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引导教育管理的探索
2015-10-24寇先胜
寇先胜
【摘 要】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爱。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本文探讨了如何引导全社会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法探索
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爱。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近年来,我校在引导全社会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加强机制管理,创造社会引导有利条件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应该积极创造社会引导有利条件,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各种指导与服务。
1.完善关爱机制。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班主任、任课老师积极配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留守儿童社会引导教育管理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
2.构建关爱网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行政村管护网络;二是建立以学校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三是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怀网络;四是建立以公安等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
3.培训“四老”家长。针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我们采取家长培训的创新模式,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注重宣传效应,营造社会引导浓厚氛围
1.学校宣传树形象。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橱窗长廊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家园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典范事迹;利用横幅标语、宣传壁画、文化长廊、寝室建设宣传办园特色。树立家园形象,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2.社区宣传形共识。学校通过发放传单、街道游行、定向家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社区宣传,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团体、机关单位和家长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视,形成共识。
3.媒体宣传引方向。通过报社、电台、相关网站等社会媒体,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报道,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聚集更大的社会帮扶力量;对关爱留守儿童的热心人士进行表彰,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
三、构筑爱心联盟,增强社会引导实际效果
1.开通亲情热线。通过校讯通平台、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组织召开返乡劳务输出人员子女情况通报会、工作座谈会、问题会办会,交流、研究共同教育孩子的计划。通过“校园家园·老师妈妈”代理家长活动,让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使孩子享受亲情的温暖。
2.开展结对帮扶。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开展“结对子”活动,在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增进友谊,共同成长。同时,学校发动城市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互动交流,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3.组织志愿者服务。学校组织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助引导他们成长。通过志愿者讲座、交朋友、寓教活动等方式,转化留守儿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学生志愿者周小丽、高小田多次对我校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4.争取爱心捐赠。学校主动与企事业、机关单位联系,争取社会爱心捐赠,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去年,重庆市建筑管理总站资助10万元,垫江县国税局资助1万元,人民小学、重庆29中学、少年先锋报社、垫江新华书店等单位和个人对我校留守儿童捐赠爱心电脑19台、发放新春大礼包600份和字典600本、学习用书1000册。
5.落实政府关爱。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免除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施“蛋奶计划”,完善留守儿童“营养工程”,让留守儿童感受政府的关爱。
6.搭建关爱平台。通过征集留守儿童家园冠名活动,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组织落实儿童新春团拜会、成果汇报会等为社会各界搭建关爱留守儿童平台,募集关爱资金,努力形成长效机制,让留守家长得到实惠。2011年春节,我校成功举办落实留守儿童新春团拜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深受社会及留守儿童家长的好评。
四、依托社会力量,共建社会引导网络体系
1.建立社区帮扶中心。依托街道居委建立“社区帮扶中心”,依托村社建立“庭院帮扶队”,协助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教育,提高监护水平。对留守儿童在课外、节假日进行集中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建立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服务队,从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关爱、资助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成立学习互助组。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机关单位学生与农村学生、成绩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促进学习共同进步。
4.成立“五老”义务队。开展“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红军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5.设立党员示范岗。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设立党员示范“一带一”岗位,组织相关党员深入学校、家庭,开展为留守儿童(家庭)送温暖、送服务,通过科学引导和业余辅导相结合方式,有效的缓解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养成良好习惯。
6.联建社会监管体系。我们聘请校外辅导员,与妇联、派出所、司法所、医院实行联合监管。举办校外辅导员讲座、咨询、授课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共同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引导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让留守儿童共享阳光,让阳光下的花儿更加鲜艳。endprint