反对主观主义语义学(意义是纯属个人的东西,他人无法得知)。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建构观来看,视觉化翻译是一种在建构原文意义和译文意义过程中依据百科知识对相关场景所进行的概念(意象)化过程,这是它的认知本质(王瑛、谭业升,2010)。

在建构译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复活或激活某个场景,这一认知过程包括明确场景结构,分派核心和背景角色等。尽管这一过程很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它却决定了译者所选择的道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译本。

四、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译者如何在视觉化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翻译。

(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

译1:The blue sky fleeting with white clouds,

The earth covered with yellow fallen leaves.

A west wind blows,and wild geese fly southwards.(by Wang Hongyin)

译2:With clouds the sky turns grey O′er yellowbloom-paved way.

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by Xu Yuanchong)

原文选自元朝杂剧作家王实甫的散曲《正宫·端正好》,借景抒情,通过极具深秋意味的景物抒发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愁别恨。首先,译1(blue sky)与译2(the sky turns grey)在选用颜色词方面的显著差别表明了两位译者截然不同的场景化策略。其次,译2通过“bitter”一词,生动地描摹了秋日萧瑟的气氛以及主人公别情的凄苦。

(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译1: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

Where′er the river flows,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by Xu Yuanchong)

译2: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

Where on the spring river is there no bright moon?(by Zhang Tingchen)

原文选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透过译1“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一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活泼生气的小姑娘逐浪嬉戏的场景,相较之下,译2就少了几分生动有趣。

六、结语

视觉化翻译是进行创造性翻译的有效手段。它将翻译过程视为概念映射和范畴重构的认知过程。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利用视角识解,图形,背景等认知语言学范畴来更好地描述视觉化翻译过程。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视觉化翻译考察译者对场景进行灵活识解的能力,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另外,视觉化翻译鼓励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鼓励译者不再按部就班地“死译”,这对翻译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Beaugrande.Factors in a Theory of Poetic Translating[M].Assen:Van Gorcam,1978.

[2]Dik,S.C.Functional Grammar[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9.

[3]Fauconnier,G.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A].Cognitive Linguistics: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C].T.Janssen&G.Redeker(eds.).The Hague:Walter De Gruyter,1999.

[4]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5]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6]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2).

[7]刘国辉,许宁云,周颖.当代语言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C].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8]谭业升.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J].外语界,2012(3).

[9]唐青叶.语篇语言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11]王瑛,谭业升.视觉化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观[J].上海翻译,2010(2).

[12]肖坤学.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9(1).

[1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篇原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