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影随形的黑衣女人——浅析《觉醒》中黑衣女人的象征意义

2015-10-26周诗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觉醒黑衣肖邦

周诗羽

北京语言大学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觉醒》一书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一位生活在19世纪美国社会的妇女对爱情和自由的大胆追求。小说一出版,立即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传统观念的卫道士将《觉醒》列为禁书,肖邦本人也被逐出当地的文化圈。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才开始重新重视肖邦和正视《觉醒》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批评家们高度评价《觉醒》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象征和意象的使用,以及统一完整的叙事结构,最终承认了肖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部小说中,为了突出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意识转变,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如“服装”象征父权社会的束缚;“大海”象征自由,也象征逃避;“艺术”象征人物表达自我和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

肖邦在此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围绕在女主人公周围具有象征含义的人物形象,其中多数角色作者都给予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例如丈夫庞特利亚、邻居阿黛尔等。同时作者又以极其平淡、冷静的笔调塑造了一个黑衣女人。她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徘徊在一对年轻恋人的周围。但是,在分析艾德娜和文中意象之间的联系时,这个身着黑衣的女人作为重要的意象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格林虽然敏感地意识到黑衣女人的象征意义,但主要着眼于她跟宗教的关系,对黑衣女人与艾德娜的女性意识的联系涉及不多。刘玮认为黑衣女人代表社会的束缚和希望的破灭,同样未将黑衣女人与女主角的觉醒结合起来考虑。虽然黑衣女人时隐时现,形象模糊,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却是极具隐喻价值,对烘托小说主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宗教势力的象征

19世纪末,宗教神学统治着一切领域。在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克里奥地区,天主教占据统治地位,是克里奥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觉醒》里,作者对黑衣女人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宗教意味。这个时隐时现的无名女人每次出现都跟宗教活动有关,比如数念珠、做祈祷和去教堂等。肖邦暗示读者这是一个天主教信仰者,是宗教的化身。黑衣女人与宗教的紧密联系不断使我们想到天主教在当时社会里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尽管出身于肯塔基州长老会世家,女主人公艾德娜对宗教的态度却显得有些矛盾。从小在一个虔诚的家庭里成长,艾德娜本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活动中。但是当在沙滩上与女友阿黛尔回忆往事时,她描述了儿时对教堂的恐惧:“我总是逃避做祈祷,逃避长老会的礼拜,我父亲读《圣经》时的神情总是那么阴沉,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恐怖。”我们不难看出有时候艾德娜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宗教的影响,这暗示了她不同于周围人的叛逆的个性和对压倒一切的宗教力量的反抗。此外,艾德娜还提到:“有段时间,我被宗教牢牢地攫住了。可是在十二岁以后,直到——假如说直到现在吧,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一直被习惯所支配。”这句话说明不同于阿黛尔那样的虔诚的教徒,艾德娜对教堂的尊敬仅仅出于习惯而不是信仰。在她看来,宗教是束缚和控制她的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有想要逃离的念头也就可以理解了。不幸的是,黑衣女人一直尾随着她,观察着她。作为天主教的象征,黑衣女人在小说里的屡次出现暗示了艾德娜无法摆脱的宗教力量。

黑衣女人的服装色彩也丰富了其象征意义。这个身穿黑袍、脸色阴沉的人物总是无言无语、默默无闻,唯一能够用来识别她身份的就是贯穿全文的一袭黑衣。格林认为她的服装颜色很容易使读者想到同样身穿黑袍,腰间挂着一串念珠的天主教修女。格林进一步指出因为修女的首要责任是教育人们谨言慎行,遵守道德准则,因此《觉醒》中黑衣女人的形象“塑造了一种权威感”,并且暗示读者“任何偏离常规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另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黑色常与肃穆、沉重、死亡等消极意义联系在一起,渲染绝望、恐怖的气氛。作者利用黑衣女人这一形象暗示了文中女主人公走出困境的无望,预示了女主人公最终死亡的结局,烘托了整部小说的压抑的悲剧色彩。

始终手持念珠和祈祷书的黑衣女人总是以严肃、平静的神情出现在小说中,预示着天主教令人胆寒的、不可抗拒的权威力量。她的屡次出现象征着艾德娜无法摆脱的宗教影响,伴随着艾德娜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整个过程。

二、克里奥社会的道德准则的象征

肖邦把女主角艾德娜放置在一个颇具特色的环境中——克里奥地区。克里奥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南半部分,其居民是18世纪法国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后裔。这些居民都是天主教徒,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共同的语言(法语)。“他们互相都很了解,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一样,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亲密异常、毫无隔阂的关系”。与勤俭朴素的清教徒不同,遵循着欧洲传统的克里奥人非常注重讲究生活的品质和情调。“克里奥人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别于英裔美国人,他们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喜爱跳舞、赌博、钓鱼、参加宴会、演奏小提琴,很少会为以后的日子担忧。”

除了生活方式,克里奥人的无所顾忌也是有别于英裔美国人的一大特点。初入克里奥社会的艾德娜常为他们的聊天内容而感到尴尬和困惑。当听到莱迪奈夫人向老法雷瓦儿先生询问关于分娩的私密细节时,她十分震惊。最令艾德娜无法接受的是克里奥人对声色的追求:已婚妇女与年轻小伙子调情被看做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轻浮的罗伯特就是一个典型的克里奥男人,从15岁起他就周旋于各种美丽的太太和小姐中。在声色犬马、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没有人把罗伯特和已婚太太之间的罗曼史当真。他们的故事是克里奥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丈夫们也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艾德娜的丈夫对妻子与罗伯特的交往毫无察觉,甚至拜托他照顾妻子。

虽然克里奥社会的生活方式是追逐感官享受、世故又直白的,但是这个社会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权社会,道德准则远不是看上去那样宽松。恰恰相反,克里奥社会严格控制着每个个体,尤其是女人。已婚女人是丈夫的合法财产,妻子一定要和丈夫生活在一起。“未经丈夫允许,妻子不能签署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妻子的遗愿除外),也不允许提起法律诉讼,在法庭出现,在公共办公室任职,或者向活着的人捐献”。《觉醒》中的克里奥妇女满足于以丈夫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肖邦用了很多例子来描述她们对家庭的奉献:“她们是宠爱孩子、崇拜丈夫的那种女人,她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个性,长出侍奉天使的翅膀,并把这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阿黛尔就是完美女性的象征。肖邦认为克里奥女人善于在家庭与社交之间保持平衡:“起初,他们交谈得无拘无束,对她来说简直难于理解,可是后来她轻而易举地就把这种无拘无束同他们高贵的品质协调起来了。这种性格对克里奥妇女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允许误解的。”“高贵的品质”是克里奥妇女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她们拥有和其他男人交往的有限的自由,但必须是在忠于丈夫的前提下。这解释了为什么当阿黛尔发觉罗伯特和艾德娜关系暧昧时会告诫他:“她并不是我们中的一员,她和我们不一样。她可能会愚蠢地认为你是认真的。”艾德娜没有意识到看似开放的社会里暗藏着严格的道德规范,最终跨过了社会容忍的底线。

作为宗教势力的象征,黑衣女人也代表了克里奥社会的道德准则,尤其是对妇女的要求。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克里奥社会和天主教教义所强调的美德,比如坚贞和纯洁。读者可能会对黑衣女人的服装颜色感到疑惑,既然她是美德的象征,那么常跟纯洁联系在一起的白色似乎更合适。格林认为肖邦选择黑色是为了说明纯洁和美德的区别。在小说中,白色代表的是法雷瓦家的孪生姐妹那样的少女,显然与黑衣女人的形象不符。肖邦通过黑衣女人这个人物进一步强调了她象征的“高贵的品质”:女人可以有社交生活,但是必须遵循社会规范。

在《觉醒》里,黑衣女人常常表现得冷漠严肃,犹如一尊庄严肃穆的雕像,这个形象与正在享受假期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黑衣女人充当着社会规范的提醒者,当人们放松休闲、嬉笑打闹时,她总在大家的视野内忙着祈祷。黑衣女人在小说里的出现提示我们,看似自由开放的克里奥社会其实暗藏着严格的道德准则。艾德娜日益增长的对独立自由的向往理所当然会遭到束缚和压抑。

三、艾德娜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的象征

在作者笔下,黑衣女人总是与一对年轻恋人同时出现。形影不离的恋人代表爱的激情,而黑衣女人总是孤单一个人,专注于像念珠这样的宗教举动。“黑衣女人是哀伤和死亡的幻影,徘徊在恋人左右,充当着一个与作品所要表现的女主人公无望的爱关联紧密的孤独和悲剧的提醒者”。年轻恋人和黑衣女人这两个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对立。这两个对照性极强的形象时而同时出现,时而突然同时消失,不难看出他们具有深刻的隐喻色彩。

当黑衣女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艾德娜是一个醉心于家庭生活的传统妻子。她悉心照料丈夫和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同样,罗伯特是一个典型的克里奥青年,整天与女人无伤大雅地调情,没有人把他看做是对婚姻的威胁。艾德娜反感罗伯特轻浮的举止,而罗伯特认为艾德娜遥不可及。他俩的行为都符合各自的社会角色。

这时的黑衣女人显得很平静,“悠闲地,漫无目的地散着步,一边还数着念珠”。另一方面,年轻恋人没有在这一幕中出现。他们的缺席进一步说明了黑衣女人的象征作用。肖指出这对恋人暗示着“罗伯特和艾德娜之间不被社会允许的日益增长的爱情”。由于罗伯特和艾德娜此时尚未有逾矩行为,因此这对恋人就没有出场的必要了。

但是,随着罗伯特和艾德娜的交往,黑衣女人和年轻恋人开始同时出现。我们不难看出这对恋人隐喻了艾德娜离经叛道、不合礼法的爱情。在小说中,黑衣女人和年轻恋人共同出现了四次,其中两次都是前者沉默地尾随后者。黑衣女人不断提醒读者,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范一直紧跟在每个社会成员的身后。

当艾德娜第一次和罗伯特去海滩的时候,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一道从未有过的光亮逐渐开始在她的内心朦胧闪现。”罗伯特就是这道光,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使她领悟到“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这个茫茫宇宙空间所处的位置和同周围世界的关系”。艾德娜发现自己不是丈夫的所有物,而是有权利追求幸福和真爱的个体。从这时起,她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醉心于家庭生活的好妻子了,逐渐抛弃了传统女人的角色。

与此同时,年轻恋人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在念早祷文。一对年轻的恋人正在那个属于孩子们的帐篷下,互相卿卿我我”。这个时候罗伯特和艾德娜之间的关系尚未超过底线,所以黑衣女人仍然平静地独自祈祷。虽然恋人被描述为“卿卿我我”,“孩子们的帐篷”暗示了他们的纯洁。尽管恋人举止亲密,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仍像懵懵懂懂的孩子那样纯真。此时的罗伯特与艾德娜虽然互生好感,但两个人都克制着自己的冲动。

但是当罗伯特在与阿黛尔的争吵中袒露了对艾德娜的感情,宣称他们的关系是认真的之后,黑衣女人开始尾随年轻恋人。“他们彼此靠着对方的肩膀,就像低垂在海面上的橡树枝。他们的脚底没有一粒尘土,仿佛大头朝下在蓝色的天空里行走一样。那个穿黑衣服的妇人,跟在后边,缓慢地移动着脚步。看上去,她比往常更苍白、更疲倦了”。罗伯特的话说明他与艾德娜日益亲密,感情正在向危险的方向发展。而爱情的象征——年轻恋人也陶醉在二人世界,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格林总结说:“当这对年轻人达到热恋的程度之后,黑衣女人就开始紧紧地跟着他们。”另一方面,“更苍白”“更疲倦”透露出作为道德标准的象征,黑衣女人十分担忧年轻恋人的行为,其实也就是罗伯特与艾德娜逐渐增加的感情。

在艾德娜最终觉醒的那晚,莱斯小姐的钢琴表演点燃了她的灵感和激情。艾德娜又一次思考了妻子的角色,发现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她第一次反抗丈夫并且度过了焦躁不安的一夜。第二天清晨路上人很少,“昨晚就订好约会的情人们,正朝着码头方向悠闲走去。那个穿黑衣的太太,捧着金色的天鹅绒装帧封面的祈祷书,戴着那串礼拜天用的银念珠,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当艾德娜和罗伯特单独去彻尼尔的时候,他们穿过沙滩,发现坐船人当中有那对恋人和黑衣女人。“那对恋人肩并肩慢腾腾地走着,黑衣女人渐渐追上他们”。接着在岛上的几天里,年轻恋人和黑衣女人的影子也总是晃荡在他们周围。

彻尼尔之行大大拉近了罗伯特与艾德娜之间的距离,他们的行为逐渐开始偏离轨道。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一起,谈论分享海盗宝藏之类亲密的话题。象征他俩爱情的年轻恋人也不再被旁人看做是纯洁的。放荡的玛丽塔问罗伯特这对情人是否是夫妻,罗伯特笑着回答当然不是。这段对话清楚地表明这个时候恋人已经与不道德的爱情联系在一起了。因此,传统和道德的象征——黑衣女人寸步不离行为不得体的恋人。罗伯特和艾德娜独处的时间越多就越离不开对方。在他们的感情飞速发展的时期,年轻恋人“对一切都不管不顾”,而黑衣女人一直专心致志地祈祷:“第三次数叨着她的念珠”,“眼睛一直定定地放在她那天鹅绒封面的祈祷书上”。

黑衣女人和年轻恋人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罗伯特临行前的宴会上。他因惧怕世俗而决定逃避与艾德娜的这段感情,一人前往墨西哥。罗伯特的离开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成了泡影,反映出他试图回归传统的心态。在这次宴会中,黑衣女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开口说话。她提到了一串神奇的念珠,还拜托罗伯特在墨西哥替她探索这个谜团。黑衣女人的请求把罗伯特拉回了由宗教控制的正统社会,提醒了他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小说并没有提到罗伯特的答复,但是之后黑衣女人和恋人的彻底消失已经告诉了读者答案。既然罗伯特与艾德娜的婚外情不可能继续发展,那么黑衣女人这个传统规范的象征也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了。同样,罗伯特和艾德娜分隔两地,再不是情侣关系,代表他们之间爱情的年轻恋人也瞬间无影无踪。

但是,艾德娜并没有因为罗伯特的离开而再一次回到过去的生活中。经历过一次觉醒的她不可能重新回到自我意识苏醒之前的状态。当她发现无法抗拒社会和传统的束缚时,艾德娜选择走向大海。因为在大海中,她认识到作为活着的灵魂和地球上独立个体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在大海中,她找到了童年时久违的自由和家的感觉。艾德娜的自杀不应被看做是希望的破灭,而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的表达——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对欲望的探索。纵观全文,黑衣女人的出现伴随着艾德娜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每个阶段。通过分析黑衣女人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艾德娜经历了觉醒、挣扎、反抗,最后为自由而死的成长过程。

四、结语

在《觉醒》里,黑衣女人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她出现在艾德娜觉醒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我们需要把黑衣女人这一形象与艾德娜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结合起来看。作为象征意象,黑衣女人隐喻了克里奥社会中强大的宗教势力和严格的道德准则,还体现了女主人公逐渐苏醒的女性意识。作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黑衣女人的存在暗示了以宗教道德标准为准绳的社会时时刻刻紧跟在艾德娜身后,审视着她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黑衣女人如同一幅画的点睛之笔,以其特殊的方式突出展现了主题。通过这个枝条式的“小”人物,作者强调了男权社会对女主人公要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的追求的束缚。

[1]Clemen,E.The Civilization of the Old South[M].Lexington:Kentucky UP,1968.

[2]Culley,M.Edna Pontellier.A Solitary Soul[A]//Seyersted,P.ed.The Complete Works of Kate Chopin[C].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P,1969.

[3]Disheroon-Green,Suzanne.Whither Thou Goest,We Will Go:Lovers and Ladies in the Awakening[J].Southern Quarterly:A Journal of the Arts in the South,2002(4):83-96.

[4]Kenneth,E.A Forgotten Novel: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J].Western Humanities Review,1956(10):265.

[5]樊英波.艾德娜的女性意义与克里奥社会——简析克里奥社会对艾德娜女性意识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48-50.

[6]凯特·肖邦.觉醒[M].文忠强,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7]刘玮.论《觉醒》中黑衣女人的象征意义[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9):91-93.

[8]曾晓覃.大海的呼唤——析《觉醒》中的象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52-55.

猜你喜欢

觉醒黑衣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巨人今晚就要来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黑衣“警察”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