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认知度的调查
2015-10-25张丽君
张 翟 张丽君
(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333)
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认知度的调查
张 翟张丽君
(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333)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我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即临终关怀)的认知度和态度,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查阅中的量表修改而成《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认知度调查表》对我社区范围内300名肿瘤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对于舒缓疗护态度的影响。结果①本组研究中,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平均得分为(64.14 ±11.73)分,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其中文化程度高组认知度平均得分要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组,41~70岁年龄组的认知度明显高于≤40岁组和≥71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及家属对临终关怀态度调查中,总平均分(79.82±13.77)分。结论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其中文化程度与年龄是影响舒缓疗护认知度的重要因素;肿瘤患者及家属普遍能够接受舒缓疗护,在今后的工作是要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舒缓疗护的普及程度。
肿瘤;舒缓疗护;调查;认知度
舒缓疗护也就是临终关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边缘性学科,是指由医师、护士、心理医师、宗教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对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关怀行为,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舒适、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与人类文明的发展[1]。舒缓疗护最早起源于欧洲,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及人们的认知度都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本文中将通过调查了解我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即临终关怀)的认知度和态度,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社区范围内300名肿瘤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患者213例,家属87例;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龄31~79岁,平均(64.54±6.17)岁;小学及以下22例、初中及高中83例、中专及大专64例、本科及以上44例;所有被调查人员均具有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完成问卷,且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本组研究中所用《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认知度调查表》是参考了《舒缓疗护认知调查表》[2]进行改良而成,其中包括基本资料、舒缓疗护知识问卷、舒缓疗护态度问卷3个部分,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职业、年龄、学历、民族、宗教信仰以及对于舒缓疗护知识来源等[3];舒缓疗护知识问卷包括20个小项,主要是对舒缓疗护的认知、舒缓疗护服务的内容 和服务对象、舒缓疗护机构以及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舒缓疗护态度问卷包括: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对医护人员实施舒缓疗护照护的态度、对舒缓疗护知识的自我评估、对舒缓疗护的支持、对死亡教育和舒缓疗护教育的态度、对医院舒缓疗护现状的看法7个大项28个小项。
1.2.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由我区卫生服务人员负责,并在调查前均经统一的培训。调查前先对调查对象进行讲解,使其明确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所有问卷均由调查对象自主完成,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213份,回收率100.0%。
1.3评价标准:舒缓疗护态度需求问卷包括七个大项共28个条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越高,对待舒缓疗护的态度越积极[4]。
1.4统计学方法: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认知度:本组研究中,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平均得分为(64.14±11.73)分,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其中本科及以上组认知度平均得分为(77.25±13.44)分,要明显高于初中以下组(62.25±12.35)分和高中至大专组(67.55±7.31)分;41~70岁年龄组的认知度得分为(77.25±13.44)分,明显高于≤40岁组(63.15± 7.65)分和≥71岁组(51.58±6.3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舒缓疗护认知度的影响分析(,分)
表1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舒缓疗护认知度的影响分析(,分)
影响因素 例数 得分 P年龄(岁) ≤40 63.15±7.65 <0.05 41~70 77.25±13.44≥71 51.58±6.35性别 男 68.21±7.44 >0.05女70.36±8.92文化程度 初中以下 62.25±12.35 <0.05高中至大专 67.55±7.31本科及以上 75.21±11.59平均分 64.14±11.73
2.2患者及家属接受程度: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态度调查中,总平均分(79.82±13.77)分,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态度调查得分情况(,分)
表2 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态度调查得分情况(,分)
调查项目 得分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12.87±3.76对医护人员实施舒缓疗护照护的态度 19.13±4.91对舒缓疗护知识的自我评估 6.64±1.67对舒缓疗护的支持 14.43±2.71对死亡教育和舒缓疗护教育的态度 10.63±1.52对医院舒缓疗护现状的看法 13.85±3.66总平均分 79.82±13.77
3 讨 论
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将舒缓疗护的定义最后确定为[5]:对那些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全面的照顾,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为重点,并关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目标在于提高和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定义中共包括三方面涵义:①对象多为癌症晚期患者;②以控制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为原则;③以患者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为核心。
在Cleeland等[6]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尤其是医师更愿意对癌症晚期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考虑其可能与医师不能完全确定患者是否己经临终或即将死亡。在我国现阶段医疗体制中,只要患者或其家属要求继续给予积极治疗,医师就没有主动放弃治疗实行舒缓疗护的权利。Green等[7]的调查中显示:85.3%的人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73.2%的人希望在自己确诊患有致命疾病后有人告诉自己,说明人们对死亡的观念整体较为理性,但是71.4%的人畏惧濒死过程中的疼痛,说明大多数人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亡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的接受程度较高,但认知度整体偏低,对舒缓疗护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41~70岁组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考虑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对医疗、养老、社会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而且此年龄段人群均肩负家庭重担,理解舒缓疗护对患者的重要性。另外,本科及以上组认知度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初中以下组和高中至大专组,其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而且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丰富。因此,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要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及40岁以下、70岁以上人群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媒体、多层次[6]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对舒缓疗护的整体认识。另外,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态度调查中,总平均分(79.82±13.77)分,说明其对死亡与濒死都有较为理性的认识,接受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社区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其中文化程度与年龄是影响舒缓疗护认知度的重要因素;肿瘤患者及家属普遍能够接受舒缓疗护,在今后的工作是要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舒缓疗护的普及程度。
[1]孙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基本状况及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统计与管理,2011,27(5):79-80.
[2]刘丹丹.梅州市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1.
[3]张鹊,施永兴.京津沪三地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719-721.
[4]沈彩芳,曹燕亚.居家舒缓疗护对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上海医药,2012,33(16):35-36.
[5]WHO.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ve care [EB/OL].[2013-02-06]. http:// www.who.Int/cancer/palliative/definition/cn.
[6]Cleeland CS,Mendoza TR,Wang XS,et al. Assessing symptom distressin cancer patients:The M. 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J]. Cancer,2000,89(9):1638-1644.
[7]Green DS,McCorkle R,Cherlin E,et al. Nurse communieation of progno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hospie ereferral: a stude of nurse caring for terminally ill hospitalized Patients[J].Am J Crit Care,2005,14(1):64-70.
R73
B
1671-8194(2015)23-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