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对战争的消解
2015-10-24覃正锋
覃正锋
【摘 要】孙犁的战争题材小说反映战斗生活却从不描写正面战场的血腥与惨烈,而是通过对战争后方人民对敌的战斗表现抗战生活,在表现战争的同时又消解了战争,笔者以《荷花淀》为例,从孙犁的生活背景、经历,审美情趣及文学观念几方面探究了这一独到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孙犁;《荷花淀》;文化哲学;文学观念
孙犁的《荷花淀》诗意浓郁,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怡人心境;亦如一首婉转抒情的歌,余音绕梁。茅盾给了孙犁很高的评价:“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不研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荷花淀》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而里面对于“荷花淀伏击战”的描写,仅仅是先是一排枪声,然后是三个动词,瞄、投、冲,战斗结束了,是打扫战场、打捞战利品的时候了,没有持久的战斗场面描写,没有伤亡,甚至连应有的恐惧也没有,是一篇非战争化了的小说。这种消解战争的创作形式,笔者认为有一下三点原因:
一、孙犁的文化哲学所影响
在孙犁的11卷本全集的第6卷扉页上印着一幅他书赠友人的墨迹,“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背后隐藏了他对文化哲学的非常专注的思考。“《汉书·杨雄传》录有杨雄《解难》中的话,‘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稀;大语叫叫,大道低回。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让人联想到《老子》四十一章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可以看做是孙犁墨迹的原始出处。”正是这种清心寡欲,淡泊明净的老庄哲学加上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认识到“大道不是直线向上,热衷踩进的,而是迂回曲折,沉思默察的;大味不是吃香喝辣,舌麻脑热的,而是尝尽甜酸苦辣而归于淡泊,淡泊而明净,明净而致远。”
这也就为小说清新明快的风格和诗一般的语言奠定了基础,淡而不俗,简而不陋,美而不藻。他说,“从事写作的人就应该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应该把语言大量汇集起来,应该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心理。用纸的钻,心的锤来锤炼他们!”
这灵动、跳跃、个性化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般的行文,两度“顺手”,将妇女们因未见到丈夫的失落与怅然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美景的怡然自得与水乡生活的无限喜爱。这语言本身也就如淀中的梭鱼,打着跳,还闪着银光。明明后面有日本追兵,又是几个手无寸铁的妇女,这危急的情形千钧一发,而作者的语言却不见丝毫紧张,依旧欢腾、活跃、是何等的镇定与从容。这不是青年妇女沉着、勇敢、能干的真实写照吗?
这也深深地体现了“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一文化哲学思想。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充满了血腥和杀戮的时间,而他的语言却远离了硝烟和火药,把人引入了一个诗与画的境界,闻不到血腥,看不到烦恼,感觉不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窒息。
二、独特审美情趣的影响
孙犁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从小就热爱文学,第一次从远房叔叔刘四喜手中借到《红楼梦》后便爱不释手,12岁从本村小学转入邻县安国县就读高小,小学有间阅览室,在这里他接触了鲁迅、叶圣陶、许地山等人的小说和文章,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有了初步了解。1926年进入保定中学,在此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如《费尔巴哈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大量古书,大大的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在接受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精致的审美情趣,如含蓄,追求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类。这使得他在以后的创作中,不喜欢单刀直入,而是绕到事物后面或某个鲜为人知的侧面入手。通过含蓄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距离之美。
《荷花淀》中既没有《狼牙山五壮士》的铁血豪情,也没有《八女投江》的悲惨壮烈,而是从一个战争的边缘人物水生嫂写起,用女人这最不适合战争的人物来反映战争,给人带来的艺术震撼又岂是单调的正面描写所能匹及的?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学识素养方面,我们也可以探究出他的战争题材小说为什么如此独特的原因,以消解战争的方法来描写战争,唯有孙犁能这样做。
三、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
孙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主张:“强调文学必须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生活孕育和决定作家的作品,作家应与时代相结合,表现时代精神。”
作品中不乏对当地自然和风土人情的描写,更有大量人物语言的描写,并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与他一贯提倡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是分不开的,在《荷花淀》中所出现的自认风光和人文风情均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1936年作者被介绍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任六年级级任老师和国文教员。而白洋淀就在同口镇旁边,在此地,国民党军阀地主盘剥十分沉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这一带的革命活动也较为活跃,这些都为孙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原型,也便有了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白洋淀和如火如荼的抗日活动。
而作者和部队一起行军的日子,始终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做的也只是宣传和教育工作,没有参加直接的对敌作战,因而对正面战争的了解较少,更多的是与那些战争边缘人物——军人家属接触较多,对战争后方的人民了解较多,因而就出现了许多诸如水生嫂那样虽然对亲人眷恋不舍,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甘愿自我牺牲的劳动人民形象。
他的小说中虽没有慷慨悲壮之士,却又是紧贴时代脉搏的。他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方默默无闻,支持抗战的人民,这与毛泽东在1934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是一致的。
从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对孙犁的影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是一位直面现实,紧跟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又是一位富于人道主义文学精神的作家,这也是他的小说消解战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2]《孙犁的文化哲学》.中华书报.2004年8月9日
[3]孙犁.《文艺学习》.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
[4]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孙犁同志的<白洋淀记事>》.《新港》.1959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