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经典·通识——略论成语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2015-10-26李斌
李 斌
常州开放大学
每逢秋桂皎洁时,总会看到满身阳光的学子走进菁菁校园。学子们对这片更多绿荫的园地无不心起肃然憧憬:他们可能意识到,在这里自己将要度过的也许是今生最后一段清纯的闲暇岁月——自上中学以来,我们的青少年们就几乎没有过闲暇,大量实用和误用的文科或声光电化课程爬满了稚气的时间……人到老年,闲暇时日会自然再来,可那个时候,闲暇必然被暮气笼罩,甚至被遗憾、懊悔纠缠……
无论大学还是高职,这段最后的清纯与闲暇确乎珍贵无比——如何善用这段闲暇,值得每个珍视自己人生的青年憧憬。更值得每个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园丁们驻足深思。当然,值得憧憬不等于能够憧憬——多数青年学子不能够憧憬,因为,如今的大学和高职的课堂与实验室主要培训实用技术知识,政法理工财经商贸诸科占据了如今学院的大半场地。
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有效地抵消过度技术化、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倾向所带来的弊端,葆育人之为人的性灵。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我看来首先在于让学生拥有一种高贵的闲暇。无论中西方的教育传统,高贵的闲暇就是读并不实用的圣贤之书和历代经典。读书——读经典是校园文化建设落在实处的表现和保证之一。
为何青春闲暇时光得抓紧时间多读历代经典和圣贤之书?尚在求学中的青春少年正在甚至已经步入生命的道德牵缠,此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依伴历代前贤文迹,陶铸性情,以备充分的德性涵养,走向未来的人生之旅。资器虽有大小,闻见纵有浅深,要其功化。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历代经典,我们才能与之相遇——“经典者,身之文也;所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人昆体良早就强调,大学时光务必先读、多读古人作品,后读、少读当世作品,理由是:选择作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作家越古选错的可能越少。
教育首先关乎雕琢性情,而非单纯学门手艺——即便学习政法理工财经商贸之技,也需要先通文达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文理二字之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盖合天上地下﹑万国九州,其大至于无外,其小止于无内,一切当行当学之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也……三教九流,百工技艺,皆当作如是观”(李渔《闲情偶寄》)。于课堂和教材之外的校园文化的营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更能起到保养人文素质、涵养学子性灵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意义弥足珍贵。
汉语文化中拥有数量可观、历史悠久的成语,其中有相当部分依托于历代经典而衍生至今。如言而有信、三十而立、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乐在其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等,源于《论语》;如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与民同乐、水深火热、解民倒悬、事半功倍等等,出自《孟子》;又如退避三舍、言归于好、狼子野心、外强中干、表里山河、厉兵秣马、困兽犹斗、风马牛不相及,出于《左传》;而网开一面、酒池肉林、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先发制人、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本于《史记》。
以上罗列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均植根于古汉语经典著作。成语意味的不仅仅是典故、传说或趣闻,和工具意义上的使用。成语是文化典籍派出的使者,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硕果,是浓缩的精华与精华的负载。由成语进入经典顺理成章。作为校园文化有机组成的成语文化,应成为引领青年学子进入原典的招牌和路标,它是入口而不是终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常易流于形式,止步于口号式的宣传和百家讲坛般的热闹,就像很多人学成语往往满足于背诵它和讲述其中的故事,说白了,这只是一种知识性的摆设而已。应该让成语的学习与研究成为原典阅读的开始。
而这种开始则是一种新的人才观的体现和贯彻。这种人才观可以称之为通才教育或者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general education)。通才(识)教育强调的是心性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强调的是人的自身发展,而不是职业。但它并不反对专业教育,恰恰相反,它是要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把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融为一体,排除偏见,以培养学识广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专业技术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大学提供职业训练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就个人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人的一生中,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大学——高职阶段,就要求学生确定一生的职业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发现一个道理: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最重要的理论最实用。大学和高职教育专业性、职业化的优点也恰恰是其作为高等教育(大学)的缺陷所在,通才教育的施行恰恰是为弥补其缺陷而有所作为,即克服单一专业化教育的弊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又能为掌握专业技能提供深厚的底蕴保障与凭借,即所谓“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
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成语的学习与研究通向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深厚的领域,而阅读中西历代经典(文史哲),让中和古秀的历代典籍滋润年轻学子的闲暇时光,为其一生打下充沛丰盈的性灵基础,则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品质保证。由成语走进经典,依经典走向成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唯有扶植素质教育,方能保育后学天素,发其英华。倘能如此,方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1]刘小枫.古典诗文绎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渔.闲情偶寄[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