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内容浅析
2015-10-26徐成
徐 成
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所谓类型,其实就是模式,文学创作的类型化是指从外部形式到内在品格都相似的某类创作。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小说创作尤为丰盛,其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是主潮。当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等作品,均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范畴,都出版于1954—1961年,这些作品的集体诞生,不仅在题材上和内容上显示出一致性,而且还体现了共同的追求,从而使新中国文学出现了类型化创作高潮。
纵观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有过两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型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在全国征稿,同时为了纪念建军三十周年,发起征文活动。从1954年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发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先后有孙犁的《风云初记》、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中短篇小说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等。他们共同掀起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类型化创作第一次高潮。到了50年代末,围绕着“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征文活动,又有刘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的《苦菜花》、刘流的《烈火金刚》等长篇小说出版,中短篇小说有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茹志鹃的《百合花》、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迎来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第二次高潮。
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走向胜利的革命斗争历史。
一、革命战争的艺术再现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通过几十年的人民战争建立起来的,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只有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和你死我活的敌我较量。通过对残酷的战斗场景描写,一方面表现革命胜利过程的艰辛,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揭示革命斗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胜利是必然的。为此,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描写战争、渲染战场的激烈成为1949年以后宣传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内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小说有《保卫延安》《红日》《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破晓记》等。
(一)重大战争(战役)的全景描写
大规模表现战争历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长篇小说《保卫延安》(1954 年出版)、《红日》(1957 年出版)。这两部小说都是对战争全景式的叙述,注重大规模战争场面的描写。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第一次全面描写了战斗全过程。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既有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也有沙家店歼灭战。
而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则描写了1946年底到1947年,发生在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力图全面描写和展示战争的独特魅力。小说重点叙述了以“常胜英雄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孟良崮战役,既有进攻和防御的描写,也有近身肉搏的刻画;对军队的描写从高层到基层(军师团一直延伸到连排班);从前方到后方,表现了丰富广阔的战争生活内容。[1]130
(二)游击战争的传奇描绘
《保卫延安》《红日》都是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见长。而在50年代战争题材的小说中,《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作品都是以传奇性故事来表现战争中的英雄业绩。
《铁道游击队》描写了一支由铁路、煤矿工人组成的游击队,游击队员们身怀绝技,在铁路线上他们夜袭银行、攻打票车、夺取枪械,打击日本侵略军。由于他们是深入敌后的小股抗日武装力量,不是大部队,没有大规模的战斗描写,但人物故事却生动传神。
《林海雪原》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小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场面描写,敌我双方大多是短兵相接,速战速决。主要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穿插各种人物故事,这些故事可独立成篇,且充满传奇色彩。而《烈火金刚》则采用传统评书形式,围绕史更新、丁尚武、肖飞、李金魁、孙定邦等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表现敌后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从小说的章回标题中,就可看出故事的传奇性,如“史更新一弹突围”“飞行员大闹县城”等。可见,这一类战争小说充分吸收传统民间的文化精华,体现了独特的游击战争特点。
二、革命政治斗争史的展现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题材中,除了直接描写战争外,还有一部分小说表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激烈的政治斗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梁斌的《红旗谱》通过对冀中平原锁井镇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人与地主冯老兰两代人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描写,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历程。小说中没有激烈的枪林弹雨,主要写了农民反割头税运动和党领导的二师学潮。尤其是通过主人公朱老忠的成长,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不断走向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而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问题的作品,小说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在党的教育下投身革命实践,最终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野火春风斗古城》则描写了抗战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在敌后开展的瓦解伪军、打击日寇的斗争故事。作者展示的是隐蔽战线上的斗争,写杨晓冬等人夜入商会、策反关敬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在另一条战线上打击了敌人。高云览的《小城春秋》、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都展现了特定时代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
所以,不论是战争的直接描写,还是尖锐的政治斗争,都是对革命历史过程中多条战线的描写。
三、人情、人性美的展示
革命历史小说除了表现战场上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和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之常情:亲情、战友情、爱情等。比如《红旗谱》中既有父子情、兄弟情,也有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之间的情感描写。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和银环、《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小白鸽、《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余永泽、卢嘉川、江华,小说中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爱情描写。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还有另一种独特风格的小说,展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的纯真情谊。最有影响的小说是茹志鹃的《百合花》(1958)。《百合花》通过护送、借被、献身和献被等情节的描写,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牺牲精神和同志间的真挚友谊以及异性间朦胧的爱恋。作者用抒情的笔法,描写了一个乡间战地救护所发生的女文工团团员和新媳妇怀念通讯员小战士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的情节比较单纯,虽然取材于战争却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枪林弹雨的争战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日常事、“儿女情”。[2]68再如孙犁的《山地回忆》,小说通过对一双袜子的回忆,表现了战争背景下,冀中阜平根据地老百姓妞儿一家对我的深情厚谊。小说中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了“我”与妞儿一家的相处过程,通过对善良、淳朴、率真的妞儿刻画,抒写了艰苦环境下人们的坚忍,对胜利的信心,对八路军的爱戴,体现了浓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新中国十七年文坛呈现的大量革命历史小说,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家文学创作主动追求的结果,显示了特定时代、特定内容的文学创作风貌。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