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心络联合辛伐他汀在高血脂症中的应用

2015-10-26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1000甘道清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高血脂症通心络降脂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1000)甘道清

高血脂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由机体脂质代谢出现异常,导致血浆内脂质深度超标的一种病症,高血脂症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脂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积极有效的降脂、调脂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的重要手段,辛伐他汀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种降脂、调脂药物,并取得了较佳的临床效果,该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活性,促进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从而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通常情况下辛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通心络胶囊是根据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组方中的人参、水蛭、土鳖虫经现代药理学证实均有降低血脂作用[2]。本研究拟通过30例高血脂症患者研讨通心络联合伐他汀应用于高血脂症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附表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高血脂症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5±5.5)岁。纳入研究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②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用辛伐他汀,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联合伐他汀,并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低脂饮食及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剂量按10mg/次,1次/d,均于晚饭后2h服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任何调解血脂类药物,8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加辛伐他汀口服治疗,辛伐他汀剂量按10mg/d,1次/d,通心络剂量按2粒/次(0.26g/粒),3次/d,于饭后服用,8周为1个观察疗程。

1.3 疗效标准 1个疗程后按卫生部《调整血脂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性原则》中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有效:TC下降10%~19%或TG下降20%~39%或HDL-C上升0.01-0.26mmol/L;无效:TC、TG、HDL-C达不到有效标准。临床控制率为(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1个疗程用药后病情均有所改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疗效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脂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血脂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血脂升高会加速老年人动脉粥样化进程,对机体重要器官造成进行性的器质性损害。因此,有效的降脂、调脂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临床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辛伐他汀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认为辛伐他汀不仅有较好的降脂效果,对改善炎症症状及降低血小板方面也有一定疗效[4]。但在治疗高血脂症的用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给予高血脂症患者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好于对照组,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分析通心络主要成分为人参、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蝉蜕、赤芍、冰片等,其中人参是组方中君药,作为补虚药人参在中药中地位独特,不仅补益心气,使心气旺而运血有力,心之络脉畅通,而且有降低老年人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的作用;水蛭是臣药,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消退作用,使胆固醇减少,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潜在应用价值;土鳖虫是组方中的佐药,含有生物碱,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降血脂的作用改善更明显。

综上所述,通心络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无严重不良反应,疗效较单用辛伐他汀明显。总之,通心络联合辛伐他汀使用会提高其临床疗效,且同样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高血脂症通心络降脂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三参降脂液中9种成分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降脂活血片中5种成分
3种脂血消除法在生化测定中的对比研究
通心络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脉慢血流的临床观察
高血脂症的诊治
阿托伐他汀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脂症52例临床疗效观察
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丹红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