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性研究

2015-10-26徐碧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4期
关键词:使用率抗菌切口

徐碧云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药剂科,江苏 南京 211200)

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性研究

徐碧云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药剂科,江苏 南京 211200)

目的 对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研究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实验组则增加围手术期手术抗菌药物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药物选择合理率、用法用量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上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有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值得普及和应用。

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常用药物,然而因目前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医师的过于依赖,抗菌药物滥用情况以及使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使得细菌的耐药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不断上升,导致患者预后恢复受到影响,经济负担增加。本院对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实施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药物使用理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患者555例,女性患者445例。年龄范围为21~67岁,平均年龄为(45.4±3.2)岁。其中乳腺切除手术82 例,甲状腺切除手术 96例,体表肿瘤切除手术 89 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17 例,股沟斜疝修补手术 154 例,白内障手术125 例,骨科手术 389 例,其他手术类型48 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实施常规用药,实验组则增加围手术期手术抗菌药物干预,内容如下:①技术干预:药师需要积极配合日常查房,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加强与医师的交流。药师结合临床病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开展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讲座,并开通抗生素合理使用咨询热线与咨询服务台,从而加强药师与医师的沟通。药师还需要参与重要患者的讨论,对治疗提出建议。②行政干预:将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院务会文件的形式进行派发,并明确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给药时机以及相关原则等。同时制定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奖惩制度,从而使药物使用情况得到规范。对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医师,需要实施公示,并进行相应的处置。③监督管理:构建监督管理小组,负责落实和监督干预工作,做好反馈总结工作,实现持续改进。定期巡回检查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感染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由药师对记录表进行审核,并评估药物的合理性,实现干预质量的控制。④效果评价: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合理性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统计干预前后的感染情况,做好网络公布工作以及阶段总结工作,及时反馈给各个科室。

表2 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布比较

1.3效果评估:对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切口感染率、药物使用合理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其中药物使用合理情况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制定的《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以及给药时机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情况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切口感染率比较:由见表1可见,实验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比较上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切口感染率比较

2.2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合理率比较:实验组药物选择合理率、用法用量合理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联合用药、无指征应用抗菌药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布比较:实验组术前0.5~2 h及术后24 h内给药率明显比对照组高,术前>2 h或<0.5 h给药率及术后给药时间>24 h的比例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抗菌药物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在使用上需要注重合理性。于卫江[1]等认为,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只在手术时间较长、创伤性大、手术牵连重要组织、患者高龄以及异物植入时,才考虑采取抗菌药物预防。

此次研究中,我院对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实施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从技术上、监督上、行政上以及效果评估上均实施干预措施,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而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比较上相仿。由此可见,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在不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的情况下,感染发生率不会增加。可见,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并非能够预防全部的感染,术前、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都不宜过长,围手术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2]感染更多与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术后护理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关。

另外,实验组的药物使用合理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包括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药师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前,需要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以及药物的特点,从而合理选择药物。药物的选择上,一般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挑选,药物宜选择头孢唑啉或者头孢呋辛。在联合用药上,按照规定,一般只包括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手术以及经口咽部黏膜的头颈部手术大多存在厌氧菌侵袭,需要同时对厌氧菌进行抑制[3]。而对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一般单一药物即可实现抗感染,无需实施联合用药。在用法用量上以及给药时机上,有规定指出,对于接受清洁手术的患者,需要在术前0.5~2 h进行给药,或者在麻醉开始时进行给药,从而使手术切口显露时确保局部组织达到可杀灭入侵细菌的药物浓度[4]。手术时间如果超过3 h,或者失血量较大,则可以在手术中进行第二剂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防止出现药物滥用。抗菌药物需要在确定患者存在细菌感染的前提上进行使用[5]。

4 措 施

4.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检测评估工作:建立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监测、检测与评估制度是临床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确保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措施。临床药师要借助监测结果,及时分析本单位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及时发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连续3个月居于前列且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上报抗菌药物工作组,并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4.2抗菌药物工作组的管理工作:审议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对每月上报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送检率及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等进行排名、公示,落实奖惩措施,促进持续性改进。对每月上报的门急诊患者处方扣罚进行适宜性点评,对不合格的医师和科室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促进处方质量的持续改进。

4.3医院对药品的预警干预措施:为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落实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制度,对不合理用药和超长使用药品的行为进行预警干预,制定《关于药品超长使用的干预措施》,对当月使用金额超过医院规定金额的抗菌药物,在其之后停用1个月、2个月、3个月甚至永久停用、清退药物品种。

[1] 于卫江,张文周,张斌,等.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4,25(10):100-101.

[2] 史占军,张亚莉,景宗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

[3] 张镇源,张琴,王亚非,等.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干预研究[J].中国药房,2011,22(30):142-143.

[4] 郭秀芹,赵秀平.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及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5):348.

[5] 叶伟红,刘丙进,华俊彦,等.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97.

Intervention Study on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Operation

XU Bi-yu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Lishu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jing, Nanjing 211200, China)

Objective Perioperative Class Ⅰ incision antimicrobial drug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Methods 10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incision class Ⅰ object, randomize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for clinical condi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usag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rug of choice for a reasonable rate, Dosage reasonable rates, timing of administration and reasonable rat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on wound infection,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Class Ⅰ incision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pplication to intervene, help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erioperative; Class Ⅰ incision; Antimicrobial agents; Prevention applications; Intervention

R978.1

B

1671-8194(2015)24-0013-02

猜你喜欢

使用率抗菌切口
什么是抗菌药物?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如何预防磁盘使用率过高?
内蒙古自治区病床使用率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