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四型”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5-10-26中共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
中共金华市委书记 徐加爱
全力打造“四型”工业经济升级版
中共金华市委书记 徐加爱
当前,新型工业化进入重要发展时期。我国着眼于应对国际“再工业化”竞争新格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到2025年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省委、省政府规划布局七大万亿产业,发布《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着力提升“浙江制造”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金华要精准对接国家和全省战略,坚定“工业强市”不动摇,扎实推进生产自动化、产品创新化、要素利用集约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制造业服务化,全力打造“四型”工业经济升级版。
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型工业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领》,明确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这喻示着我国将与世界发达国家对接,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同步迈入制造业智能化时代。去年底,经国家商务部考察论证,同意将中欧科技园落户金义都市新区。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结合浙江省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区和金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围绕“个性化、全自动、大数据”三大领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围绕“个性化”,将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各个环节,推动规模制造向柔性制造转变。要把中欧(金华)科技园与金华国际科技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并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各类产业技术联盟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促进企业产品换代加快步伐,大幅提高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围绕“全自动”,大力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努力实现机械产品工作状态的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自我修正,着力推行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以轻工、纺织、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为重点,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深入实施生产流程再造和装备优化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在易污染、安全风险大的行业企业推行全封闭机器联网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样板工程。
围绕“大数据”,切实抓好“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培育,推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导企业经营层和管理者加速吸纳电商化、云计算和大数据理念,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试点工作,帮助企业优选一批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快从基础应用、单项应用向集成型应用、产业链协同应用登高转换。
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型工业
这两年,金华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破攻坚”倒逼产业转型,关停整治了一大批“低小散”的污染企业,但建立绿色低碳的工业发展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继续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拿出趟深水区、啃硬骨头的勇气,加大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倒逼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生态化规划,以生态理念引领工业化进程,并充分体现到企业生产建设每一个环节。比如,在项目准入上,制定并严格执行产业类型、能耗物耗、环境影响、投入产出等相关标准,对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项目坚决说“不”;在规划选址上,充分考虑区位交通、配套设施、可拓空间等因素,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努力减少企业办公、交易、仓储、运输等物流成本;在企业建设上,加强节能减排措施引导,积极推广再生利用项目,在采光、水循环、太阳能供热、废弃物收回等方面争创节能典范。
坚持清洁化生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努力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重点要全面实施“小作坊清洁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当前存量调整的窗口期,对“低小散”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遗留问题开展集中攻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坚持高效化利用,加强重点工业行业、企业、园区节能管理,加强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和推广,鼓励企业紧盯国家和省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对标达标,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率。加快推进企业用能方式改革,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初始用能权核定工作,探索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保障高效企业生产用能和新增优质项目用能。
坚持最小化影响,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就地转型、分割转让等方式,向产业链顶端转换,从根本上减少工业污染源头,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快打造集约高效型工业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能否实现集约高效。要切实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资源要素,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既要不失时机规划建设专业化产业集聚平台,又要持之以恒抓好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力求在全产业链配套上取得更大突破。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坚定推进“四破攻坚”活动,着力在破立结合上下更大功夫,对整治腾出的空间综合考虑土地性质、交通区位、产业培育、亩产效益等因素,进行再定位、再开发、再利用;深入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力实施“零增地”企业技改,扎实推进开发区(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上向更高层次迈进。
正确把握“大”与“小”的关系,既要坚持扶优扶强,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又要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在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中找准定位,让大而强、小而精成为新型工业的显著特色。持续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深入推进大企业提升工程,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品牌合作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力争全市百亿制造业企业“零突破”。
正确把握“内”与“外”的关系,既要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行业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又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和管理人才,力争在技术集成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创建提升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果。特别是要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加强央(省)企对接合作,通过精准招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加快打造现代服务型工业
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现代新工业的显著特征。要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速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突破理念瓶颈,树立“大工业”、“大增长”的理念,正确看待制造环节比重的回落,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工业的内涵定位为“制造+服务”的大工业,把工业增长的目标定位为“生产+效益”的综合性增长。
积极突破设计瓶颈,努力改变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只是跟风模仿、设计研发能力普遍较弱的现象,争取在工业设计政策扶持、推广应用上有更大作为。大力实施设计创新工程,加快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创意设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成长扶持,积极开展工业设计大赛,举办工业设计供需对接与成果展示活动,促进设计人才引进与设计成果产业化。
积极突破产业瓶颈,围绕全产业链整合优化目标,运用互联网思维、现代工程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早期研发、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金华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当前,尤其要重视发展“工业版”电子商务,鼓励企业采用第三方平台、自建、外包运营等模式开展电子商务销售,推动大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线上采购,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