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地利现代作家弗朗茨·韦尔弗及其作品《小市民之死》赏析

2015-10-26朱丹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朱丹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奥地利现代作家弗朗茨·韦尔弗及其作品《小市民之死》赏析

朱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弗朗茨·韦尔弗是20世纪前半叶德语国家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生前和死后获多项殊荣。其作品在欧美引起了广泛关注,早在1932年就有关于他作品的博士论文,他的不少作品被拍成电影。可是,国内德语文学界对他的介绍、研究却极不相称。这方面的介绍,真可谓凤毛麟角,关于这位作家的研究尚属空白。这篇文章分为3个部分。首先,它讨论了国内外关于弗朗茨·韦尔弗的研究现状,接着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作家及其作品,最后,文章分析了他的名作《小市民之死》。

关键词:弗朗茨·韦尔弗德语作家《小市民之死》

弗朗茨·韦尔弗(Franz Werfel,1890—1945)是20

世纪前半叶德语国家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德语国家以及在美国和英国,有很多关于他的介绍、研究。相反,国内德语文学界对他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拟从国内外关于弗朗茨·韦尔弗的研究现状、作家与作品的角度出发,对这个作家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他的名作《小市民之死》,以弥补我国德语国家文学奥地利作家研究方面的不足。

一、国内外关于弗朗茨·韦尔弗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弗朗茨·韦尔弗的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提到弗朗茨·韦尔弗的人当属钱钟书先生。他在《围城》引用了韦尔弗的诗句:“雨后的夏夜,灌饱洗净,大地肥而新的,最后的一棵草参加无声的呐喊:‘Wir sind!’……肥儿肥儿(Franz Werfel)的诗篇都有。”①

余匡复在1991年出版的《德国文学史》里花了16行介绍了韦尔弗。其中,主要介绍了他的一首名叫《致读者》(An den Leser)的诗歌。②

张玉书在1995年出版的《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二)花了近千字的篇幅介绍了这位作家。尽管是惜墨如金,但却不失为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介绍。当然,这里的介绍不是没有问题。且不说他的介绍不全面,例如张指出韦尔弗的剧本只有3部,实际上,他写了14部剧本,张玉书的部分结论是不可靠的,例如他认为“韦尔弗不但是位诗人,在战争年代他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63)。实际上,正如注释④所说,这个作家的世界声誉是在长篇小说上。

在国内中文网站上,对这位奥地利作家介绍最详细的要推胡君撰写的登在生态百科网上的韦尔弗,F.,也就是500字以内。③

(二)国外关于弗朗茨·韦尔弗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尤其是在德国、美国和奥地利,对韦尔弗及其作品都有深入的研究。早在1925年,在当时的德国就有关他的抒情诗的博士论文,页码达131页。截止1972年,在英美和欧洲大陆,关于韦尔弗韦的博士论文有36篇,硕士论文达7篇。36篇博士论文来源如下:来自德国⑦的16篇,来自奥地利的4篇,来自瑞士的4篇,来自美国的10篇,来自捷克⑧的1篇。7篇硕士论文来源里,1篇来自德国⑨,4篇来自美国,2篇来自英国。

上述数据告诉我们,德语国家从整体上说是研究弗朗茨·韦尔弗的主力军。此外,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有作家部分手稿。

但是,美国的研究不容小看。更重要的是,由于作家客死美国,很多关于他的资料、手稿几乎都在美国。这里仅举一个例子。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甚至有一个弗朗茨·韦尔弗的档案馆。那里收藏了从1910 到1941年间作家长短不一的日记和笔记本。这些东西涉及他的诗集和笔记的初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也设有弗朗茨·韦尔弗档案馆。在耶鲁大学戏剧资料馆、在纽约的林肯图书馆、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都有关于这位作家的手稿或者收藏。可以说美国学者具有研究作家弗朗茨·韦尔弗得天独厚的条件。

总之,跟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这位重要的德语国家作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现有的研究漏洞百出,例如在国内,无论是在网站上,还是在极有限的介绍里,人们总认为弗朗茨·韦尔弗的创作成就是早年的那些表现主义的诗歌,可是在奥地利人们认为这位作家是靠他的现实意义的小说获得世界声誉的。④所以,重新全面介绍这位作家十分必要。

二、作家其人与作品

弗朗茨·韦尔弗是20世纪前半叶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位于德国曼海姆的德语国家最权威的德语词典《杜登》编辑部作为收词的依据之一,奥地利政府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代表奥地利政府的文学基金会。韦尔弗反对纳粹迫害犹太人,他的作品被纳粹德国禁止出版。至少在德语国家,他的作品广为传播。

弗朗茨·韦尔弗于1890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布拉格市。他是20世纪初杰出的表现主义作家之一。当时的布拉格同维也纳一样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中心。作为大学讲师,韦尔弗曾执教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后来,他离开该校,成为一位自由作家。1938年,纳粹德国对外积极扩张,对内打压作家的反抗声音,韦尔弗因拒绝同纳粹合作而被迫流亡法国。法兰西沦陷后,他流亡美国,1945年,作家客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在获奖和荣誉方面。1926年,他获得奥地利最佳戏剧作品奖格里儿帕策奖。1927年,韦尔弗获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1930年,他获最佳德国德语戏剧奖席勒奖。1937年,他获奥地利艺术与科学一等奖铁十字勋章。1949年,在维也纳赫尔纳出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街。1975年,为纪念韦尔弗在维也纳中央公墓出现了他的衣冠冢墓。1990年,奥地利发行了关于韦尔弗的纪念邮票。20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席勒广场出现了韦尔弗的纪念碑。2006年获亚美尼亚荣誉公民称号。

在抒情诗方面,主要有:诗集《世界之友》(1911)、《我们同在》(1913)、《彼此之间》(1915)、诗歌选集《来自三位富人的英雄颂歌》(1917)、《开庭审判日》(1919)、《咒语》(1923)、《新诗歌》(1928)。

在戏剧方面,有13部:《来自天堂的拜访》(1911,独幕剧)、《引诱》(1912)、《欧里庇德斯的特洛伊女人》(1914)、《中午的女神》(1919,魔幻剧)、《镜中人》(1920)、《公羊的歌唱》(1921,悲剧)、《沉默寡言者》(1922)、《尤阿利茨与马克西米利安》(1925)、《犹太人中的保鲁斯》(1926)、《波西米亚的天国》(1930)、《预言之路》⑤(1936)、《在一个夜晚》(1937)、《雅各博夫斯基和上校》(1944,1958年被拍成电影)。

在长篇小说方面,有9部:《威尔第》(1924)、《毕业之日》(1928,1999年被拍成电影)、《巴尔巴拉或者虔诚》(1929)、《那不勒斯的兄弟姐妹》(1931)、《木沙—达格的四十天》(1933/47,历史小说,2卷本)、《听这声音》(1937)、《被侵吞了的天堂》(1939,1958年被拍成电影)、《贝尔娜德特之歌》(1941,1943年被拍成电影)、《未生者之星》(1946)。

在进行了一系列表现主义的创作实践之后,韦尔弗转而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其小说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在中短小说方面,有7部。其中,下面的前3部为中篇小说:《不是谋杀者,而是被谋杀者有罪》(1920)、《小市民之死》(1927)、《一个人的秘密》(1927)、《小康之家》(1931)、《空想的社会改革者威绅斯坦因》(1939)、《浅蓝色的女人笔迹》(1941,1984年被拍成电影)、《格萨·德范沙尼》⑥(1943)。

在歌剧脚本方面,主要有:《城堡》(1922)、《马克西米利安》(1930/31)、《预言之路》(1934/35)。

三、对韦尔弗的中篇小说《小市民之死》之评介

《小市民之死》(以下简称《死》)是韦尔弗的著名中篇小说,且由长短不一的7个章节组成的《死》小说,历来被看成是一部杰作。那么,《死》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首先,它提出了人与生存、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问题。小说中的菲氏不想魂归上帝,他渴求生存;作为一家之主,他有义务照顾妻儿。弗朗茨有病,仍然去找工作,尽管他明白不会有结果的。克拉拉是个对一切不抱幻想的人,靠伺候别人挣碗饭吃,为了能够活下去,她甘愿去偷、去捡,而且是不顾一切。至于对生活抱有希望的菲阿勒泰太太更没有心思去考虑了此残生的问题了。保险公司的施莱格虽然只有50岁,但岁月的风霜使他看上去足有70岁。为了挣碗饭吃,他每天得爬八层楼,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就动弹不得,但他仍然撑着。

第二,该小说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个老问题。文学巨匠如法国的巴尔扎克等都曾反复论述这一问题。小说中的克拉拉对自己的姐夫、姐姐、可用“狠、泼、无情”来概括;她在医院偷喝病人的东西,毒打病人。医生对病人漠不关心,住院部看门人找出种种理由扣押、侵占探访者带给病人的东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施氏对其顾客菲阿勒竟然大发脾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的金钱关系。

第三,小说提出了意志能够战胜一切的问题。韦尔弗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春风得意之时。韦尔弗出生那年,叔本华去世;他11岁那年,尼采离开人间。叔本华认为(生活)意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在哲学家尼采看来,生命从根本上说来就是意志。这种意志是表现生命力量的意志。一个人的大部分重要器官都已坏死,单凭意志就能苟延残喘吗?小说中的菲阿勒行将就木,凭其超人的意志跟死神较劲,成为赢家,从而使家人终于在法律上得到了那笔巨款。这就是作者深受唯意志论影响的表现。

《死》小说在结构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展开,二是设置悬念。第一章简要叙述了菲氏的家庭,指出男主人翁终日所思的唯一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自己来日不多了。在该章节的末尾作者设置一悬念,说菲氏同保险公司的施氏之间有一约定。这发生在1924年1月。第二章说菲氏中了头奖,但要拿到钱必须是年满65岁。看他病魔缠身的样子,能闯过这一关吗?第三章谈到克拉拉和菲阿勒太太知道那个上面提到的秘密,她们都觉得已是胜利在望了。其时间为1924年9月。在第四章里,情况急转直下,菲氏不行了,住进了医院。时间是1924年11月2日下午。在第五章里,菲氏已不可救药了,连医生都不管他了。他的家人肯定拿不到钱了。在第六章里,奇迹出现了。菲氏居然还活着!看来他的家人还有希望拿到保险公司许诺的那笔钱,因为现在离规定的期限1925年1月5日不就差几天吗?第7章,菲氏真的魂归上帝了。时间是1925年1月7日。小说写到此,就搁笔了。至于死者家属最终能否拿到钱,读者只好凭自己的想象去揣测了。

在语言方面,《死》小说很有特色。一是语言诙谐。如在庆祝菲氏生日那天,施氏也去了。面对餐桌上丰盛的菜肴,施氏发话了:“啊,这下人们总该能够看到金钱住在什么地方了吧!”小说对克拉拉的脚有过生动的描写:“她的双脚真可怕,除了那位丑陋的牙医的破靴子,没有别的靴子更合她的秀脚了。”二是在书面表达方面大量的破框结构的出现,对话中单词拼写形式的省略,奥地利式拼写方式出现频繁。这都是《杜登德语词典》编辑部把这部小说作为收词依据的原因之一。三是带有奥地利特色的德语词的大量使用,如Jause, Schworr。四是选词、用词独到,如Kleinbürger它有两种意义,作为褒义,它指“多少有点资产的人”,作为贬义,它指“市侩”。读者怎么理解这个词,就取决于读者的个人经历、情感。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死》小说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可以这么说,这部小说是介于表现主义和韦尔弗后期成熟的现实主义之间的一部小说。我们知道,表现主义这种艺术模式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经常是被扭曲了的、神经病似的。在该小说里,菲氏日夜所思就是死期不远;每天下班后,他就在屋内走一圈,先看看挂烟斗的架子,接着擦擦瓷器,再转过身,来到窗前的小桌,最后是餐柜。很难想象,一个正常的人会天天重复那套机械动作。菲氏的节省也是病态的。他家本来就阔,又中了保险公司的头奖,可他不让孩子进疗养院。菲氏“一个人坐在黑屋里也不开灯”。再说弗朗茨,偏偏是位癫痫病患者,“经常发作,每次发作前就有狂奔欲”。他明明知道找工作无望,却偏向虎山行,天天去劳动局门前排长蛇阵。克拉拉脾气暴躁,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她爱偷别人的东西,喜欢探刺别人的秘密。在别人看来没有的东西,她都要据为己有,否则就受不了。更有甚者,她偷他人的东西,不是为了享用,而是放在沙丁鱼罐头里,任其腐烂变质。再看看施莱格的妈妈在医院里是怎样胡闹的。生活的重负使施氏的身体彻底垮了,他也住进了医院。作为探访者,施氏的妈妈一反探访者所应有的常态,一页页地、着了魔似地摸着书,自言自语地说起话来。忽然,她用滑稽的腔调自豪地唱起儿歌来,结果导致一位病人狂笑起来,差点一命归西。

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创作是《死》小说的另一个特征。这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作者按客观世界固有模式,按生活的本身逻辑,如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小说是这样描写菲氏住所的:“菲阿勒一家住在约瑟夫大街一幢建在狭长地带房子的第四层。它包括一件大房、一间小房和一间厨房。菲氏夫妇住在小房里,其子弗朗茨睡在大房的沙发上,孩子的小姨克拉拉只好挤在厨房里。他们的住所并不临街,而是对着一个玻璃天井。尽管这个乐于施舍阳光的天井不为自己挣气,耐心的住户如此说,但是人们还是看到在天井的深处金合花树的影子在往前移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就是:居室狭小,光线暗淡,菲氏一家靠菲氏一人撑着,经济状况大不如以前;孩子有病,菲氏夫妇年事已高,克拉拉专横霸道。社会环境就是,昔日强大的奥匈帝国已不复存在了,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公司裁员。正因如此,不同的人物在社会的大环境撞击下性格各异。就在进入天国的一刹那,菲氏想到的还是家人:“我活过了65岁了,活过了……”这篇小说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烈的对比描写。退休前的菲阿勒是位身体硕壮、衣着华美的汉子。他头戴一顶镀银的大礼帽,身着皮大衣,其衣袖上镶上了金边,就像将军服那样。这位仪表堂堂的人同当时那些统治社稷的人外表上没有什么两样。可现在不同了,他只是一家公司的仓库保管员,虽然年事已高,但还得撑着,因为一家人还靠着他呀。他不得不卖掉那布置得很舒适的四间房子,那些肯定会增值的旧式家具的命运不会更好。往事如烟。每当他想到这些,免不了触景生情。菲氏的太太玛丽,妹妹克拉拉小姐,所有这些人都想把“昨天”留住,都乐意回忆“昨天”。

注释

①钱钟书.围城汇校本[M].胥智芬,汇校.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87.

②余匡复.1991:524-525.

③韦尔弗,F.http://baike.eco.gov.cn/viewnews-50032.html.

④例如国内的六法网(http://www.liufa.net/ys/bxzy.htm)佚名作者在“表现主义”词条里提到了韦尔弗.奥地利学者Karl Propst在其编写的《1848到当代的德语文学史》第2卷第153页里指出,韦尔弗的早期诗集《世界之友》《我们同在》《彼此之间》为作者获得了最初的文学上的声誉.由此可见,国内对他的评价,也就是他的表现主义的诗歌创作成就大于其小说创作,是错误的.

⑤这是一部与圣经有关的戏剧.

⑥这本小说的原标题为Géza de Varsány oder wann wirst du endlich eine Seele bekommen?

⑦包括当时的前东德1篇.

⑧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

⑨是在德国写的,但出版则是在196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汇校本[M].胥智芬,汇校.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2] Lore B. Foltin.Franz Werfel[M].Broschiert:127 Seiten. Verlag:Metzlersche J. B. Verlag,1972.

[3] Volker Hartmann.Religiosit.a.tals Intertextualita..t. Studien zum Problem der literarischen Typologie im Werk Franz Werfels[M].Tübingen:Narr 1998.(Mannheimer Beitra..ge zur Sprach-und Literaturwissenschaft,40)

gen,Stile,Gestalte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Frankfurt:Harrowitz,1996.

[5] Peter Stephan Jungk:Franz Werfel.Eine Lebensgeschichte[M].Frankfurt am Main:Fischer,2001.

[6] Wolfgang Klaghofer:Mensch und Gott im Schatten. Franz Kafka und Franz Werfel–Konturen des Exodus[M].Bern u. a.:Lang,2000.(Bohemia,2)

[7] Hendrikje Mautner.Aus Kitsch wird Kunst.Zur Bedeutung Franz Werfels für die deutsche Verdi-Renaissance[M]. Schliengen:Ed.,Argus,2000.(Sonus, 6)

[8] Wolfgang Paulsen.Franz Werfel.Sein Weg in den Roman[M].Tübingen u. a.:Francke,1995.

[9] Karl Propst.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Band II[M].Wien:o..sterreichischer Bundesverlag,1997.

[10] Franz Werfel.Der Tod des Kleinbürgers[M].Leipzig: Reclam,1996.

[4] F. G. Hoffmann,H. Rosch.Grund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