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的悲哀美与虚无美
2015-10-26于立杰
于立杰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川端康成作品的悲哀美与虚无美
于立杰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川端康成,独特的生活成长历程造就了他独特的创作艺术特质,其作品也给读者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学感受。认真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悲哀美与虚无美,有助于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深刻把握和对其创作艺术之路的全面认知。
川端康成 作品 悲哀美 虚无美 探讨
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是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1]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造就了川端康成独特的心理历程和人生体验,也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质。其作品的艺术特质表现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人物的塑造、语言表现、作品的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展示了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思想。
一、川端康成作品的主要特点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自然景色、各类景物描写繁多,但又非常细腻。作品中故事情节安排发展十分缓慢,平淡无奇,较常用的手法是十分缓慢地将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但却戛然而止,使人感到意犹未尽。一些对于象征性的描写十分突出,文本中充满着忧伤的情感,十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川端康成作品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字十分优美,让人读起来十分舒适,感到是一种享受。
(一)创作思想复杂
川端康成一生著作颇丰,有各类作品百余部,根据长度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类型还涵盖了散文、评论、诗歌等。从其作品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创作思想复杂而定向,而且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其童年独特的经历,在创作过程中,前期的作品是以寄托孤独之情为主,比如:《十六岁的日记》、《精通葬礼的人》等作品均是以描写孤儿生活为主的。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以其童年生活为背景,以自己的经历为模块,因此,作品感情真挚、描写精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集中展示诸如:艺妓、舞女、女艺人、女侍者等下层妇女的生活状态,展现她们的悲惨经历,以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憧憬。《伊豆的舞女》、《舞姫》、《雪国》、《千只鹤》等均是其代表作。[2]-[4]这一时期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关注底层妇女的生活为重点,详实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并以妇女们的不幸遭遇作为反映社会现状的一个突破口,反映她心理的矛盾、生活的悲惨、情感的无所依靠等,体现了他对这些底层妇女独特的怜悯之情,也体现了作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二)创作倾向迥异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到,其在实际创作中存在两种完全迥异的创作倾向。一种是以主观感觉的手法来进行展示,以新颖的形式来表达主观感觉。另一种则是利用纯新感觉派的白描写法,通常以白描的形式,简洁、粗线条地对一些场景进行描述。川端康成不但学习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而且也不断吸收日本古典文学创作手法,并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路子,从而创新了创作的模式。[5]-[6]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之时,日本国内对战争美化的作品十分众多,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宣传机器;同时,日本国内一些反对战争的作家,则是正面站出来公开反对战争。川端康成与这两者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他既没有跟随当时的日本当局美化侵略战争,充当当局的“门客”;同时,也没有走向当局的对立面,公开反对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把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了远离首都的雪国,以温泉旅馆为背景,以游客岛村与艺妓驹子的不期而遇,发生的性爱、生活等活动。川端康成用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笔触,绘制出了年轻艺妓嫚妙的身姿和令岛村陶醉的仪表容颜。并且通过对雪国当地优美景色作为陪衬,打造出了令人陶醉的良辰美景,使读者得到浸染。
(三)文字细腻优美
川端康成对作品的表达要求淋漓尽致,对文字的表述要求尽善尽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半点多余之感,均有朗朗上口的感觉,而且对于景色的描写也十分细腻与逼真,这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对景色的完美再现与艺术加工,使读者读过之后,有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在《雪国》中,他写道:列车の走行は真っ白な雪原に夜が降下を开始、しかしまだ雪原を全体を覆う大地を残していて、1面はっきりした白い。座って列车に向かって雪国に驹子の岛村。车窓から砲赏することが含まれている一种神秘感の黄昏の美しい景色、急に1枚のこの非常に调和して裹地景の颜とペアで明るく鲜明な瞳による彼は无上の美しされるように、彼はなんとも言えない魅力を徴服する。作者笔下的岛村完全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状态,也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通过其细脚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二、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哀美
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邻邦,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与中国杜十娘等影子相似的女子形象,这一点在许多日子贵族女子的日记中可以找到佐证。在日本文学中以物哀为特色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而川端康成则将这种艺术表现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升华。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视野,敏感的视角,自然的体验,以唯美的笔触,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情,无论是在其小说中,还是在散文中都有真情的流露。川端康成作品中以冬、秋等为相对于春、夏的激情而言,较为悲情,不经意间流露出悲哀的情绪。在其作品中曾有这样记述:「私は闻くところによると夏の夜が明けて、莲の花がさわやかなぽきん声が咲き竞う。でも、私は学生时代には 晚へ凉みに行く、夏の夜の官月纳凉の桥の上で、人がズラリとそこに滞在。その桥は夜间に风がない。」这些都无不体现了川端康成心目中的自然与人的神秘体验,以及割舍不清的情感纠葛,既有物之美,又体现了物之哀,更多地则体现了川端康成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川端康成善于以特定身份的女性作为记述、描写的对象,深刻寄托各自不同的感情,突出作者的物哀精神。他以悲剧女性为主要描述对象,体现女性无奈的悲情,这一点在其作品《伊豆的舞女》、《雪国》之中,有更加突出的表现,人们通过其作品对内心的悲伤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其作品中也较为突出的表现了女性伤感的美,这种美是纤细的、阴柔的、幽雅的,通过其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底层女性的生活、感情、内心世界,感受不同寻常的感情历程以及内心的空幻、虚无。同时,其作品也体现了悲壮的物哀精神,这种思想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日本社会的壮烈与无奈。他们的作品有的已经成为时代的挽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触,演绎着日本颓废的社会现实,他们在无望的精神废墟上痛苦地挣扎着。这种精神在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也充分展示了日本社会的真实图景和日本民众真实的内心世界。
三、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虚无美
川端康成在内心深处有对美的狂热追求,他的作品中既有悲哀美的体现,更有虚无美的展示。这一点在其作品《雪国》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其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雪国不同季节转化的虚幻美,并通过两个貌美女子驹子和叶子,来展现出了美的不同含义,并将虚无美、洁净美与悲哀美展现到了极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淡淡的哀伤之情。川端康成作品中展示的虚无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生的虚无美,二是景色的虚无美,三是意境的虚无美。
对于人生的虚无美,体现在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均对人生持有无所谓的虚无生活态度,对待爱情也是一种虚无的态度,这些人的命运是虚无的,人物的最终归宿也是虚无缥缈的。对于景色的虚无美,体现在川端康成笔下虚幻、纯净、洁白的世界,往往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无限的美的感受。意境的虚无美,体现在川端康成笔下是对死亡的体验,不是对死亡的无限恐惧,而是创造一个银河的独特意境来表达虚无的美。在其作品《雪国》中,有关岛村到雪国与美貌艺妓驹子约会的描述,自然引入了叶子一个虚幻的美丽影子,并最终在大火中虚幻飘逝。在整个作品中虚无美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在其作品中,有这样段描述:「国境の长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空に白い一面。信号所に汽车に止まった。」作者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里。作品中虚无的代表是叶子,她具有虚无的美,是超凡脱俗的,是无人可以媲美的。
在作品中,作者较多使用一些虚无、非现实的、模糊的词语,来展示朦胧的美。比如,在火车上对外面景象的描绘,「景色は娘の轮郭の盷囲は绝えず移动さを感じさせる、娘の颜は透明のようにも。本当かどうかは透明なんですか?これは1种の错覚。娘の颜から後ろ影を暮景ひっきりなしにのように、彼女の颜の前から流れて、人にぼんやりして、つかない。」这些文字无不透露出川端康成对虚无美的独特理解,他对于这种美的描述等同于天外来客,远离现实的喧嚣。这其中也体现了川端康成对世界优秀文化的消化吸引,同时,也体现了对日本传统美学文化的传承,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受到《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与影响,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进一步挖掘美的不竭动力,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得以整合发展,包容并进,从美中探寻真理,从真理中敏锐地发现美。
川端康成作品体现着悲哀美与虚无美,给了读者美的新体验,美不仅体现在阳光、温暖、华丽,而且还体现在悲哀、虚无与残缺之中,让我们品味到另类的美,这也是生活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享受生活、体味生活、珍爱生活,追求生活的美,即使是当今世界,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生活、感情的压力十分巨大,更应当体现生活的不易,活动在当下,珍爱拥有,做真正的自我,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1]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叔成,夏子放,楼昔男.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3.
[3]进藤纯孝,著.何乃英,译.川端康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刘象愚.走进经典丛书:感悟东方之美:走进川端康成的〈雪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川端康成,刘广星.世界名著简译本:睡美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11.
[6]颜丽蕊.“悲情美”的现代审美意义——论《雪国》女性艺术形象的构筑[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