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的根雕者
2015-10-24李艳
李艳
【摘 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从而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皿等艺术形象作品,让每一个树根都顺其自然的成了“才”。教师就应该像根雕艺术家一样,把每一位学生当作一块非常具有形象特点的树根,用心修饰,使其成为一件完善的艺术品。教育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启迪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最大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潜能,彰显和张扬每一个人的特点和长处。古人曾说:“善救物者无弃物,善救人者无弃人,唯有春风巧着力,朽木也能成绿荫。”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做一名精雕细琢的根雕者,善于发现、发掘、发展学生的“美”,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关键词】尊重学生;善于发现
古人曾说:“善救物者无弃物,善救人者无弃人,唯有春风巧着力,朽木也能成绿荫。”“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一种教育境界,需要教育工作者做一名精雕细琢的根雕者,用心、用情“雕琢”每一位孩子,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善于发现、发掘、发展学生的“美”,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所谓根雕,就是依照树根固有的形状、特点,再加上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艺术。它绝非单一的雕琢与刻划,而应加入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从而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皿等艺术形象作品,让每一个树根都顺其自然的成了“才”。教师就应该像根雕艺术家一样,把每一位学生当作一块非常具有形象特点的树根,用心修饰,使其成为一件完善的艺术品。
一、树桩因欣赏成为珍品,孩子因欣赏阳光自信
众所周知,树根因为它的奇形怪状、“其貌不扬”、“才美不外现”,所以,树根的经历不容乐观——常常被弃于荒郊、置于野外、焚于炉灶……但是,在根雕大师眼里:树根没有优劣美丑之分,他们对每个树根都视为珍宝,且坚信“它一定能做成什么”,根雕大师就是树根的“伯乐”,经过根雕者的细心观察,因势精心雕塑以后,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而倍受人们青睐,树根的“身价”、“地位”迥然显赫——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可以供奉于大雅之堂了,形似﹑貌相因其“天然”而出,让人啧啧称赞,刮目相看。
教师亦如此,对学生就应该抱有“他(她)一定能成为什么”的信念,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培养学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赏、表扬,用心“雕琢”:当孩子进步时,老师对他说“你真棒,你真行”;当孩子跌倒了爬起时,老师对他孩子说“你自己一定能爬起来”;当腼腆的孩子和您打招呼时,你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的成长路上需要老师、家长、同伴的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欣赏,如催化剂引导着孩子走向成功、走向自信,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在班级管理中,就应该以根雕者的态度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什么”,学会欣赏、学会赞美,让孩子在赏识中抬起头来,跃动起来,阳光起来,多年以后,他真的就能成为我们心中期待的“艺术品”。
二、雕琢无痕彰显自然之美,教育无痕体现润物无声
我仰慕根雕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因为他总是巧妙地打造每一个树根,“巧”在他去留有道:桀骜反叛的“侧根”留而刻之,便成了精华所在;富有灵气,能成为“亮点”的部分,即便是一缕纤弱的根须,根雕者也会刀下留情,呵护有加。“妙”在他因型而造,依其天性,“因根施雕”,顺其自然,让每一个树根都能尽其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根雕家深知:扼杀本性,苛求一律,也就意味着“泯灭”这门艺术。
是的,教育亦如此,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达到润物无声的无痕育人效果。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无痕教育事半功倍。我曾对爱丢垃圾的孩子,直接批评道:你怎么又在乱扔垃圾,看你把地弄得多脏。有时也会委婉地说:你今天讲卫生多了,地上垃圾也少了。但还是没有帮他改掉随意扔垃圾的习惯。后来当我看到满地纸团,就换种方式对他说:“真可惜,你又失去了一次练习投篮的好机会。下次可千万别错了”。这下可好,他把丢垃圾变成投篮游戏,从不放过一次机会,都快成篮球明星了。这件事,让我想起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如果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句话真是道出了教育无痕的真谛啊!
不仅如此,无痕教育,更能张扬孩子多样的个性。我的班里有一个叫小航的孩子。这个孩子对校纪班规记得特别清楚,也很留心观察同学的行为动作,常常老师前脚走出教室,他后脚的“状纸”就递上来了。正好学校开展“两静、净”活动,每班要选出一名文明监督员,不就需要他这种遵守规定,善于观察,又有正义感的人吗?于是,我找到他,给他讲了文明监督员的要求,一起商量了监督检查的方法,他就满腔热情地展开工作:看到他有时用小本子记录下同学的表现,有时又耐心地给同学讲解错在哪里。朝会时他还对同学的行为进行小结。渐渐地,同学们的文明习惯好了,走进教室,你就能感到干净、安静,让人心情舒畅。
三、精雕细琢出精品,放慢教育显和谐
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感悟,我觉得仍与根雕艺术分不开。我发现,根雕者不是批量生产,对树根都是一件一件的精雕细琢,这是一种慢的艺术。这种慢,需要平静、平和;需要细致、细腻;更需要耐心、耐性。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我们就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班级管理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让我们学会用根雕的艺术,用明锐的眼睛来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体会到幸福;用宽容的心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见证一个个美好生命的成长历程!
“根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实质上也反映出一种育人理念,即“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器物各有专用,人物各有短长,只有扬长避短,以长补短,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作为教师,就应该像根雕者一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去用心雕琢,让人人成为可用之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