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2015-10-24李兵
李兵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互动”,让他们从“问题探究”中不断成长,不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通过“互动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动教学;问题探究
积极引导学生有效深入探究,必须严格把握好探究问题设计、课堂互动探究、课外延伸探究几个环节,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扎扎实实学牢知识、锻炼能力。
一、巧设问题贯穿课堂
(一)问题超前提高效率。进入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探究问题,问题要能探究知识点的概念形成、规律得出、原理验证,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得出结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问题设计紧扣目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让问题探究不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设计的问题要以能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三)问题解决由浅入深。问题设计循序渐进,从浅一点的问题入手,从现实生活实际入手,逐渐进入问题探究实质。问题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整个课堂,形成完整的问题探究链。
二、全面互动积极探究
(一)精心设计互动流程。对于课堂上的互动流程,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各个学习小组的实际,征求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想法,精心安排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各个流程,精心照顾班级全体学生,并将这个流程相对固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培养能力,总结数学方法。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一定可以给你惊喜。
(二)积极引导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学生之间由近到远互动探究学习,将自己独立探究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与同桌或邻近同学互动探究学习,然后在小组内探究巩固,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疑释惑。“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探索”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数学教学提倡自主探索,并不是把所有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七年级数学新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空间,所有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再象老教材那样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而是力求从实际出发,用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展开学习。教学中,教师更应弹性地使用好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七节《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完成以下计算:
(1)(x+2)(x-2) (2)(1+3a)(1-3a)
(3)(a+b)(a-b) (4)(y+3z)(y-3z)
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你认为其中的哪一个可以当作公式来使用?公式中的字母能表示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公式。这样,创设了一个开放性自主探索的环境,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研究,去发现,有了“事”做。通过计算、观察、总结、验证、表达等多种数学活动,学生自己发现了平方差公式,找到了公式左、右边特点,而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实现了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我,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三)把握师生互动节奏。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探究,并不一定完全能解决问题,根据互动节奏,教师要与学生适时互动,引导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探究,同时积极与全班学生有效互动,并根据探究的积极性、探究的效果给予多方面的奖励。
三、延伸探究激发欲望
(一)布置作业调动探究主动性。除了有效组织课堂探究外,还要布置一些课外探究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探究题目,独立进行探究、实践,得出解决办法,并在班级进行评比交流,展出那些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让学生从问题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课外探究提高教学实效性。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教师要结合实际有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学生有时还不能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需要学生在课外独立思考,重新探究,让他们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外探究证明知识实用性。运用课内学习的公式、定理、原理,有效解决与之相适应的现实问题,证明课内知识的实用性,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在教学实际中,还要将以上三个环节进一步细化,落实检查督促机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习惯,让他们每个人都具有探究精神,成为在问题探究中不断创新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