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及发展
2015-10-26霍云星
霍云星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为热河行宫,承德人又叫它离宫,占地面积达到了560万平方米,恢弘大气的建筑风格、风景秀丽的景色为人们所称奇。避暑山庄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宫殿区、湖区、平原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自成系统。它的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其自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作为康熙时期的产物,承德避暑山庄除却皇家避暑的功能之外还是清朝的第二大政治中心,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发展
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建设的,表面上是清朝的皇帝们为了躲避夏天的酷热而修建的避暑以及处理政事的场所,实际上避暑山庄的修建有着浓厚的政治背景。修建时正值吴三桂等藩王的叛乱、蒙古边境动荡时期,康熙为了对少数民族的民众进行安抚,稳固国家整体的政权才修建了这样一座夏宫。自从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以后,清廷皇帝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时间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诸多的外国使节,大大地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承德避暑山庄建造的另一个重要历史背景则是康熙在诸多战争中发现很多清兵开始出现临阵退缩,长时间的懈怠使得很多清兵的抗战能力下降,加上边患始终滋扰着国家的稳定,为了提升清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康熙的木兰围场修建成功。每年康熙都会在木兰围场进行训练,相当于现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为了方便王公大臣们吃住,修建了大量的行宫,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是其中一个。承德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开工以来,经历了几代皇帝才修建完成,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从康熙四十二年到康熙五十二年,经历破土、开湖、筑岛等一系列工程,使得整个避暑山庄的规模和景物已经大有看头。康熙在位期间,还分别为庄内的景色和园子题字、命名,别有一番景致。而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建,使得避暑山庄的景观更为壮阔,景致更为细腻。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在避暑山庄度过的时间尤多,每年两位皇帝总会花上半年的时间在山庄度过。诸多的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过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还接待了英国来的第一个访华的使团,使得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也异常浓厚。后清朝没落,清朝的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也都是在避暑山庄内死去,历史上著名的《中俄北京条约》在这里签订。承德避暑山庄见证了清廷的繁荣,也见证了它的衰败,伴随着清廷的没落,承德避暑山庄也走向了衰败。
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内涵
(一)多民族融合
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以后,康熙皇帝在那里积极接见各地的使节,促进清朝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康熙到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先后接见了藏族、哈萨克族以及高山族等等少数民族的高层人物,从而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在乾隆年间这种少数民族的会见更为频繁,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二十四年,乾隆让准格尔蒙古的一支部族迁到承德避暑山庄居住,将他们安顿在热河行宫,成为清朝的部族,显得格外的热情和融合。除却首领以外,在承德避暑山庄清朝皇帝们还接见了众多的宗教人物,其中以达赖喇嘛居多,康熙时期封赏和接见了喇嘛教的三大活佛。宗教活动帮助清朝有效地处理了边境事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众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为了加强对喀尔喀蒙古部落的控制和监管,在蒙古族部落的哲布尊巴丹圆寂之后,令其在西藏的地界选出下一任的哲布尊巴丹,选出之后乾隆皇帝还亲切地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这位小活佛。通过对蒙古宗教活佛的交流和控制,加强了对蒙古族部落的管理,促进了清朝的稳定和团结。最后承德避暑山庄还见证了清朝与国外的沟通与交流,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来自各国的外国使节,将中国的文化传向世界,也获得了来自国外的诸多信息。前期的清朝是一个相当强盛的国家,也使得清朝和许多的亚洲国家是朝贡的关系,包含周边的朝鲜、越难以及缅甸等等,每年这些亚洲国家都会来清朝进行朝贡,王位更替时也会前来以期得到清朝皇帝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朝鲜和清朝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在记录承德避暑山庄宴会盛况时还写了著作《热河日记》,也成为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当时历史的重要考证。此外除却亚洲国家,也吸引了很多的西方国家前来,例如意大利、法国等等,他们来中国接受知识和文化,也传递了西方的科学,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发展。
(二)建筑文化内涵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在体现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建筑风格也是形态多变,自成一体。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四个大部分中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都别具一格,千姿百态,充分将南北方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加以融合。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壮阔,也能体验到南方建筑的精致。建筑上的如诗如画也是对满汉一家的充分印证,自顺治皇帝以来便积极推崇满汉一家的文化,承德避暑山庄在建筑风格上也融合了这一点,追求和谐的自然文化。在避暑山庄的周围兴建了诸多寺庙,他们与避暑山庄虽然相互独立,但是整体上又相互衬托。将和谐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就是汉族文化中所推崇的“和”天下。并且康熙还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每一处景点进行题词,以康熙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的三十六景为典范,将汉学中的文化和诗词发扬得相当尽致。其中的曲水荷香,就是按照《兰亭序》中的意境所建造,空中楼阁,别有一番意境。承德避暑山庄中处处可见汉文化,不仅是清朝皇帝对汉学的推崇,也是对整个满汉一家政治意见的贯彻,促进清朝政治的统一,也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总结
承德避暑山庄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除却是皇帝们夏天避暑的行宫,还帮助清朝皇帝促进了多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清朝第二大政治中心。承德避暑山庄不仅宏伟壮观,还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精致秀美,将二者有机结合,成就了承德避暑山庄艺术和形态美。论文主要从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出发,对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促使现代人民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保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戴逸.避暑山庄和康乾盛世[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承德市人民政府.山庄研究·纪念承德避暑山庄建园290周年[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2]段钟嵘.清王朝推行民族团结政策的实践与成效[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舒乙.承德,一个最有象征意义的地方[J].瞭望,2010(46).
[4]唐晓峰.康乾时期京师文化的繁荣及其国际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5]张羽新.再论避暑山庄的历史价值[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故宫博物院,承德市人民政府.山庄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