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
2015-10-26郝洪艳
郝洪艳
浅谈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
郝洪艳
自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小学家长和老师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小学阶段不留书面作业”是十条规定中争议最多的部分。作业是对今日学习的巩固或对明天课程的预习。作为低年级的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布置作业才能减负增效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尽量布置一些体现有“乐”有“趣”的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快乐,学生才会更心甘情愿地去认真完成,从而有效提高作业质量,保证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多年来,我们给学生布置的语文作业只局限于抄写背诵,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实际上,语文作业应该是活泼多样的,呆板的作业形式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例如可以布置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或讲故事、诗朗诵等等,要求仪态大方,表达清晰。这种“作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儒雅气质。也可以布置整理型作业。例如在讲《秋姑娘的信》一课前,让孩子们搜集小动物都有哪些过冬方式?冬眠的动物有哪些?搜集材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二、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所以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以便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轻松、愉悦地巩固识字。例如在学习生字后,要求学生回家利用废纸,剪制偏旁部首和基本笔画卡片。在剪制中,要求学生先写上偏旁部首和笔画,然后沿线剪下,在剪制时,动脑动手,加深记忆。然后,再让学生把卡片拼在一起,组成所学生字,学生在拼摆中既掌握了汉字,区别了结构、字形,又激发了对汉字认识的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向学无止境的文化智慧宝库延伸。这里的延伸,是指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实现这种延伸,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如第三册《识字3》课后练习有读读认认“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让学生了解中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在学完《春天来了》《我的画》等课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描绘一些心目中的美丽画面,然后张贴在班内展览。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四、作业设计的阅读性
要求低段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低年级学生虽然认字少,但他(她)们对图书的兴趣远远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所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使其稍记忆一些优美句子,对低段学生来说,比什么都有味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陶冶情操,还能为将来写话、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把自己喜欢的或觉得很有趣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语言展示的平台,更为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创造条件。
五、作业设计的实践性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大,通过实践,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生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要实现转化,就要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操作体验和能力,其效果可谓“百闻不如一做”。如,学《小蝌蚪找妈妈》后,让学生养几只小蝌蚪,观察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业布置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学生汇报:我的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啦!我的小蝌蚪长出前腿啦!我的小蝌蚪尾巴变短啦!……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都是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在学完《坐井观天》后,让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他们编出的故事充满童稚,想象出人所料,令人惊喜。
郝洪艳,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