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崩”走向中兴的西汉王朝——论汉武帝晚年对经济控制思想及政策的调整
2015-10-26张静
张 静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
西汉王朝曾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在此基础上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运用经济控制政策,使政府获得丰厚收益,保证近十四年北伐匈奴的基本胜利,实现“外事四夷”的目标。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役基本上解除匈奴之患。汉武帝又将征讨的目标对向西域。西域是汉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匈奴与西汉交战失利后,将其势力逐渐向西渗透,在匈奴强大的武力威慑之下,西域各国不得不臣服于匈奴。为削弱匈奴的影响,扩大汉政府在西域的威望,武帝决定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最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征伐大宛,结果“宛举国以降,效其器物……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循逃……”②在此基础上,武帝下令把亭障从玉门关向西延伸,加强在西域的军事渗透。在渠犁、轮台屯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汉武帝的开边政策仍在继续,直到征和三年(前90年),大规模的战争才逐渐停止。
从元光二年(前134年)至征和三年(前90年),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外征四夷”,武帝运用经济控制思想,运用寓税于价的“隐形”手段,从民间搜刮大量财富,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这种超负荷的剥削,很快使民间的税源枯竭,“穷民犯法”,“奸轨不胜”。③天汉二年(前99年),就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在残酷的武力镇压持续数年后,才解除汉政府的危机。其实早在元封年间,武帝已看清国内形势,曾对大将军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定;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④武帝使用暴力镇压农民暴动的成功,掩盖了潜在的危机,没有对当时形势做出一个合理的把握,致使延误政策转变的时机。征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田千秋、商丘成等人奏请发军卒轮台,这对武帝是一个很难的抉择,因为一方面这是全面控制西域,开边政策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武帝也看到了国家的危机。为避免“袭亡秦之迹”,武帝还是选择停止开边政策。
为此,汉武帝于征和四年(前89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它主要指出:“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立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蓄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⑤这成为汉武帝晚年国家发生转变的大政方针,所以说征和四年(前89年)是武帝一朝乃至西汉一代的历史转折点。
《轮台诏》中提出对经济控制思想的调整,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武帝没有否定其北击匈奴、西征西域的开边政策,正如他在《轮台诏》中所说:“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反卦兆皆反缪。”①武帝把战争失败归为迷信卜卦之言,而不是未听从公卿之谏所致。由此看来,武帝对以往战争并没有加以否定。经济控制思想的运用保证了开边、兴利的成功。武帝认为开边政策是必要的,因为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定。在这次国家发生较大转折的情况下,汉武帝又一次调整经济控制思想。盐铁官营依然存在,而它们所得收入仍是国家主要财政来源。第二,就是在坚持经济控制的前提下,对目前经济政策做出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武帝决定先从农业抓起,民以食为天,安民必先解决他们的衣食问题,衣食出自农业,农业搞上去了,民众便会安居乐业,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安定下来。武帝把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作为突破口,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式农具,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简言之,在这次对经济控制思想调整的过程中,武帝并没有废止原有的经济政策,在对国家经济进行恢复时,大力运用农业去修补,只是暂时重点偏向农业。在封建社会,集权既体现在政治上,又体现在经济上。经济控制思想通过实践的检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封建统治者不可能对它做出全面的否定。
汉武帝作为早期的封建统治者,他在探索中前进,罪己诏的颁布使西汉从即将“土崩”转危为安,并得以继续统治,这说明他对国家政策的调整是成功的。在对经济控制思想调整的过程中,虽然偏向于重点发展农业,但是作为以轻重论为指导实施经济控制的桑弘羊,仍留在武帝的身旁,位居高官。当武帝弥留之际,命桑弘羊为辅臣之一(霍光为辅首),能看得出,武帝还留恋于他早期运用经济控制思想以及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整与改革所创造出的辉煌,他还寄希望于国家经济恢复后,桑弘羊能辅佐他的继任者再造辉煌。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在五柞宫寿终正寝,他在《轮台诏》中提出的“富民”政策才开始实施仅两年时间,仍有许多工作没有展开,大臣们一时还无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观点,他的未竟事业经受严峻的考验。但历史证明汉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都没有脱离武帝《轮台诏》中所定下的基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⑤他们鼓励本业,恢复经济,坚持既有经济政策,强化集权,真正做到“霸王道杂之”,⑥确保西汉王朝的国本不被动摇,推动历史的发展。
注释
①班固.汉书·徐乐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640.
②桑弘羊.盐铁论校注·西域[M].北京:中华书局,2006:506.
③班固.汉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M].长沙:岳麓书社,1990:245.
⑤班固.汉书·西域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7:975.
⑥班固.汉书·元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7:69.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安作璋,刘德增.汉武大帝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