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米莉·狄金森的道家思想解读

2015-10-26薛玉秀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鹪鹩狄金森道家

薛玉秀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通过研读狄金森的诗歌及书信,不难发现“东方”元素及道家思想在狄金森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诗人曾在十六岁时参观过波士顿的中国博物馆,而博物馆介绍了中国的儒、道哲学,其中提到的“克制”、“无”等概念给狄金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当时东方文学因素已渗透进美国文化。梭罗慨叹:“哲学总是依稀却紧密地和真理、和东方联系在一起”[1](Thoreau:1985),他认为东方人“超然无事”;爱默生甚至把东方圣哲奉为生命智慧的典范,赞赏“亚洲心灵的无限”[2](Emerson,1983);惠特曼把伊甸园理解为“亚洲的花园”[3](Whitman,1982);凡此种种,彼时西方文人对东方元素及思想的推崇可见一斑。而狄金森,美国历史上 “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4](江枫,1997),对东方文化更是热情高涨。在其晚年的一封信中,诗人坦言:“东方在西方”,可见当时“东方”已然渗透入美国文化;同时,诗人更是借助诗歌意象的书写,表达其对东方文化的独特的情感,从而构建其东方特色的庄子道家思想的价值观。本文试从庄子道家思想的“逍遥游”、“顺自然”和“无为治”等三个方面来解读狄金森其人其诗。

一、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提倡人的身心应该和谐发展,反对人为物化。《庄子·逍遥游》写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5](庄周,2001)。 鹪鹩并不想拥有整个森林,有一枝可以栖身就足够了;偃鼠也不会吞掉整个河流,有一些水能够解渴就满足了。这里,庄子号召我们不被世俗的喧嚣繁华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的品质。天才诗人狄金森亦通过鹪鹩这个意象表达其独有的世界观和智慧。诗人笔下的鹪鹩意象与道家的知足寡欲的鹪鹩意象有着惊人的共通性。诗人欣赏鹪鹩的淡泊、与世无争的优良品质,赞叹贺兰夫人“你总是鹪鹩,巢于细枝”[6](Dickinson,1958,第 950 封信)。

淡泊物质追求的同时,执着于升华自身的精神层面。“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起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5](庄周,2001)。庄子一个“化”字把心灵提升到天际的高度,却把形体留在人世。庄子眼里,鲲何尝不是形体,鹏何尝不是心灵的象征呢?这种哲学中心灵与形体的分裂,实质是晓谕人们抛却形体之桎梏,逍遥自在追求人生的精神自由和梦想。

狄金森亦赋予“无用之大用”的鹪鹩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以及“小而无惧”的理想人格,希望表妹能如鹪鹩“飞起”[6](Dickinson,1958,第 564 封信)。

每只鸟总有一个巢——

为何某只小小的鹪鹩

还要到处胆怯地寻找——

为何树枝空闲后——

每棵树上的住户——

总会把漫游者碰到?

也许是一个过高的家——

贵族,啊!

小鹪鹩渴望——

…… ……

(第143首)

鹪鹩有巢,却依然不懈飞翔!柔弱瘦小的鹪鹩淡泊物质欲望的同时,渴望自在追寻自己心灵的净土,一如诗人自己——终生隐居不嫁,拒绝发表诗歌,只想自在创作。

庄子的这种知足淡泊,却不失自我追求的理想,正是狄金森独特的隐居创作的生活方式的最好诠释。狄金森认为 “最后,每只鹪鹩都会得到棕榈”[6](Dickinson,1958, 第 242 封信)、“最小的最有力的力量——鹪鹩必将大获全胜——”[6](Dickinson,1958,第337封信)。

二、顺自然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5](庄周,2001),天地虽然大,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多,它们的条理却是一致的,世间万物包括人类活动都应顺应自然。

庄子的顺自然,实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其所有的自然诗中狄金森都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亦即老庄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诗人在《我品尝未经酿造的饮料》中写道:“我在——空气里陶醉——,/我开怀畅饮甘露——/离开了熔蓝的酒肆——蹒跚于夏日的永昼——!(第214首)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诗人把禽鸟、爬虫、昆虫等动物看成是平等的生活主体(subject of life),以其特有的真诚与亲昵的笔触,感受自然的一切美好。

“自然”就是我们看见的景象——

山峦——午后的风光——

松鼠——日月食——蜜蜂——

不——自然就是天堂——

自然是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长刺歌雀——海洋——

蟋蟀——雷霆——

不——自然就是和谐——

自然是我们熟知的一切——

但又没法予以说明——

对于她的单纯——

我们的学识何其无能——

(第668首)

在狄金森笔下,自然是天堂般的风景画:山峦挺拔、松鼠欢跳;自然是和谐的乐曲:大海汹涌、鸟儿高唱;自然与人融洽共存,人间有如天堂。在“Nature——the Gentlest Mother is”(第790首) 一诗中,狄金森则把自然比作母亲,将人类视为幼童。“大自然是最温柔的母亲,/对每一个孩子都有耐心/无论是对最柔弱的还是对最桀骜不逊的/她都给予最温柔的劝导”;“在森林里,在小山上/旅人听见了/猖獗的松鼠以及粗放的鸟儿/有节奏的声音/自然中的一切交流真美好”,诗中所表现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和谐、亲密。

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富饶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为摆脱现有的环境危机,人类确实也该好好思考如何实现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5]先哲思想了。庄子慨叹:“謷乎大哉,独成其天”[5](庄周,2001)——与自然浑同一体,是多么伟大啊!

庄子的顺自然思想还体现在其生死观上。庄子重生而不贪生,乐死而不轻生,他认为死是必然,追求真实,顺物安命,从而寻求对死的超越,这才是王道。这种生死观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和现代价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5](庄周,2001)——此事物的生在彼事物就是死,此事物的死在彼事物就是生。在“道”的关照下,彼此是非的对立遁于无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分别的世界。狄金森通过对“精神与肉体的归宿,是心灵最强烈的虚无和悬浮”[7](颜翔林,1998)的“死亡”这一主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热情反复吟咏,将自己融入到宇宙大化之中——死亦是生的生死两相忘的境界。

因为我无法驻足把死神等候——

他便好心停车把我接上——

车上载的只有我们俩——

还有“永生”与我们同往。

…… ……

从那时算起,已过了几个世纪——

然而感觉起来还不到一日时光——

马头朝着永恒之路

这也是我最初的猜想——

(第712首)

在诗人眼里,死亡是另一场出发,是一场由“永生”陪同的唯美旅行,并由此走向“永恒”。在此,狄金森的死亡观在庄子道家死亡哲学中可以找到理论依据。

狄金森在“死亡是一场对话中,进行在灵魂与尘土之间。”(第976首)中,以死亡与灵魂的对话的形式谈论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脱去一层“肉体外衣”,没有痛苦,没有无奈,只有平静和理智。

我死时,正是去年这个时候。

我知道我听到了苞谷,

当时我被人从农场旁边抬过——

花穗已从它头上冒出——

(第445首)

死亡只是一种方式的结束另一种形态的开始。在庄稼的“残梗交结”处,苹果在“中间闪着多红的光”,“大车躬身绕着田畴转悠/把南瓜统统往车里装”,花穗、苹果、南瓜,丰收的季节,到处都充满着收获的喜悦和乐趣。

狄金森认为死亡 “就像羊群夜晚回家/扑向牧羊人的怀抱! ”(第 79 首),死亡就是“going home” (第79 首),就是“回归”(Called back)就是“永生”,就是“生的奖赏”(第 762 首)。

三、无为治

“无为治”思想,反对管理者滥用权力,主张在精神自由的情况下,实现人的最大价值。庄子认为有欲望,有贪念都是可以理解的,是自然合理的,也都能获得别人的默许,但是欲望要有个底线,要有度。如果欲望过分发展和膨胀,超过了那个底线,则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因此,道家的“无为”还意味着无我、无名、“功成而不居”。狄金森直言:“我是无名之辈”(I’m Nobody)。

我是无名小卒之辈!你是哪位?

难道你——也是——无名之辈?

那咱俩岂不是一对?

别声张!他们会宣扬——你明白!

当个名流——多么——无聊!

像个青蛙——到处招摇?——

终生一个六月——对一片

倾倒的泥沼——把自己聒噪!

(第288首)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戏剧性独白的形式,诗中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与同是无名之辈的读者如耳鬓私语,倾心诉说“无为”之道。

狄金森深谙诗歌创作之道,却拒绝编辑们要对她的作品大动手术期由此而成名的一切机会,毅然决然地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并选择隐居以潜心创作。诗人不愿意让自己的纯洁的“艺术(snow)”落入“出版商们粗糙的手中”[8](James,1998)。 同时,诗人精神云游四方,写下一千七百余首不朽诗篇。

发表,是拍卖

人的心灵——

贫穷——在证实

这种勾当英明

也许——我们——宁肯

从我们的阁楼里出去

一身洁白——去见清白的造物主——

也不愿把我们的白雪——投资——

…… ……

(第709首)

狄金森的“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的创作理念与庄子的“无为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毫无二致。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诗人宣称:“荣耀是件明亮却悲惨的事情”(第1660首),恰如不断腾空、又刺破落地的“气球”(第700首)。诗人从不刻意追求名与利却又笔耕不辍,选择盛年隐居、创作而拒绝发表的方式,实为庄子道家的“不要刻意的为”的真正精神与内涵的体现。

诗人“无为而无有为”的精神无异于给如今的浮躁的追求学术速成的行为以当头棒喝!学术研究需要时间,需要沉淀,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学术耻辱不可再现。无为而有为,多情的屁股终将捂热酷冷的学术板凳,一如狄金森!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狄金森的超然物外的创作风格与生活理念的是庄子的逍遥游哲学思想的自然承接,这种思想对物质追求盛行的承受重大心理压力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建构科学的价值观和追求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自由,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人们应当切实认知天道,顺应自然,最终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狄金森用“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的创作理念践行着庄子的“不要刻意的为”的道家哲学思想,现今看来,这种不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崇高思想无异于赋予当今浮躁的学术界以一次精神冲凉。

[1]艾米莉·狄金森,著.蒲隆,译.狄金森全集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文中所引诗作皆出自此书)

[2]Dickinson,Emily,Thomas Herbert Johnson,Theodora Ward,eds.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58:242,337,564,950.

[3]Emerson,Ralph Waldo,Essays and Lectures[M].Ed.Joel Porte,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1983:640.

[4]James R.Guthrie,Emily Dickinson’s Vision[M].Illness and Identity in Her poetry,Florida: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8:140.

[5]江枫,狄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2.

[6]Thoreau,Henry David,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M].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1985:116.

[7]Whitman,Walt,Complete Poetry and Collected Prose[M].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1982:534.

[8]颜翔林,死亡美学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216.

[9]庄周,雷仲康,译注.庄子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2,17,18,56,117.

猜你喜欢

鹪鹩狄金森道家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我的母亲临终
徜徉唐诗觅鹪鹩
鹪鹩还在唱歌
漫画道家思想
我的朋友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