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两个人物对风筝意象的解读
2015-10-26贾晓庆
张 馨 贾晓庆
上海理工大学
一、引言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人,这是胡塞尼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现在阿富汗的战乱使得人们对它的了解仅限于塔利班、本·拉登和反恐战争,报道妖魔化阿富汗,胡塞尼要还原一个人性化的阿富汗。这本书不仅让作者收获了数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来信也让他看到了人类的体验有多么普遍: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和赎罪。而更重要的是,“身为阿富汗人,当读者告诉我,阅读这本小说让他们对阿富汗人有了具体的认识,他们再也不把我的祖国看成仅仅是一片不幸、麻烦不断、灾难深重的土地,我深感光荣”。[1]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反映人性之间忠诚与背叛、后悔与赎罪的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体弱敏感,他一直认为父亲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同。哈桑则单纯得多,他出生就带有兔唇。一直卑微地服侍阿米尔,对他言听计从,但是在阿米尔有难时总能挺身而出,毫无怨言。阿米尔为了让父亲喜欢自己,把希望寄托于每年一次的斗风筝大赛,他非常渴望能赢得比赛,赢得父亲对自己的另眼相看。哈桑在风筝比赛中替阿米尔追风筝,结果受到了恶棍阿塞夫和他狐朋狗友的侮辱和强暴。当时阿米尔就藏在旁边,他害怕受到阿塞夫的痛打选择了沉默,结果这一选择让他背负了一生的愧疚。后来由于无法面对哈桑,他又选择污蔑哈桑偷盗,希望父亲能把他撵出去,这样他会觉得好受点 。而哈桑虽然知道是少爷冤枉了他却选择了承认,“我知道这是哈桑最后一次为我牺牲”。[1]紧接着,阿富汗战乱开始了。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在那里他和索拉雅结婚,过上了看似幸福的日子,可是只有他内心知道他还在为背负那个秘密而自责。直到父亲去世,父亲的好友拉辛汗给阿米尔打电话,要求他回去,告诉他哈桑实际上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并告诉他“那里有一条可以变成好人的路”。他要阿米尔去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搏,尽管那时哈桑已经死了。阿米尔终于鼓起勇气走上了赎罪的道路,他回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救出了在那里饱受欺辱的索拉搏,完成了心灵上的救赎。
二、风筝的意象解读
意象是关于感官映像、情感以及思想的具体代表。[2]而风筝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隐喻意义。《红楼梦》透过不同的风筝隐喻出几位主要人物的不同命运。例如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暗喻了她婚后如同孤雁般落单寡居的生活;探春的凤凰风筝在空中竟与飞来的一只凤凰风筝及一个喜字风筝绞在一处飘摇而去,这个风筝是对探春“千里东风一梦遥”的人生悲剧的凄凉暗喻。[3]风筝在整个小说中多次出现,是穿插故事发展、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通过“追”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人物自己内心的渴望。
(一)风筝与阿米尔
在文中,阿米尔是一个内心敏感的小孩,他体弱敏感,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出生夺走了母亲的生命以致父亲不喜欢自己,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同。他说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如今回头看来,随后所有的事——早已在这两个字里埋下了根源”。在阿米尔眼中,父亲高大魁梧,他曾和一头黑熊搏斗,他喜欢玩闹的孩子,他无法理解为什么阿米尔会那么怯懦并且喜欢写小说,因为在他看来那是没意思的东西。阿米尔曾经为了讨好父亲而去观看了一场比赛,可是那并没给他自己留下什么好的印象。最后经过几经尝试,父亲终于放弃了,他承认他儿子没有运动天赋。所以在阿米尔心中他一直努力追求父爱,尽管他并不知道父亲也许是爱着他的,只不过这份爱太沉重他无法理解。在他幼小的心里天真地认为赢得一场风筝大赛可以缓和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而当悲剧发生时,他愤怒过,但更多的是对恶势力的害怕。当他拿着沾满哈桑鲜血的风筝交给父亲时,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那份快乐。这种罪恶感一直伴随着他。直到后来,他听说哈桑死了,儿时的过错已经无法得到哈桑的谅解,所以他最终选择去救哈桑的儿子索拉搏,完成赎罪之路。从全文来看,风筝在阿米尔幼时代表的是对父子亲情的渴望,而后来则演变成了寻求心灵解脱、变成好人的愿望了。
(二)风筝与哈桑
我一直认为哈桑在文中其实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从出生之时就背负了哈扎拉人悲惨的命运。但是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那些正在消失的美好品质:忠诚、善良、热爱生活、敢于为所爱之人斗争,可是他又是弱小的,当他受到那种不公平待遇时,他选择了忍气吞声。在他的心里一直把阿米尔放在第一位,看到阿米尔受到威胁时他甚至敢拿出武器反抗,可是在他心里却没有自己。这是阿富汗传统社会,甚至是长久以来阿富汗主仆关系的恶果,这种关系泯灭了人性,一切以主人为先。哈桑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老爷的私生子,见不得光的另一半,甚至直到他死,也没有人告诉他。在那个战争弥漫的阿富汗,也许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风筝在哈桑的心里,就代表了他对阿米尔的忠诚,这份忠诚没有时间限制——“为你,千千万万遍”。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经典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十分感人,缠绕着背叛与赎罪的小说,以阿富汗近代悲剧为骨架,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或移民的心酸故事,[1]文中“为你,千千万万遍”更是触动人心。在小说中风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意象调动了冲突元素,强化了冲突效果,在塑造人物方面,用一件事物反映了多种人物形象,十分巧妙。
[1]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Di Yanni,Robert.Literature:Reading Fiction,Poetry,Drama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0:444.
[3]田惠珠.《红楼梦》中的风筝意象[J].红楼梦学刊,2005(4):3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